《失恋33天》的黄小仙,把“小妞”这个词带到了内娱,12年过去,“领路者”反而更加游刃有余。
我们需要的,是“小妞的时代”,还是“时代的小妞”?
影视范畴的“小妞”其实是个舶来词。
《失恋33天》被定义为“小妞电影”,实际上对标的是好莱坞的“小鸡电影”(chickflick)。作为好莱坞大制片厂三四十年代“女人电影”的变形,“chickflick”强调以年轻女性为主角,用幽默戏谑的轻松方式来讲述爱情。
上个世纪60年代,大量社会运动爆发,民权运动、女权运动等进步思潮涌动,女性追求自立自由,“小妞电影”既带有新时代女性思潮的新奇与进步,同时,依旧保有好莱坞传统浪漫爱情的套路,在这一时期,诞生了第一部“小妞电影”《蒂凡尼的早餐》。
《蒂凡尼的早餐》《窈窕淑女》(图源豆瓣)
奥黛丽·赫本灵巧又不失优雅的风格,打破了传统女性角色娇弱的刻板印象,《窈窕淑女》《偷龙转凤》等作品让奥黛丽·赫本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世界级女星。
20世纪90年代,美国走入新自由主义经济时期,社会强调个人主义与自由价值,女性的职场身份成为电影主要侧重点,在爱情线之外,强调刻画女性角色的成熟魅力,比如,《西雅图未眠夜》里安妮是一位事业有成的记者;《诺丁山》里安娜是一位红极一时的影星;《律政俏佳人》里艾丽成长为了一名律师。
《BJ的单身日记》(图源豆瓣)
女性外表不再刻板追求天生的夺目闪耀,而是通过剧情深入,让女性学会重拾自我。《公主日记》里高中生米娅在改造中有了自信,一步步成长为具有继承权的公主;《穿普拉达的女王》里初入职场的安迪在时尚圈经历了几次浮华考验后,找回初心。
“小妞电影”丰富了女性角色,将社会思潮中的新女性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满足了当时女性观众的情感需求,在消费时代的助力下,“小妞电影”在市场上收获成功。1993年的《西雅图未眠夜》首周末票房1725万美元,全球票房收入达到了2.2亿美元,位列年度票房第七。
《西雅图未眠夜》剧照
票房的成功,让“小妞电影”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发挥出强大的造星优势,相继捧出梅格·瑞恩、朱莉娅·罗伯茨等一线女星。但是自“美国甜心”安妮·海瑟薇开始尝试转型,“四小花旦”之一的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主演的“暮光系列”脱离了“小妞电影”的轻喜剧风格,大量粗制滥造“伪·小妞电影”沦为低质B级片,好莱坞小妞电影开始走下坡路。
《非常完美》(图源豆瓣)
但就中国市场而言,这些由一线女星定义的作品,依然没有特别鲜明的出圈人物出现,直到《失恋33天》横空出世——2011年,《失恋33天》以890万的成本收获3亿票房,对行业的诸多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滚蛋吧!肿瘤君》
(图源豆瓣)
一直以来,都市感是“小妞”作品必不可缺的一大要素。一线城市先锋潮流的场景设置满足了女性观众的都市想象,电影《爱出色》的宣传简介就曾直白地写到,“穿梭于梦幻般的时尚、艺术、奢华生活和上流社会”。
“小妞电影”在努力制造都市生活幻境的同时,也在塑造都市白领女性的真实生活:时刻处在身份焦虑与生存压力下,对新时代女性爱情观产生犹疑。在《失恋33天》里,黄小仙与钻石王老五魏依然就针对社会中的“拜金女”“真心女”进行了一番爱情观交流,细腻的情感描摹切中了真实的都市女性。
黄小仙与魏依然
正如《“小妞电影”:定义类型》一文中提到的,“这或许也是‘小妞电影’对当下中国电影最重要的贡献所在——电影现代性和摩登性的回归。”
与此同时,2010年中国电影市场处于上升期,年度总票房首次破百亿,“小妞电影”巨大的消费力无疑成为电影市场的助燃剂。
“小妞”一度成为女星最爱人设。
本质上来说,不论是“小妞电影”还是“小妞”这个词本身,都具有着强烈的时代性,这意味着,它依赖着观众在某一时期的想象,且极易随着时代风潮的变化而变化。
首先必须指出的是,不论是“chickflick”还是“小妞电影”,都或多或少带着男性凝视的意味。英文名“chickflick”中的“chick”一词,是英美俚语,意将女性弱化为男性调侃挑逗的对象,带有一定贬低歧视含义。所以,用中文“小妞”这一偏向男性视角的词汇翻译,倒也算是信达雅。
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妞电影”本身就是时代潮流下好莱坞塑造的一个快餐电影,女性主义抬头,便审时度势地迎合女性观众心理,利用同质化的情节、人物、妆造搭建起一个群体性幻梦。
在这样消费时尚包裹的“无菌室”里,真正的女性现实问题很难触及,即便有,也大多用喜剧的表现手法夸张化为戏剧冲突。《一夜惊喜》《有种你爱我》这类看似聚焦于女性生育焦虑的作品,实则只是借着故事放大角色的性爱场景以及恶搞笑料。
《一夜惊喜》《有种你爱我》(图源豆瓣)
不深究两性矛盾,对于女性真实困境和现实处境模糊化处理,甚至没有对男性主导话语权进行挑战,或者对父权体制进行反思和颠覆,“小妞”作品里的“伪女性主义”在时代进步下逐渐剥离出真实面目——一定意义上,“小妞”的独立,也是男性视角、男性塑造下的独立。
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往往潜移默化影响着影视形象的改变。女性独立思潮涌起带动《甄嬛传》的爆红,“大女主”成为主流女性角色,当女性面临生活事业矛盾逐渐增大,“大女主”的虚构感被市场抛弃,《三十而已》带动现实女性群像戏成为热潮。
《三十而已》剧照
女性角色始终在不断前进中完善,反观“小妞”,其内里的陈旧始终无法与女性群体进步思潮适配。《北辙南辕》曾意图将“小妞”带入市场,打造成女性群像戏,但浮华的剧情设置没有带来时尚感,反而凸显出阶层傲慢,同时,“小妞”的爽快被指京圈“飒蜜”范儿再现,被嘲油腻爹气。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新时代的“小妞”同样有着不俗的时尚品味,一举一动的精致满足着女性都市幻想,不过,更多时候,人前精致,人后粗糙的真实感,是女性群体更在意的,也正在被更多地刻画。
因为衣着光鲜的背后,是面对客户纠缠、职场心机、租房困扰诸多难题,那种疲惫颓废后仍在咬牙坚持的坚韧,还原了都市白领的真实生活,而戏剧化的场景也给了所有社畜一份浅浅的希望。
“小妞”走向陌路时,正好是“大女主”盛行的时候,“大女主”衰落之时,现实女性走入视野,不同作品的取向背后其实是社会思潮的变迁,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社会对女性的认知,也带动了女性对自我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