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议题还能给当代文学带来什么?理论评论

戴潍娜,女,1985年生。文学博士。著有诗集《我的降落伞坏了》《灵魂体操》《面盾》,文论《未完成的悲剧:周作人与霭理士》等。

徐晨亮,男,1979年生于天津。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曾任《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主持编选小说选本多种。现为《当代》杂志副主编。

本期“锐话题”希望能接续此前文学界卓有成效的讨论,在性别议题与文学问题的交叉地带有所发现、有所补充、有所更新。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对此进行过长期观察与思考的四位嘉宾,《十月》杂志副主编、批评家季亚娅女士,《钟山》杂志副主编、批评家何同彬先生,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批评家张屏瑾女士,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诗人、学者戴潍娜女士,共同讨论“性别议题还能给当代文学带来什么”这个话题。

徐晨亮:感谢各位参与讨论。首先想问季亚娅与何同彬两位同行,《十月》2020年第2期推出“新女性写作专辑”,《钟山》2020年第3期推出“女作家小说专辑”,在文学界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二位所供职的杂志长久以来都推介过大量优秀的女性作家,这次以专辑形式集中发力,策划过程中有过哪些思考,又是根据哪些标准来确定入选的作家作品?

这个专辑邀请到北师大张莉老师来主持。我们当时的设计,在“性别意识”这个大前提下有两个考量,一个是代际分布,从翟永明、林白这些“新时期”女性主义写作先驱,到文珍、孙频、淡豹等新一代作家;另一个是体裁,理论、小说、诗歌、非虚构多种体裁尽量兼顾。最后呈现出众声喧哗的状态,你可以看到在同一主题下,作家们所呈现的不同经验世界,底层、小镇、城市、全球空间里的不同女性主体;尤其是阶层、历史、科技、流动、文明比较,这些不同的观察视角给“女性”这个词汇注入的新能量。但也有遗憾,城乡流动中乡村女性的声音这部分比较弱。

大众文化讨论女性议题时,常常把男性或者女性的想象固定化、本质化,其实当你在“女性”这个词里放入其他因素,比如地域、城乡、阶层、发展模式,问题变得很不一样、很具体,就像对“男性共同体”的想象,也必须经过多种因素多种角度的具体拆分,回到具体场景和具体问题中,去寻找性别之间的理解、共识和对差异的尊重。

何同彬:《钟山》2020年第3期的“女作家小说专辑”是贾梦玮主编策划的,其中周嘉宁的《浪的景观》、郭爽的《月球》和修白的《憨大》是我责编的。我想《钟山》策划这一专辑的主要原因,还是发现近几年女性作家的创作态势比较好,有一批不同代际的、成熟优秀的女性小说家非常活跃,因此就有了这样一个专辑,而入选的标准其实也很简单:写得好,有一定代表性和代际差异。

徐晨亮:“新”作为召唤,在“行动”中与更多的可能“不期而遇”,而非一种固定的立场或倾向,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季亚娅:谈论今日的“女性处境”,可能首先要问的是:我们谈论的是哪一种“女性”?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基于“女性”的总体共情,其实很多时候还是和自身的处境、我们的观察位置有关。当下女性问题在微博、豆瓣、知乎这样的舆论平台很显眼,这个问题和Metoo运动,和二胎政策,和中产女性主体所感受的母职与自我之间的冲突有关系——目前文化场域里最活跃的女性主义者就是这个群体,她们对职场性别不平等、对“娘道”这样的生育工具逻辑的反感,和自身处境有密切关系。我曾在讨论专辑中的小说《寄居蟹》时说,当我们面对家庭暴力、重男轻女、性骚扰和性侵这些自前现代社会以来就根深蒂固的性别问题时,共情的风暴从未缺失;但是,当性别问题超出你的出身和阶层范围,“面对新自由主义市场机制对底层女性的伤害”时,往往集体失语。而这,正是文学可以做的,也是我们这个专辑的初衷,搭建性别命题下不同处境人群互相理解的共情桥梁。

至于你提到的有人担心性别讨论变成“政治正确”和“理念先行”的问题,其实,当一件事情进行到大众认为“政治正确”时,其最初的紧迫性和解放性已经开始减弱。但那些不被注意的女性群体,她们如何认识自己的性别,她们沉默、无声的感受如何被感知、被注意,这方面的呈现还不够,问题的能量还远未被挖掘出来。比如乡村女性的处境,因为20余年持续的城乡流动,她们从乡村父权体制里整体脱序出来,相对于户籍固定的前打工年代,恐怕整体地位、经济自由度和自主性还是高于过去的。我在“皮村文学小组”活动时,读到很多打工女性讲述自己经历的文本,她们对乡村性别、伦理秩序变化的朴素呈现,远超过许多文学作品里单一的、概念化的陈述。性问题肯定要放在长时段、多时空的视野里来讨论,这绝不是理念先行,文学要做的也不是直接召唤行动,而是回到具体场景中,呈现不同声音和视角。

徐晨亮:未来你们还有哪些举措推动关于女性写作的讨论?

季亚娅:2021年3月,《十月》杂志还将推出“新女性写作·非虚构”专辑,有周晓枫对女性写作传统的追溯与思考,有塞壬对工厂打工妹的描绘,有彤子对建筑女工“泥水妹们”的呈现,也是我们对上一个专辑小遗憾的一点补充。

季亚娅:今天最大的处境就是恐怕很难从整体上谈论女性作家。相比于张莉、贺桂梅两位老师在访谈中谈到的“五四”“新时期”还有九十年代,今天最大的问题是共识分裂。我们讨论所有的问题,代际、地域、城乡、阶层都可以扯到女性这个“政治正确”的话题,回避其他一切谈不清的问题,但是当引入代际、地域、教育背景等不同观察角度,可以看到在“女性”这个词下,她们关心的侧重点和思考的问题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状态,对性别问题的感知与反应方式也各自不同。

徐晨亮:戴潍娜,你的诗歌也收入了《十月》的“新女性写作专辑”。据我所知,你留学牛津大学时曾就读于性别研究专业。你接触的年轻女性写作者,在性别意识方面,与前辈作家是否有明显差异?

戴潍娜:这一代人,正在迅速抛弃三维世界。那些真实的触感、体验、人和人的亲密关系都在蒸发。连人性都在质变,当下的女性写作必然也与前代大为不同。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暂缓了城市化进程,“二次元”的来袭在文化上表现为明显的“去中心化”。中小城市成为最具潜力的板块,也是最早知风雨的群体。亚文化可能是年轻一代文化当中更有活力的部分,它正在超过主流文化的辐射力,其千人千面千姿百态的极具表演化的“二次元”呈现,正在引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学形态。城市中有各种各样的亚文化群体,他们都可能成为女性写作的依附社群。在一个极度原子化,或者说,社群分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在民族和个人之间始终缺乏中间概念(但其实人们最渴望的恰恰是中间概念的社群),而亚文化社群几乎成了原子化个体间最后的亲密链接。撕裂,是此刻的主题。同一片区域里,有连夜排队购买Kaws联名艺术潮牌的代购,也有成天研究工兵铲的生存狂,有隐秘的同人圈,也有乌托邦式的蒸汽朋克,抑或高技术低生活的赛博朋克、Cosplay、SCP基金会等。这些亚文化圈正在进入城市的潜意识。而女性写作的一大优势是,可以更友好地跨越各种界限。这也是这一代女性写作令人期待的地方。

张屏瑾:您提到的《十月》和《钟山》上的两个专辑我也看了,感觉都不错,虽然是女作家专辑,并没有局限于通常意义上的“女性文学”题材,尤其是小说作品,各种题材、角度和方法都有,作者各自的问题意识和创作节奏不尽相同,很能够自由发挥。这也是我觉得这几年国内女性写作的向好之处。女性写作从20世纪80、90年代发展而来,与“个体化”“向内转”等思潮与现象同步发生,某种程度上成了这些思潮与现象的代言,之后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与消费主义合流也是很明显的。而今天,女作家的创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甩掉了这些包袱,有了比较自然的书写动机与状态,因此能够呈现不同的风格,这就很不容易了。所以,我觉得经过大概40年的努力,今天我们或许可以说,女性写作找到了它的起点。当然,书写女性、女性的书写不可能脱离历史的大语境,相反,有能力对时代的种种问题与症候做出回应,而不是被局限为某一种或几种符号,这才是真正个人书写风格的开始。

女性写作能量的抑制与释放

季亚娅: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我们常在文学传承的意义上谈论“传统”与“弑父”,文学的“母教”又在哪里?如果写作总是处于某种既定话语体系之中,女作家是否使用双声道的语言?一个声道来自既定的文学传统,它主要由男性艺术家和作家构成;一个声道来自于这之外的所谓母系的话语……我想你要梳理的,可能是指既有文学传统之外、在文学创新的意义上,一种阴性的、创造性的、新鲜的文学方式。但一位女性创作者要说话,必须首先依赖已有的话语传统,也就是父系文学史的文学方式来表达;其次,如果我们把性别看成也是一种语言存在或者由语言所决定的,女性写作者要意识到自己在这种话语中的位置,她同时作为写作者和被写作者而存在,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期待她说出更复杂的话……那么我觉得这个传统内男性作家大于女性作家影响力毫不奇怪,就像《中华文学选刊》那个调查问卷里,西方经典同样大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力一样。

如果要给所谓“女性文学传统”从内容上加以界定,首先要问的应该是,你指的是哪一种“女性文学”?它本身是一个充满弹性、被不断改写的历史化词语。一定要在汉语中寻找“女性文学”传统可能是一次削足适履的行动,你不能拿今天的理论贸然投射到过去的文本,那一定会有不适应症。在我的编读经验里,我未听过有人说我仅是、我就是“女性文学”写作者,即使那些主动思考女性经验和性别的写作者,女性经验仅仅是她们创作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没必要追求那么纯粹的“女性文学”,女性意识常常与其他主题缠绕在一起,而是应该在具体文本中打捞出你想要的、此刻你正在探求的部分。甚至作家性别也没那么重要,新文学传统里最早反思女性问题有影响力的文本难道不是《伤逝》吗?

其实要讲“打捞”,我有时候觉得,在儒家文明的传统体系里,女性的感受或者真理,只有在对抗这个文明传统的过程中才存在,不存在一个单独的女性真理。比如古典文学里女性的离乱书写,那些夫妻、母子分离时女性的感受,那些儒家道统家国大义之外溢出来的部分,像《胡笳十八拍》《金石录后序》。《金石录后序》里李清照面对赵明诚离别时“唯宗器者……可与身俱存亡”的叮嘱,“余意甚恶”,这可能是传统文学里绝无仅有的女性公开表达不满情绪的时刻。

如果我们试图去谈论女性文学传统,还是首先要回归到女性整体的历史处境。性别,作为一种解放力存在,作为一种方法论存在,也可以作为一种评价体系和行动力存在。要真正建立女性文学传统,无疑是颠覆性的,它帮助我们思考并动摇这个世界建构的根基,质疑长期存在的种种价值观,彻底粉碎我们原有的故事版本,或者说,重写历史。而这些,显然是不被允许的。

打破“模板”,恢复与世界对话的能力

徐晨亮:那我们回到当下和现实,最近一次中外女性作家线上对话活动中,作家笛安发言提到:“人们总会问一个女作家,你是不是在写你自己的隐私、你自己人生里的痛苦、你自己的……而男性作家被问到这类问题的概率,不是说没有,但是相对少一些。”她发现很多人对于所谓“女性写作”心中都会有一个模版,比如一个写作的女人必然是在挖掘自己的隐秘内心或者个体情感,必然要以一个敏感、阴性、带着创伤印象的姿态存在,然后人们又带着这样的预设,从女性作家的行文风格、叙事方法、问题意识中寻找对应。

笛安所谈到的应该也是困扰过很多女作家的问题,甚至讨论女性话题的批评家也未能幸免,不管她们怎样努力阐释女性写作与性别问题的复杂性,还是常被先入为主地理解为是在讨论“女作家应该写什么”“如何写女性才更正确”。

事实上,对应于女性问题在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不同身份下展开的差异性,当代女性作家的写作也呈现丰富多样的面貌,甚至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针锋相对的表达,比如同样是在处理“母职”角色,有作者强调其对于当代女性的压迫,另一些作者则希望探讨其对于建构女性自我认同的意义。但这些不同的声音常常会被某种无形之幕所遮蔽,就像艺术史家格里塞尔达·波洛克《分殊正典》一书对于西方艺术正典体系的批判,通过不断强化“方式、媒介和材料的等级排序”,让颜料、画框、石头或青铜制成的艺术品凌驾于亚麻、针线、羊毛或黏土制成的艺术品之上,把纺织品、陶艺、刺绣等女性艺术品排斥在外。

我们究竟有没有办法打破这样的“模板”“预设”与“先入为主”,在既有性别权力结构所固化的“等级排序”之外,建构起多元化的女性文学评价标准?

何同彬:我觉得很难,在中国的语境中尤其难。只要我们用性别话语去讨论女性写作,那就必然性地附属于一个相对固定的“模板”和“预设”,如果没有这样的“先入为主”,学术讨论、学术思维的边界就是模糊和游移的,讨论就根本没有方向和目的了。性别话语与其他理论话语一样,本身就具有限定性乃至强制性,而且处于一种不停歇地繁殖、生产新的话语形态的动态过程中,最终也会成为一种权力结构,或者成为福柯所描述的权力的“毛状形态”的一部分。“女作家应该写什么”“如何写女性才更正确”等问题“意识”,虽然显得有些“蛮横”,甚至无效,但这就是学术讨论的一部分。当然,女性作家们可以反感这样一种学术思维方式,我们的学术讨论也可以更加“复杂”(比如晨亮兄所说的“多元化的女性文学评价标准”),但客观上讲,绝少有作家可以在不存在任何“预设”的情况下被独立讨论。福柯把“性解放”转换成“从性中解放”,那女性写作的愿景也许是从“女性解放”转换成“从女性中解放”,即不再被性别话语的樊篱局限,但这样的愿景任重道远,甚至会事与愿违。

季亚娅:笛安所说的,涉及几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第一个是经验在写作中占怎样的比重,尤其是性别经验?我们常常说,写作是从“写自己”到“写世界”,很多人的写作都从自我经验开始,也因为这样,经验书写经常被认定为等级较低、自恋式的、缺乏创造能力和总体世界观的表现。人们经常带着一种阅读私小说的兴趣来阅读女作家的作品,以至有的女作家不得不反复申明自己与笔下人物的并非同一人。第二个,是否存在某种阴性的经验?如果生育、母职等话题开始被准许、纳入文学的词谱,谁在鼓励、规范这些阴性经验,又是谁在定义哪一种腔调和语法是合适的“女性”的方式。许多女性写作者背后长着一双男性批评家的眼睛,因而具有某种表演性质。笛安的困扰在于意识到这双眼睛的存在,她想要去摆脱、去忘记这些目光,像一位作家而不是非得像一位“女性”那样写,尤其这类“女性”特征带有既有文化的刻板印象。

徐晨亮:在你们的视野之内,当下有没有在主题、文体、方法、风格与问题意识上具备差异性或“非典型性”的女性创作?

何同彬:其实我的视野非常狭窄,因此真是不敢轻易举例,生怕是对我没有看到的同样优秀甚至更加优秀的作品、作家的某种冒犯。我自己所欣赏的青年作家,例如王占黑、郭爽、周嘉宁、孙频、张怡微、文珍、张天翼、陈思安、蔡东、王苏辛等,吸引我的倒未必是性别视野里的差异性或“非典型性”,更多的还是作品本身的质地,但的确也包括其中一些作者独立却并非标新立异的性别意识。

季亚娅:性别意识内在于写作本身而不是先在于写作,就有可能是你所说的“非典型”女性写作。我最近读到90后作家杨好的《男孩们》,这其实不是仅仅聚焦于女性经验的小说,而是年轻写作者对异性别经验的理解和书写、对“母与子”这个核心命题的考察。我反对某种二元论,认为异性别视角一定会扭曲女性经验,或者女性写作必须从书写自身经验开始。女性视角的打开更能体现在她们对他者世界的理解、对社会总体运行规律的思考和把握里。

戴潍娜:我觉得这些年来,女权主义最大的迷失,就在于只顾争取表面权益,遗失了女性生命本质的自我。在政治上,女性领导力并没有表现为一种崭新气质的女性政治,很多时候是“比男人更男人”的男权政治的适应和延续;在文学上,其实有同样的问题。我们对“女性文学”的界定依然粗陋:女性写的文学,或者,写女性的文学。这里面始终缺乏一种真正的分辨和野心:在男性普世价值之外,创造一种女性普世价值。

早在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中,女权先驱们就一直在强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传统的建立。但一直以来,这种斗争都偏向于外在话语权的角逐,是性别倒置的另一种二元权力系统,本质上来说是毫无想象力的,落入了性别战争的窠臼。比如网剧《传闻中的陈芊芊》,展现了性别倒置后的荒诞,其本意是对男权赤裸裸的讽刺,可同时推演出简单粗暴的性别战争的不可行、不可取。将男性群体作为战争对象,但同时对男性个体爱恋,这种分裂必定会生产出大量冒牌的女权主义者。事实上,绝大部分男性群体(他们是男权制度的隐性受害者),原本是这场战争中最值得被争取的盟友。

要创造一套女性普世价值,一种女性政治,首先需要有一套适配的语言。周作人在“五四”期间做过一个演讲,《圣书与中国文学》,他认为中国文学“思想未成熟,固然是一个原因,没有适当的言词可以表现思想,也是一个重大的障碍”。没有适当的言辞表现女性普世价值,这也同样是女权主义的一个重大障碍。就像伍尔夫观察到的,“现在的语句是男人编造的”。语言从潜意识中就打上了男权的烙印。而那沉默的语言,沉潜在女性的生命本质之中——往往也正是我们在性别战争中遗失的部分。

戴潍娜:我之所以特别推崇《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就是因为她斗争的层次更深了一层。诱奸发生之后,她不满足于在法律、道德或现实层面“讨个说法”,她讨说法一直讨到了浩浩汤汤的文化源头。天才的林奕含,选择跟这套本身有缺陷的文字体系较劲。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可以概括为一个向文学呼救之人,最终被辜负的故事。主人翁是一个在譬喻里生活的女孩,在经历了性暴力之后,企图通过写作,用墨水稀释自己的痛感。世间万物都在言辞的反射中确立,产生变形和谬误,生出浪漫和无限。房思琪有给过去的日记作注释的习惯;而整篇小说,撇开对其真实度的考量不论,我们完全可以将其看作对这场惨剧的完整注解。一切在第一章时就宣判了,落幕了,后面是毫无悬念、毫不吝啬地尽情铺展那最丑陋的一刻。所有接踵而至的文字,都是惨剧的重新到来,是对其重新解释、重新理解,处处洋溢着她对悲剧的心得。

到头来,人们发现施暴者都有可理解的一面(是我们的文学传统赋予了他们这样的理解),唯有受害者是没理由的,没来头的(我们的文字体系中尚无她们的发音),像天上掉下来一个雷,后面怎么康复是她自己的事。她当然可以选择以复仇的方式去康复,但如何复仇,则又有了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一个受害者当然也有权利选择丑、脏、恶,因为实在没有比诱奸更丑、更脏、更恶了。但是作者最终选择了用美了结一切。

性别议题也是向外部敞开的起点

戴潍娜:所有美学标准和评价体系背后,都有潜藏的诉求。就像“文学革命”可以用来打破礼教,也可以用来塑造地缘政治。权力在所到之处都会留下印迹,就像狗在小区的每根树桩都要留下尿骚。然而,女权主义应当是有别于权力的另一种智慧,如同植物的花朵与传粉者。那是一种广泛的彼此孕育,而非以暴力实现解放。唯有美的模式,才有胜算。

何同彬:性别和种族、基因等一样,是一种特别基础性的人类学话语;性别问题也事关公共性、日常生活、文化精神、知识谱系等复杂的时代命题。所以性别话语有高度的普泛性和嵌入性,尤其是,若以性别政治、性别权力的话语方式展开文化反思,那么性别不平等和性别对立的潜文本几乎俯拾即是。所以,一方面我们的确需要对于日常生活和学术场域中的错误的性别意识、性别权力,保持足够的敏感和批判性;另一方面,也应该避免性别话语尤其是性别政治、权力话语的滥用。被滥用的性别话语的确具有性别“正确”的伪饰性和知识理论的游戏性,反而会遮蔽那些真正亟待解决的性别问题。坦率地说,我始终认为性别问题首先还是一个公共性的问题,不是一个文学问题,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中过度使用性别理论、性别视野,可能在貌似解决一部分问题的同时,造成更多更潜隐的“问题”。

张屏瑾:后现代知识学告诉我们,“价值中立”是一种虚妄,借力于权力分析理论的勃兴,女权主义理论在20世纪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个人也不太喜欢看什么问题都从性别权力分析入手,有种把复杂问题又简单化的倾向。我对现代女性的能动性有很高的评价,但认为这应该建立在人的能动性的基础上。从历史上看,是人的概念与哲学的发展,带来了性别的解放。国外有些研究者注意到了女权主义与知识分子传统的关系,我觉得这应该是比较基础的视角。与此同时也不可忽略知识分子传统之外的女性的创造力,比如英国的女性普选权就是纺织女工斗争的结果,电影《妇女参政论者》对此有很好的表现。

徐晨亮:在本次讨论的最后,各位老师能否再推荐一些来自文学领域之外,以其他艺术形式来探讨女性问题的作品?

何同彬:电影可以举出阮玲玉主演的《恋爱与义务》《新女性》,美国电影《末路狂花》《时时刻刻》,法国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德国电影《汉娜·阿伦特》,以及《驴得水》和《血观音》。话剧如陈思安的《冒牌人生》、孙冬的《猫的搏击》。还有美剧《后翼弃兵》、游戏《恋与制作人》、播客“随机波动”(张之琪、冷建国、傅适野主播)、昆曲《怜香伴》。

戴潍娜:我就再推荐一些戏剧吧,也不光光是表现女性问题的。立陶宛戏剧《马达加斯加》,素净又疯狂,主人公是一个把国家和爱人相混淆的男人,处处可见历史反思,伟大的表演,浸透灵魂里的狂野……还有斯特林堡的戏剧《父亲》,剧场版《2666》,与李尔王形成互文的戏剧《离去》,能让莫里哀从坟头跳出来的奥斯卡·科索诺瓦斯的《伪君子》,以及哪怕风雪交加也挡不住我去剧场膜拜的爱尔兰剧作家马丁·麦克多纳的全部剧作。

往期回顾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THE END
1.关于大学生婚恋观情况调查表历史项目免费模板关于大学生婚恋观情况调查表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们希望通过这份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对于爱情、婚姻的态度、恋爱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本调查采用匿名制,大约只会耽误你几分钟的时间,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非常感谢你的支持与合作对于您的帮助,我们将不胜感激! 请问你的年级是: 大一 大二 大三 请问你的https://www.wenjuan.com/m/j/jANvue/
2.正确的婚恋观PPT正确的婚恋观ppt模板下载粉色简约渐变高级婚姻家庭沟通心理学培训PPT模板 立即下载 在线修改 内容型 浅色梦幻风婚姻家庭沟通课程动态PPT 立即下载 在线修改 立即体验 12> 正确的婚恋观PPT模板 觅知网提供大量正确的婚恋观PPT模版,正确的婚恋观PPT素材,正确的婚恋观幻灯片在线下载,更多精美正确的婚恋观ppt模版下载,尽在觅知网。 正确的婚恋https://www.51miz.com/so-ppt/2998089.html
3.讨论大学生幸福观的养成Word模板下载编号yaxwapkj本模板为讨论大学生幸福观的养成,格式为word,论文风格,可用于校园教育演讲展示,文字图片可以直接替换,使用简单方便。https://m.tukuppt.com/muban/yaxwapkj.html
4.婚恋观ppt模板婚恋观ppt模板 婚恋观ppt模板 编号219210 价格会员免费 分类PPT模板 软件PowerPoint / WPS 格式PPTX / PPT 大小1.2MB 页数18页https://www.518ppt.com/ppt/show219210.html
5.军人婚恋观教育pptPPT模板模板找原创军人婚恋观教育pptPPT模板模板,就来当图网,提供各种风格的军人婚恋观教育pptPPT模板模板下载,更多精美PPT模板,PPT美化服务,尽在当图网!https://www.99ppt.com/Tag_4528056.html
6.部队婚恋观教育ppt部队婚恋观教育ppt模板下载办图网提供大量部队婚恋观教育ppt模板在线下载。更多精美ppt模板下载,尽在办图网。下载解压后即可使用相关推荐软件(ppt/wps)编辑使用,简单快捷。https://m.888ppt.com/so-ppt/1262285.html
7.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研究ppt模板作品介绍:本作品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研究ppt模板,格式为PPTX / PPT,大小为5.7MB,页数为30页,作品内文字及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图片更改请在作品内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如果发现内容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本站客服,本站会及时给您进行处理。 https://www.555ppt.com/ppt/show219257.html
8.当代青年大学生婚恋观青年婚恋意愿调查PPT模板作品介绍:本作品当代青年大学生婚恋观青年婚恋意愿调查PPT模板,格式为PPTX / PPT,大小为9MB,页数为22页,作品内文字及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图片更改请在作品内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如果发现内容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本站客服,本站会及时给您进行处理。https://www.ppt58.com/ppt/show220956.html
9.调查问卷模板15个问题9.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10.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调查11. 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12. 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13. 社会大众食品的消费安全意识调查14.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15. 大学生校外住宿情况调查16. 关于农村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调查17. 家庭收入状况调查18. 大学生环保状况调查19. 农民赋税负担问题调查20. 当代https://www.igaichong.com/article/4fe94890c74d2b79a6d6eb1d.html
10.《家门的荣光》:从绝望到新生,依然是幸福的模样父亲的婚姻,成为书英唯一可以效仿的模板。但他忽略了一点,自我觉醒的现代女性,可能无法像妈妈那样默默忍受一生。 他门当户对的妻子英姬,足够贤惠端庄,并深爱这个彬彬有礼的小丈夫。但她有着不同于妈妈的婚姻观,面对着相敬如宾、甚至冷漠的丈夫,她使尽浑身解数想要增进这段亲密关系。但不论她如何努力,丈夫总是礼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728/15/70573458_927240776.shtml
11.毕业论文答辩自我陈述模板(精选50篇)我叫吴xx,是xx级xx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大学生婚恋观与人格特质、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论文是在王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4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 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https://www.yjbys.com/bylw/lunwendabian/61960.html
12.番茄炒蛋这涉嫌故意放大家庭权力结构与扭曲的婚恋观,对岳父母进行妖魔化;某品牌广告对所谓灰姑娘的诉求是这样的:“无论你是写字楼的艾米丽,还是小乡村的王小凤,哪一个是真的你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全心全意,无怨无悔为你默默付出的人。遇到能把你家变漂亮的男人,就嫁了吧!”内容表达置女性的自尊自强自信自立于不顾https://www.liuxue86.com/k_%E7%95%AA%E8%8C%84%E7%82%92%E8%9B%8B/
13.幼儿园艺术领域教学PPT课件模板这是一套关于幼儿园艺术领域教学的PPT模板,总计29页。幼儿园艺术领域教育是幼儿初步感受、欣赏并且了解生活、环境、艺术中的美的一个教育过程,是孩子美育的基础。能够帮助引导幼儿园儿童发现生活中的美,寻找生活中的美。教师通过引导能够对孩子的艺术领域进行教育,充分https://m.lfppt.com/detail_23757.html
14.毕业论文答辩模板(精选6篇)限于各种条件的制约,特别是本人理论水平所限,使得本论文对金庸小说中婚恋观的现实意义仅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层面,尤其是理论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和探索。 最后,再次感谢张红老师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给予的悉心帮助与指导;其次我要感谢各位专业师在这四年来对我的教育与培养,没有你们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o5r3b0l.html
15.中学生早恋PPT中学生早恋PPT模板下载麦克PPT网提供各类精美实用中学生早恋PPT,中学生早恋PPT模板,中学生早恋PPT素材及相关场景PPT模板下载,另有多种风格供您选择,如:手绘,水彩,特效动画,科技,简约,通用风格等,更多中学生早恋PPT模板就来麦克PPT网。https://www.mikeppt.com/sou-ppt/1p1pb91pkxbk1631-16.html
16.专业舆情报告范文模板社会热点舆情分析报告简报其中强调,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决定强调切实为基层减负。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http://www.uuwatch.com/nka/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