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爱情,何以维系婚姻单身司汤达家庭生活

在中文语境里,“爱情”这个词多少算是舶来品。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从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明清小说《红楼梦》,文学作品中并不乏对男女之情的描述,但这些情感的表达,往往又是被嵌入在更为宏大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框架之下。

而在古汉语中,传统的男女之情大多被解读为“情”、“爱”、“恩”等,含义上更倾向于贴近亲情或友情,并不包含“浪漫”这一概念,与人们今天所理解的爱情相差甚远。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比如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于爱的理解,以及后来的莎士比亚的戏剧、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等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都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也是在这种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下,国人开始对“爱情”重新定义。婚姻联结不再秉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逐渐考虑个人情感和幸福体验之于婚姻基础的重要性。

然而总的来说,在中国社会更为普遍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家庭本位观念中,爱情的地位以及人们对它的理解都远算不上深刻。

再加上最近几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在生存压力陡增的大背景下,也促使了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日益祛魅和功利化,基于生育价值、经济价值来进行衡量和置换的实用主义婚恋观被称为“人间清醒”。

虽然不得不正视经济影响婚姻稳定性这一重要因素,但我们似乎还忽略了另一个更深层次的点,那就是普通人无论是生育还是事业都有显著的黄金期,中年后失去“实用价值”或许并非一个小概率事件。

尤其是这个时代里的新中产,债务压力所导致的财富洗牌,内卷竞争对下一代传承的不确定性等,都让婚姻的稳定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那么当世俗意义上的“价值”消失之后,这份契约又该何以维系?以及在“实用价值”之外,究竟什么才是维持婚姻历久稳定的因子?

婚姻的“实用价值”并不可控

16世纪的英国,中产阶级婚姻大多由家庭和亲属主导,财产与权力是核心考量。到了18世纪,受个人主义影响,婚姻开始转向重视个人情感和伴侣间的平等,促进了伴侣情感关系的形成。

而美国针对家庭结构和婚姻模式研究的社会学家AndrewJ.Cherlin,也将美国婚姻的意义变化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

一是在19世纪50年代之前的制度化婚姻(InstitutionalMarriage),这个时期的婚姻被视为是履行社会职责的一种工具,其主要目的是规范婚育行为,确保社会秩序和繁衍后代。

二是到了19世纪中叶的陪伴式婚姻(CompanionateMarriage),婚姻开始逐渐重视情感连接和伴侣间的亲密关系,不再仅仅是社会履责,而是成为了伴侣之间情感交流和相互陪伴的形式。

三是到最近几十年的个人化婚姻(IndividualizedMarriage),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升和职场参与度的增加,女性不再仅仅依赖婚姻来获得经济安全,婚姻开始更加注重个人化,强调伴侣双方的个人需求和自我实现。

显而易见的是,婚姻已经从一个主要基于社会功能和责任的制度,演变成一个更加注重个人情感满足和个体发展的现代模式。

这种转变也体现了性别的平等和社会的进步。然而与之相对的另一面,是婚姻在满足个人需求之外,其对家庭的稳定性作用与社会责任正在逐渐消失。

现如今无论是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婚姻违约”的代价都远低于从前。

根据一些公开的资料来看,目前中国的离婚率大概仅比美国低1个百分点,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遥遥领先”。

由此可见,即便已结成的婚姻关系也并非“牢不可破”,也根本做不到“一劳永逸”。因有“实用价值”而来,终将会因失去“实用价值”而散。

婚姻向来不是一门短期的“生意”,是要横亘一个人的大半个人生,这其中不仅包括最具“实用价值”的青壮年时期,也包括最无“实用价值”的老年时期。风险从未消失,只是被后置。且人生越往后,抵御风险和变化的基础盘越差。

伴侣的性格底色才最稳定

但追求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本就是人类的基因惯性。

我想大概率是伴侣的性格底色。一个经过社会化的成年人,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强化,想要改变是很难的。

这一点从心理学和生物学两个视角都能解释。

而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同样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下降,对新信息和新行为模式的适应能力也会逐渐减弱。

再加上社会压力的影响,成年人会有一套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持自我认同和自尊,所以通常会更加固守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文化价值观。

简而言之,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会始终有责任感;而一个习惯性逃避问题的人,并不会在婚后就变得有担当。

我们经常说年轻女孩过于迷恋伴侣所带来的“情绪价值”很容易掉坑,就是因为“会说话”、“对你好”不过是一种“表象”,而一个人的性格底色才是真正的“本质”。

顺风仗谁都会打,年轻、有钱、有资本的时候大家都可以活得体体面面,但是等到开始走下坡路的中年时,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压力下,在锅碗瓢盆磕磕碰碰的过程中,在生育、经济这样的“实用价值”消失后,这份关系能否顺利维系下去,靠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底色,也就是本性。

优质伴侣的几个共性

人生向来不缺苦吃,且人生之路越往后越难。我相信,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单身的黄金时代,独身的新中产大概也不会去拒绝一个真正优质的人生伴侣共度余生。

这种优质与财富、美貌这类的“实用价值”无关,而是真正能够抵挡住两个人人生下半场各种风雨的品质。

而在我浅薄的人生阅历中,我发现这样的人也都展现出了几个共性。

一是能够保持人格独立。真正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是能够克制自己欲望的,不会将自己与对方无限捆绑,也不会将自己的一生都押注到一段亲密关系里。

婚姻是两个独立个体的联合,是透过对方看到这个世界更多元的一面,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丧失个性的融合。能保持自我的思想独立,也能尊重对方。

二是有很强的责任感。爱情是浪漫的表象,婚姻的核心是沉甸甸的责任和义务。这体现在对父母的赡养、对子女的养育以及对伴侣的忠诚等方方面面,这些责任构成了家庭生活的框架和支柱。

当双方都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时,是不需要外界的提醒或压力,就能自觉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即便是在环境发生变化或面临挑战时,责任感也能驱动双方风雨同行,坚守原则,不逾越彼此的底线。

三是有包容心和共情力。太多婚姻破碎的根源都是些日常琐碎,压倒双方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是一方难以释怀的细枝末节。

而共情则是能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感受,基于情感上的支持,能够彼此表达感激之情,也能勇于道歉和请求原谅。

如果你问我怎么看两个人之间有没有爱情,我觉得可能就是彼此还愿不愿意互相包容并产生共情。

我想,爱情和婚姻既不是一门生意,更不是一场竞赛,而是一种长久合作、共同成长的美好旅程,希望我们都能有机会体验并一路玩得开心。

当然,美好旅程的第一步,是我们要先让自己成为那个独立、有责任感、有包容心和共情力的优质伴侣。

THE END
1.民俗文化论文参考文献在深入探讨民俗文化时,参考文献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理论支持,更是理解和保护民俗文化的手段之一。以下,我们将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来回顾并分析民俗文化论文中的关键文献。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对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的研究。在文章《从“媒人”到“媒婆”: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作者通过对历史https://www.xkn4bo5w.cn/min-su-wen-hua/116514.html
2.大学生婚恋观文献综述.docx大学生婚恋观文献综述.docx,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0引言婚恋观是人们在婚姻和两性关系上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在本文中它包括性爱抉择观、婚姻角色观、婚姻自主观、婚姻态度、恋爱动机、婚姻忠诚观和婚姻价值观。婚恋观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并关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1122/64665812.shtm
3.婚恋观教育范文12篇(全文)参考文献 [1]金乐.当前高校大学生婚恋观分析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 2008, (01) . [2]吴彬.大学生婚姻恋爱观的变迁及原因[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4) . [3]王大钊.大学生婚姻解禁后的理性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5) .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zv8i7y7.html
4.论文开题:论《傲慢与偏见》婚恋观4)简述奥斯汀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以及其对当下婚恋观的启示和告诫。5)结束语。 6)参考文献。7)致谢。四、研究方案1)文献资料。利用互联网资源与图书馆资源,查找与论文相关材料,对材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所学的知识将这些材料融入自己的论文作品中。 2)现实分析举例。对比分析当代与《傲慢与偏见》书中的爱情婚姻观。https://www.wm114.cn/wen/156/311953.html
5.从《伤逝》看鲁迅的婚恋观文学论文范文从《伤逝》看鲁迅的婚恋观_文学论文范文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https://bbs.pinggu.org/jg/lunwen_wenxuelunwen_97057_2.html
6.当代中国农村女性婚恋观类型成因与对策期刊二奶传统文化农村女性农村女性婚恋观农村妇女农民世世代代夫妻关系夫权婚姻婚恋家庭观婚恋观价值引导婚恋观原则婚恋观类型家庭伦理道德封建时代性爱文明爱情故事男帅女 关键词热度 传统文化 相关文献总数 272715 (/次) 10,000010,00020,00030,000L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https://doc.paperpass.com/journal/20050181hhxyxb.html
7.共青团开展婚恋服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田丰青年婚恋观(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婚恋文明相结合,突出价值引领 长期以来,团中央和各地共青团在开展青年婚恋工作中深入青年之中,积极开展相关调查工作,明确青年多样化的需求和差异化的特点,分析单身青年所面临的婚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举办婚恋交友与弘扬传统文化、运动健身、绿色环保等相结合的主题活动,在活动开展中邀请心理咨询https://xianxiao.ssap.com.cn/catalog/4957290.html
8.关于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通用8篇)【参考文献】 [1]李永芳,倪志军,牛瑞仙,李效良,刘京.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性科学,,(1). [2]王美萍.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3]吴昭仪,吴丽娟.大学生的共依附与爱情态度之相关研究[J].教育心理学报,,(3). [4]王美萍.社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56cc8cz.html
9.爱与罪:基督徒的婚恋观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07323 出版年:2012 作者:毕纳 学科:哲学 资源类型:图书 细分类型:中文文献 收藏单位 馆藏地 在架状态 索书号 成都文献中心 信息交流室 在架上 17.4/2224 武汉文献中心 二楼IC室 在架上 17.4/B4352浏览量 问图书管理员 馆际互借 点赞 收藏 访问借阅管理系统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81ddca0db5f99b8f896aa6978ba36ab4
10.大学生婚恋观研究大学生婚恋观研究,大学生,婚恋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恋爱与婚姻是人生的大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储备军,大学生https://wap.cnki.net/lunwen-1020305130.html
11.ai智能写作文献综述五步文献综述法,会计专业文献综述,关于五育融合的文献综述,《傲慢与偏见》文献综述,傲慢与偏见爱情观的文献综述,服务补救文献综述,关于员工培训的文献综述,课题综述和文献综述是一码事吗,关于幼儿入园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该怎么写有范例,家校共育的文献综述,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物流专业文献综述,看不见的人文献https://www.aizhinengxiezuo.com/news/biyelunwen/559459792465989.shtml
12.()是指通过文献信息资料的主题内容进行检索的途径。A. 人生观 B. 人生目的 C. 人生态度 D. 人生价值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 )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 ),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A. 世界观 B. 价值观 C. 婚恋观 D. 金钱观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 )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图虚名,不务虚功。 A. 人生要进取 B. 人生https://www.shuashuati.com/ti/ad2b8f9318e048ba826e1c94716a4a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