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人口出生率下降背后的5个维度9组数据,我们看到了医健领域6大趋势新闻频道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9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同比下降3.8%。这一数据比此前网上估算的1100万人要乐观得多,虽有下降,但降幅不大。

但是,人口结构还有多个不同的划分维度,包括性别、区域、受教育程度、婚育状况等,多个维度又是相互作用的。所以,从人口变化来看医疗健康需求端的变化,不应仅限于出生率和老龄化,而应有更全面的视角。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年龄结构、婚育状况、教育水平、城乡结构、消费水平五个维度来看人口变化,并收集了近十年来的公开数据,使这些维度有更真实的支撑。在考虑这些维度错综复杂的关系之后,我们再来展望医疗健康行业的变化。

从5个维度、9组数据看人口结构

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突破14亿,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人口总量仍然呈上涨趋势。但据官方预计,总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此后持续下降。在人口下降趋势来临之前,我们看到了内部结构的多个变化。

年龄结构:出生率持续降低、老龄化问题进一步凸显

出生人口变化趋势

2019年,出生人口和出生率继续下滑,但降幅不大。

这表明,在政策鼓励下,愿意生二胎的家庭已经生了,许多家庭即使面临生育、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仍不愿意生二胎,甚至一胎也不愿生。

人口老龄化趋势

与出生率降低同时显现的,还有老龄化。十年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增加了570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从8.9%增至12.6%。随着出生率降低,未来老龄化问题还会加剧。

婚育状况:育龄女性减少,整体结婚率降低

国家统计局在统计育龄女性时,按照生理特征,以15-49岁为标准。但官方数据显示,在已生育孩子的女性中,年龄段分布最多的是20-24岁、24-29岁、30-34岁,考虑到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35-39岁女性的生育概率也可能增加,我们将以上这4个年龄段看作主力育龄女性。

我国在尾数为“0”的年份进行全国人口普查,其中包含详细的分性别、分年龄的人口数量统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还未进行,所以,目前最准确的育龄女性数量仍然来自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我们通过2010年0-49岁各年龄段的女性数量,制作出了趋势推导图:

从上图可看出,主力育龄女性在2010年约为2.19亿人,2020年预计约1.96亿人,2030年预计仅1.5亿人。20年间,主力育龄女性将减少7000万人。

与此同时,人口结构还存在男女性别比逐渐增高的问题。

如上图所示,2010年适婚年龄段的男女比最高仅105,而到了2030年,适婚人口以00后为主时,预计男女比最高达119。

国家统计局在尾数非“0”的年份,会进行1%人口抽样调查或1‰人口变动调查。2011年-201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0-4岁男女比仍在113-119之间,所以,10后也会面临性别比较高的问题。

男女比例偏高带来的结果可能是部分人“无婚可结”,接下来的数据却表明许多人“不愿结婚”。

近年来的结婚与离婚情况

据民政部数据(注:因民政部尚未发布2019年数据,所以最新数据为2018年),近年来,结婚数量在2013年达到高峰后便开始直线下降,到2018年已减少到1014万对,较2013年减少了333万对。

结婚数量固然与适龄人口的减少有一定关系。但同时,结婚率也在同步下降,这说明,人们的结婚意愿确实降低了。

更关键的是,在结婚率持续降低的同时,离婚率却在一直上升。这更加表明,人们的婚恋观发现了巨大变化,不再以传统的婚姻家庭为主要的生活归宿。

文化教育水平:基础教育普及,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增加

前两个维度的数据意味着严峻的人口形势,但事情往往不是一面的,比如我们通过教育部的数据看到,我国的文化教育水平正在持续提升(注:因教育部尚未发布2019年数据,所以最新数据为2018年)。

文化教育水平趋势

我们收集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以及本专科毕业生、研究生毕业生四项数据,可体现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

基础教育方面,2011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已达到99.79%,也就是说,几乎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了小学学习。2012年起,教育部在统计公报中发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即初中毕业班学生数占该年级入小学一年级时学生数的百分比,这一指标可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情况。2012年起,这一数据也是稳步提升的。

高等教育方面,本专科毕业生、研究生毕业生,均在持续增长。高素质劳动力增加,就业选择更多,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也在提升。

区域结构:城镇就业、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

对国家来说,知识增强国力。对个人来说,知识改变命运。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带来了就业结构的变化。

城乡就业结构变化

随着教育程度提高、经济发展,越来越乡村人口涌入城镇就业。从上图可看出,城镇就业人数直线上升,乡村就业人数直线下降;2014年起,城镇就业人口数量超过了乡村就业人口数量。2019年的城镇就业人口比2010年多出近1亿人。

城乡就业结构变化必然带来城镇化的改变。

近年来的城镇化趋势

上图显示,201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此后逐年提升,到2019年已突破60%。10年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1.75亿人。同时,国家还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未来十年,无论是常住人口还是户籍人口,城镇化依然是大趋势。

消费水平:可支配收入增长,医疗保健消费增加

文化水平提升、城镇就业人口增加,意味着收入更加丰厚、消费能力更强、消费意识发生变化。

近年来的收入和支出变化

如图所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这其中,理应考虑价格因素。不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2019年,即使扣除价格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仍保持了5%-7.5%的实际增长率。

与此同时,人均消费支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比也在增加。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加,或许与医疗保健成本上涨有关,但同时也说明人们的健康意识在增强。

当然,我们收集以上5个维度的数据,绝不止看到医疗保健意识增强一个现象。在下一部分,我们将综合来看这些维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而推导其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影响。

人口变化带来的6大趋势

为了更直观表达5个维度、9组数据的关系和趋势,按照惯例,我们用图片来展示。

多个维度相互影响下的社会发展趋势,动脉网制图

上图中,我们根据人口结构各个维度的变化,演示了6个方面的社会发展趋势。那么,这些趋势与医疗健康行业有哪些关系呢?

未婚男女增加带来的生理、心理健康需求增加

举个例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10年,在20-24岁、25-29岁两个年龄段,男性比女性多出的数量分别为60多万人。根据2010年0-4岁、5-9岁的人数测算,到2030年,在20-24岁、25-29岁两个年龄段,男性比女性多出的数量分别为600多万。两组数据的差距,已经不在一个量级。

加上婚姻观念的变化,还有更多人不愿结婚,届时未婚男女可能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如何维护他们的生理、心理健康,是健康行业需要考虑的事情。

据了解,在今年的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性健康首登大雅之堂,展现了大会对两性用品行业的包容。

在国内,近年来两性用品行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市场发展仍受到限制。不过,在以上背景的催化下,行业若能开发更人性化的产品、拓展更适宜的销售渠道,会迎来新一轮机遇。

家庭结构多元化带来多样的家庭健康需求

婚育观念变化的同时,意味着家庭有了更多的组成模式,主要包括:

①三代之家:由父母与儿子儿媳(或女儿女婿)、孙辈组成的家庭;

②两代之家: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三口之家、二胎政策下形成的四口之家;

③小型家庭:婚后不愿生育的“丁克家庭”、离婚率增加形成的单亲家庭、未婚男女的单人家庭。

其中,前两类家庭是传统家庭,目前的家庭类健康管理产品中,也大多是针对他们的。但是,随着小型家庭的增加,如何提供针对他们的健康管理?我们认为应该看到这几方面:

小型家庭在现实生活场景中,膳食健康是风险点之一,若长期外出就餐、吃外卖,高脂、高盐、高糖是引起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重要因素。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已经针对居民合理膳食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在推进过程中,医疗健康行业也可针对这类小型家庭设计健康管理产品、加强健康科普。

此外,小型家庭在面对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经济开支、疾病照料,都存在更大的压力。所以,商业健康险可以针对这些小型家庭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

老龄化催生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医保压力增加促进商保发展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养老产业将迎来黄金机遇已是行业共识。健康养老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其中治疗老年病的药品和器械、康复诊所、老年护理、养老地产等均有更多机会。

这部分人无论衣食住行和医疗等物质需求,还是陪伴、社交、心理慰藉等精神需求,均只能由社会来完成。养老地产能够提供这样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所以,也将迎来新的增长。

自我意识、育儿观念改变带来母婴健康需求变化

的确,出生人口在下降。从数量来看,新生儿、新手妈妈在减少,意味着母婴健康行业的直接用户在减少。但是,近年来中高端月子中心、民营妇产医院火爆,说明消费升级在母婴孕产领域体现非常明显,也说明女性和家人对孕产服务要求更高。

未来,选择生育或者生育二胎的,主要包括生育意愿强、经济压力小两类家庭,前者支付意愿强,后者支付能力强,两者都有利于支撑母婴健康市场发展。所以,即使出生人口下降,消费需求仍然存在,市场应该从注重用户数量转向深度挖掘各环节的实际需求。

城镇化率提高带来更多基础医疗需求

前文已经计算出,2010年-2019年,城镇就业人口增加近1亿人,城镇常住人口增加1.75亿人。按照《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70%,总人口14.5亿人。据此推算,2030年的城镇常住人口将达10.15亿人,在2019年的基础上再增加1.67亿人。

大量人口进入城镇后,除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之外,还有医疗保健需求,尤其是基础医疗。

目前,国家已经在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基层医疗在乡村重点解决缺医少药、就医便利、医疗水平提升的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基层医疗在城镇,无论是量还是质,同样急需提升,全科医生、小型诊所是刚需。

同时,国家实施人口均衡发展战略,按照以下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

对长江中游、成渝地区等城市群,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强对周边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全国重要的人口集聚区;

对山东半岛、海峡西岸、辽中南等东部地区城市群,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大中小城市联动发展,增强对中西部转移人口的吸引力;

对哈长、中原、关中、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西、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加快形成更多支撑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引导区域内人口就近集聚。

通过这些规划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布局医疗健康服务时,当现有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饱和后,应向国家重点打造的人口聚集区转移。

消费能力增强,追求舒适与美的消费医疗需求增加

当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后,消费需求也是更加多样。近年来,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支出已经逐年增加,虽然没有更细分的数据,但我们从近年来几个细分领域的大致状况可以看出,除了刚性的诊治医疗之外,人们也追求消费医疗。

此外,牙齿矫正也带动了口腔诊所的发展。医美行业的发展与迭代,更是体现了人们对美丽消费的需求。

在未来,随着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人们追求舒适与美的消费医疗仍然会增加。

写在最后

人口结构由一个复杂的体系组成,我们在对尽量多的维度进行分析判断、看到了一定的行业趋势后,同时也要看到,其中任何一个维度发生重大改变,就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最关键的是及时预判、跟踪这些变化,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注:文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部分总和或差值可能存在小范围误差

THE END
1.大学生婚恋观与人格特质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在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两个变量上差异极显著。(3)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大学生在婚姻忠诚观上差异显著。(4)父母婚姻状况不同的大学生在婚姻倾向上差异显著。(5)大学生婚恋观各维度与人格特质各维度以及成人依恋各类型具有相关性。(6)大学生人格特质维度、成人依恋类型对大学生婚恋观有一定的预测作用。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75-1014395600.htm
2.大学生婚恋观文献综述.docx大学生婚恋观文献综述.docx,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0引言婚恋观是人们在婚姻和两性关系上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在本文中它包括性爱抉择观、婚姻角色观、婚姻自主观、婚姻态度、恋爱动机、婚姻忠诚观和婚姻价值观。婚恋观会直接影响大学生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并关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1122/64665812.shtm
3.《下一站是幸福》圆满收官收视口碑“双满贯”——中国青年网近日,《光明日报》还以《〈下一站是幸福〉打造现实主义优质情感剧》为题,高度赞扬了剧集所传达出的尊重感情多元化的婚恋观及“人生无限”的积极生活理念:“作为一部意在聚焦普通人成长状态的生活剧,该剧并没有把视角局限在婚恋爱情中。除了大龄青年择偶、年下姐弟恋外,剧集还全面探讨了职场焦虑、丁克婚姻、家庭主妇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fun.youth.cn/gnzx/202002/t20200219_12203768.htm
4.国办: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大力倡导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国办: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 大力倡导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财联社10月28日电,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措施提到,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大力倡导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加强社会宣传倡导,实施人口高质量发展宣传https://i.ifeng.com/c/8e3Ge3HqgLo
5.“门当户对”的婚恋观是否已经过时?答案是否定的!原标题:“门当户对”的婚恋观是否已经过时?答案是否定的! 说起门当户对,所有人可能想到的都是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是非常讲究门当户对的,那时候没有恋爱自由,全凭父母做主。那么,在现在这个大家追求真爱的时代,门当户对过时吗?我觉得,没有。 首先,我们不能够以狭窄的眼光看待“门当户对”这个词,https://mnews.tianyancha.com/ll_bnip9m5rdi.html
6.影响女性亚降的因素8篇(全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等方面的研究, 包括心理健康素质研究的方法、基于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的维度以及基于体育教学与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的维度, 体现出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重要性, 然后提出有利于促进相关研究的合理建议, 建议主要集中在研究方法上, 建议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相关数据, 能够得到更加准https://www.99xueshu.com/w/ikeycvfzfrm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