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性选择”

1雄孔雀的大尾巴,达尔文的“性选择”。

孔雀为什么有一个毫无用处的漂亮大尾巴?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达尔文。明显没有生存优势的部位,既招惹天敌,又影响逃生,怎么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这不是给“进化论”添乱吗?

于是他提出了“性选择学说”:是因为雌性喜好与选择,让雄性获得了繁衍优势,从而弥补了“多余尾巴”带来的生存劣势。

问题来了,雌性孔雀的择偶观,不也应该从有利于繁衍的角度出发吗?为什么为了男色让“孔雀类”冒这么大风险?

有两种解释:

2009年,科学家们开始对兽脚类恐龙羽毛的结构进行更细致的研究,令这种假说得到了有力支持。--别忘记了鸟类恐龙血裔的身份。

在人类社会,雄孔雀的大尾巴,就是饭桌上的秀肌肉,和男人的“炫耀性消费”。自认为有脑的秀小聪明,有权势的秀地位,有钱的秀买单。

表和车,都是男性器官的衍生。

有人称之为“攀比动力学”。

成功人士为了彰显其能力开始消费各种“地位商品”,更贵的婚礼开销、更大房子、更多奢侈品、更豪华海外旅游……所有人都被裹挟进来,开始争相攀比,更要命的是由此造成的“支出瀑布效应”会让相对低收入群体生活更为捉襟见肘。

当“攀比动力学”遇见“择偶经济学”,我们比达尔文还烦恼。

2厉害的犹太人,学者“优先”择偶权。

中国人对自己的聪明,总有着“笑而不语”的自信。欧洲人太钝,美国人太粗,日本人太坏,印度人太穷,惟一入得我们法眼的,恐怕只有犹太人。

在我们看来,犹太人首先是有钱。美国前400个富豪家族中,犹太人占了23%。在全世界最有钱的企业家中,犹太人占近一半。

其次犹太人很聪明。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家中将近有四分之一是犹太人,超过四分之一的菲尔兹奖得主都是犹太人,55%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是犹太人。

但在我们不太留意、也不太在意的那些“玩儿虚的”领域,犹太人同样杰出:

公元64年,犹太教主盖姆拉颁发法令要求所有男性必须能够诵读《塔木德经》。下一个在男性间普及了读写能力的民族约在1700年后。

《塔木德经》写道:

一个男人应该变卖所有财产去娶一位学者的女儿,也应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位学者。

该法令对择偶的影响相当意味深长:

1、学者有择偶优先权;

2、学者影响女儿;

3、学者的女儿有择偶优先权。

犹太人有些地方和中国人有些像,例如他们也喜欢一大家子。但比较而言,犹太女性非常“当家作主”,被视为家庭的基础和支柱。这方面早期得到了律法的庇护。

择偶观会相当影响一个民族的未来。但择偶观不取决于男性或者女性,而取决于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及漫长的历史演变。

3哈佛招生,“一切都是套路”?

关于“评价系统影响行为选择”,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话题:

哈佛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

前阵子因为被指控歧视亚裔学生的入学申请,哈佛大学的招生系统被公众看了个底儿朝天,据分析,最容易录取的四种学生,简称为“ALDC”:

A指的是运动员,大学会邀请那些有杰出运动天赋的学生加入;

L指的是哈佛校友的孩子,申请人的父母本身也需要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

D指的是院长或者系主任的兴趣清单上的申请人,这些人通常是学校富有的捐赠者的子女,或者名人的后代,大多是白人;

C指的是学校老师和教职员工的子女。

我曾被人问:海外学校很看重学生所做的社区服务与公益活动,这会不会鼓励造假?

曾听说有个人的孩子是某某青年交响乐团的首席,后来才知道那个乐团是该人自己掏几千万成立的。

我的回答是:

1、只要学校的评价系统是“三观正确”的,就是好的;

2、假如学生为了迎合学校的评价系统,假装去做好事,如果他能够坚持好几年(学校会评估考察你是否真正投入),也就弄假成真了。

有次我在群里扔了几篇海外大学申请信,写得质朴感人,结果有人评价:满满的套路。

其实人类不就是因为“套路”才从丛林走出来的吗?人类一起幻想,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进而,衍生出某些评价系统。

既然一切都是“装”的,大家不过都是过家家而已,为什么不过得体面一点儿呢?

太多人变成眼中只有“强弱”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了。

我也不打算就高考这个评价系统说些什么,毕竟对人民来说,(看起来的)教育公平无比重要,不管为此付出的代价有多大。

4外在回报,动机偏移。

动机(英语:motivation),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动机为名词,在作为动词时则多称作激励(英语:motivating)。

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

动机时常被视为是行为的前导驱力,若能掌握人们的动机,则往往可以协助预测其行为的方向性与模式。

自从霍桑效应的重要性被实践及学术界重视,各种激励理论也如雨后竹笋般涌现,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动机又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或内在激励)指的是任务本身的兴趣或愉悦带来的动机,这存在于个体内部而非依赖于任何外部力量的驱动。

被内在动机激励的学生,更可能愿意进行这项任务,并且在任务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学生们更可能拥有内在动机,如果他们:

通常的外在动机有金钱、分数、强迫、惩罚等。竞争总体上也属于外在动机,因为它鼓励人们打败其他人,而非享受行为内在的回报。有观点认为个体的独特性与任务取得的奖杯徽章也属于外在动机。

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外在的回报可能会导致动机偏移,即取得外在回报成为任务进行的主要理由而内在动机会被削弱。

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一效应:

对于不会有外在奖励的孩子,自我决定论认为如果任务满足了他们的价值标准和信念,外在动机会被个体内在化,并以此满足他们基本的心理需要,并进一步成为作决定的参考依据或行为的前导驱力。

(以上来自维基百科)

5天赋“冲动”,延迟满足

动机比能力和才华更重要。

因为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很多,“动机”强烈的人并不多。

钱钟书写完《围城》后,又抽空写了长篇小说,命名《百合心》,后来把草稿扔到不知哪里去了。他写道:

“年复一年,创作的冲动随年衰减,创作的能力逐渐消失——也许两者根本上是一回事,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

创作冲动,的确就是创作天赋的一部分。

作为内在动机的“冲动”,会遭遇外在动机的评价体系,受外在回报外的影响。

既要让“内燃机”热情工作,又要令其不致于发生“动机偏移”。

抵御诱惑,延迟满足,都与此有关。

6霍桑效应,仆人式领导。

关键在于:领导者要帮助员工,让他们觉得有使命感、有动力、有活力,这样他们才会以最好的状态去工作。

有一条最佳之道,就是:

采用仆人式领导者的谦卑思维。

仆人式领导者认为,其主要职责是在员工的探索和成长过程中为他们服务,并向他们提供切实帮助以及情感上的支持。

这个做法让人想起了霍桑效应:霍桑研究是在1924年至1932年进行的,是一系列对工人在改善各种条件下(薪酬、照明条件、工间休息等)其生产效率变化情况的研究。

实验结论是:

1、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

3、关心员工的情感和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7自我驱动,内部记分卡

有个不知真伪的鸡汤故事,说比尔.盖茨还在读小学四年级时,他在西雅图一家学校图书馆帮忙,管理员让他把放错了位置的书放回原处。

他便像当侦探一样,认真地寻找放错位置的书并放回原处。第一天,他找出了三本放错地方的书。第二天,他来得更早而且更加认真,找出了二十本。

过了两个星期,他的父母要搬家,比尔.盖茨担心自己走后,谁来整理那些站错队的书?

这方面,巴菲特、乔布斯、马斯克等等都是类似的人,是强烈的自我驱动者。巴菲特投资公司,也专选那些不给钱也热爱着工作的管理者。

这就是所谓的“内部记分卡”,用内心的标尺,而非外部的利益诱惑后短期回报,来作为自己决策和行为的评价系统。

巴菲特说:

“人们行事的一大问题在于,他们是拥有‘内部记分卡’还是‘外部记分卡’,如果内部记分卡能令你感到满意,它将非常有用。”

前者,是外界给你打分的记分卡;

后者,是自己给自己打分的记分卡。

这是巴菲特从他父亲那里继承的最宝贵的财富。他的父亲是个特别“轴”的人,以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人生经历,教会巴菲特做一个思想独立、有主见、尊重自己内心想法的人。

有些望族特别出人才,与其说是血统和基因的缘故,不如说是“评价系统”的家族扩散。

7我们的内部记分卡,是什么?

从巴菲特那里,我们知道一个人可以从父亲那里传承“内部记分卡”;

从犹太人那里,我们知道一个民族可以从先辈那里传承尊重学者的内在动机。

THE END
1.曾仕强:3个最实用的择偶观,帮你找到最正确的人现代年轻人越来越多把三观一致,性格相投作为择偶的标准。但是很多时候,你心目中那种理想的类型非常不容易碰到。 为什么现代社会存在很多大龄剩男剩女呢? 有的人说男人找不到对象唯一的原因就是穷,女人大多数则是因为高不成低不就。无论什么原因,最终都会落到择偶观上面。所以,今天我们给大家提供一点择偶观方面的建议https://zhuanlan.zhihu.com/p/685676861
2.以下对男女择偶观差异表述不正确的是:不能延期,保留期依然是30天,已申报成功,无法获取到名称信息,在确保名称申报类型正确的情况下,联系工商技术解决,(企业新设名称和公司变更名称不能通用)。 B. 不能延期,保留期依然是35天,已申报成功,无法获取到名称信息,在确保名称申报类型正确的情况下,联系工商技术解决,(企业新设名称和公司变更名称不能通用)。https://www.shuashuati.com/ti/2a63efc1d4224302a249787be9973db6.html?fm=bdb391decb871e3c0a7a74d9505ee401f0
3.婚恋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通用6篇)培养高尚的婚恋道德,是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的必然要求。所谓婚恋道德,是指人们在对待择偶标准、恋爱方式行为、婚恋目的等方面所持的观点、态度和应有的品质。它是一个人思想品德修养的具体体现,涉及到价值判断标准、道德判断标准和审美判断标准等等。正确的婚恋观从萌发到确立的过程,也是思想道德纯洁化的过程。军人在婚恋中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aa1kb11.html
4.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教案1.认知目标:能够科学认识爱情的本质,把握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和作用,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掌握恋爱婚姻的道德和法律要求。 2.能力目标:能够把握恋爱中的道德,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恋爱与集体、恋爱与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同时在家庭生活中发扬美德、能按照相关法律规范的要求,做到自觉遵守法律,并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我和https://xctzb.lvu.edu.cn/31/ca/c854a12746/page.htm
5.择偶观学术百科提供全面的“择偶观”相关文献(论文)下载,论文摘要免费查询,择偶观论文全文下载提供PDF格式文件。择偶观中文、英文词汇释义(解释),“择偶观”各类研究资料、调研报告等。https://wiki.cnki.com.cn/HotWord/131935.htm
6.正确择偶观,拥抱一生情我们常常在爱情的旋律中,被反复提醒着要树立正确的择偶观与婚恋观,看是很平凡的语气,现在的您,您真的明白吗?正确的认识理解择偶观,婚恋观,为迷茫的心灵指引方向。这看似简单的几个字,蕴含着深邃的思绪,许多人虽心有所感,却如雾里看花,难以言尽其妙。择偶观,这一心灵的罗盘,它不仅仅是选择伴侣时的一纸清单,https://www.douban.com/note/86542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