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在人们的观念当中,仿佛一直是一个属于“成年人”的话题——因为婚姻之后人们所要面对的是生育与家庭,仿佛对于未成年人甚至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而言,婚姻就是一个遥远的问题。
然而婚姻的前一个阶段“恋爱”是上世纪许多夫妻不曾经历过,或者是经历并不深刻的,由于时代原因,当时的人们结合多为经人介绍,自由恋爱尚属于“新潮”,甚至有些得不到人们的认可。
然而恋爱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时代发展,现如今的婚姻,几乎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
恋爱阶段能够让两人了解彼此、提前适应婚姻生活,从而相互评估是否适合一起生活,也算是一种对于婚后“风险”的提前感知。
然而很多年轻人却并不懂得婚恋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未成年人,在当下网络十分普及的年代,受到一些网络信息的影响,将“婚恋”视为儿戏,酿成一些惨痛的后果。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面临一个现实,就是当今的人们,接触两性关系更早、但是结婚成家的年龄更晚。在这样的变化当中,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方式去更好地面对人生呢?
省份初婚数据:晚婚已成现实
这表明我国的初婚年龄已突破30岁,三十而立正在被年轻人抛弃,其实初婚年龄的增长也是符合当下人们对于社会现状认知的:早先由于建设国家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当今社会之中,这样的状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的初婚年龄已经愈发的大,别说“三十而立”,就算是在三十岁能够结婚,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根据这一状况,有些专家就建议:高校应当将婚恋教育纳入中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当中,以解决当下部分年轻人“恋而不婚,婚而不生”的问题,为学生树立理性健康的婚恋观,帮助学生解决困扰,防止社会老龄化的加剧。
高校学“婚”:是否能够解决问题?
有关专家的言论自然也引发了网友的讨论,有些网友表示支持,还有的网友认为这并不能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其实上文已经对于当下人们晚婚的原因做出了一定的分析,当今的年轻人之所会出现所谓“恋而不婚”的现象,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学生生涯的延长:
在大学校园当中的情侣可以选择毕业结婚,也有很多毕业就分手了,但是当时毕竟还比较年轻,有选择的余地;但是对于二十五六岁的研究生而言,在校园当中尚未经济独立,一般又需要情感的支持,所以他们的校园恋爱往往比大学生更加理性、成熟一些。
其实此时有些研究生会选择在学期间就结婚,因为年龄早已符合法律规定,但大部分还是受到自己的“学生”身份束缚,选择毕业生活稳定之后再结婚。
于是这样一来,另一个可能遇到的“危机”就会产生在毕业之后:如果两人都比较稳定,那么婚姻自然水到渠成;但是在当下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即便是研究生,择业也并不轻松。
这种焦虑加上两人刚刚走出校园的慌张,很有可能会加剧两人感情的恶化,导致分手。
首先,高等院校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主学习,课堂授课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许多学生并不会再像中学时期一样以课堂为主。
其次,这种比较“猎奇”的内容自然会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至别处,而并非内容本身。
婚姻是人生当中十分关键的阶段,其实除了老师和学校,家长与家庭的影响也是十分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