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家庭与性别研究中心、公众号“严肃的人口学八卦”联合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婚育观研讨会”顺利举办。会议结合了线上直播与线下研讨的形式,邀请中国人口学会、上海社科院、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11位专家学者就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大学生的婚恋观、择偶偏好以及精神面貌等话题展开讨论。
图1翟振武教授主持并开场
图2李婷教授作《中国大学生婚育观报告》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五大部分:
一、基本信息
经数据清理后,调查所获得的有效问卷共9775份。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为20.29岁,主要为汉族,城镇户口占比为43%,独生子女占比为35.71%,每月可支配生活费集中在500-2000元,学科专业占比加权后接近高校各个专业的分布。
二、婚恋意愿与观念
图3促进大学生进入婚姻的因素排列(单位:%)
图4对不同婚姻行为的接纳态度
(较为接受,单位:%)
三、生育意愿与生育观
大学生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85,平均意愿子女数为1.36,两个指标的差值代表大学生对生育阻碍的感知。性别、民族、是否为独生子女和家庭背景会同时影响理想子女数和意愿子女数,其中性别和家庭户口对意愿子女数的影响大大超过理想子女数,另外各类大学生的理想女儿数都超过理想儿子数。同时,双一流高校、普通高校和专科院校的理想子女依次增加,理想子女数与意愿子女数的差值依次减小,双一流高校的女大学生感知的生育阻力最大。在对生育效用的感知上,大学生更看重养育子女的意义与情感价值,考虑最少的是子女的保障功能。在所有生育效用的维度上,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感知更为积极;而在对生育阻碍因素的感知上,住房和养育成本对大学生影响最大,女大学生对生育风险的感知更为强烈。在生育配套政策上,大学生支持的依次为降低购房成本、降低教育成本、较低医疗成本、降低托育成本、保障女性就业,且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具有差异化的政策需求。
图5提高生育意愿的配套政策前五项
(支持的比例,单位:%)
四、精神面貌与婚育观
调查中通过竞争状态、焦虑感和意义感三个变量来衡量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其中超过的大学生参与竞争,接近的大学生感到焦虑,超过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参与的竞争是有意义的,进一步通过聚类分析将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划分为健康奋斗派、焦虑奋斗派、佛系派和躺平派,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内卷型”(高奋斗、高焦虑、低意义感),且躺平派只约占14%。其中,家庭状况越好、地区发展状况越好的大学生越消极,男大学生相对女大学生更消极。另外,调查还涉及大学生的自我预期和对子女的预期,其中自我预期乐观占比为28.12%,自我预期悲观占比为23%,子女预期乐观占比为83%,子女预期悲观占比为4.2%,总体而言,大学生对子女的发展更为乐观。在精神面貌与婚育观的关系上,躺平派的结婚意愿和生育意愿最低,也有更高的女儿偏好;佛系派婚育意愿最高,并且竞争和焦虑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婚育意愿;乐观群体的婚育意愿均很高,悲观群体的婚育意愿最低;对自身的预期主要影响结婚意愿,对子女的预期主要影响生育意愿。
五、互联网参与与婚育观
总体而言,首先大学生仍然对婚姻和生育有所期待,但婚育的价值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其次大学生面临的婚育阻力较大,且呈现出显著的性别需求差异。男大学生更在意婚育成本,女大学生更在意自我发展机会,这体现了不协调的性别观念转变进程,所以必须考虑统合两性需求的公共政策。另外大学生整体精神面貌还是积极乐观的,但大学生的焦虑问题普遍存在,同时互联网从各个维度影响塑造大学生的观念,形成明显的圈层文化。
在李婷教授做完主要报告的陈述后,王东辉老师基于选择实验进一步探究当代大学生的择偶偏好以及对生育政策的态度。
图6王东晖老师报告
《当代大学生的择偶偏好与生育观:基于选择实验的发现》
在择偶偏好上,大学生倾向于年龄小、长相佳、教育水平高、有房、独生子女以及高收入的配偶。但男女对于配偶的职业偏好不同:女性更偏好来自于机关事业单位的配偶或外企配偶,对于男性而言,如果潜在配偶在外企或民企工作反而是个减分项。进一步通过意愿支付价格(大学生们愿意放弃多少配偶的收入来得到其他的属性)来衡量各个属性的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年龄、房产、教育水平、外貌、是否为独生子女、职业。但男女偏好排序稍有不同,男性对于配偶外貌的排序高于女性,女性对于房产、教育的排序高于男性。此外,男女意愿支付价格的高低也不同。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对于配偶属性的选择偏好突出了经济实力的重要性,但存在性别差异。
在对生育政策的态度上,当代大学生认为家庭经济水平、育儿支持、托育服务、住房补贴措施均可促进生育,但是育儿津贴对于生育的促进效应不显著。
在两位老师基于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数据进行精彩的报告之后,由四位专家进行点评。
1陆杰华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北大社会学系教授
2原新
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
3刘汶蓉
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
她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期待:一是进一步探究青年人的婚恋行为和婚恋观转变的价值基础,二是从生命历程的视角出发,探究互联网不同类型的青年人婚恋行为和婚恋观变化的转折点,便于适时的政策干预。三是探究各个圈层中同类同辈群体对于青年人婚恋行为和婚恋观的影响。
4於嘉
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她先总结了有关婚育观念的四个要点,分别是行为与观念转变的不同步、性别差异与性别议题、大学生观念相对保守以及探究婚姻由形成到解体的全过程,然后在如何测量一些关键概念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及互联网与婚育态度的关系,最后落到了政策建议之上。
最后,研讨会进入圆桌观察与讨论环节,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同时也是严肃的人口学八卦主编:靳永爱、赵梦晗、张洋共同参与讨论。针对直播间观众提出的女孩偏好问题,原新老师引用七普出生性别比展现了女性赤字的事实,并指出调查对象即大学生群体与当下经历过生育事件的群体是两支不同的出生队列,可能持有不同的观念,并进一步提出未来传统的婚姻模式发生变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