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发展调查:不同人口群体的婚恋观

作者:孙楠(系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人口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本文全文转载自文汇报。

==================================================================================================================================

婚恋观是人们对婚恋问题的基本看法,它既是个人的主观标准和价值倾向,也是国家与社会发展在思想意识上投影。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婚恋观念和婚恋行为发生了巨大转变,例如初婚年龄推迟,不婚比例增加,离婚率居高不下,婚前性行为日益普遍等等。婚恋观的变化实际上正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我们的调查参照已有的婚姻观念量表,并结合当下有关婚姻的热议话题,分析了人们对以下婚恋问题的态度和看法:①人的一生中必须结婚;②只有遇到喜欢的人才结婚;③只想谈恋爱,不想结婚;④一个人很好,不想谈恋爱;⑤结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⑥结婚的目的是为了生儿育女和传宗接代;⑦结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理需求;⑧到了一定年龄结婚可以避免很多闲言碎语;⑨结婚需要双方父母和家庭同意;⑩可以接受媒人介绍的相亲和婚姻。每个问题设置“同意”或“不同意”二分类回答。其中,①-④题反映人们对于婚恋问题的基本态度,⑤-⑧题反映对于婚姻目的的看法,⑨-⑩题反映对于传统婚恋方式的接受程度。

婚恋的态度

从总体结果来看(图1),调查者中26.36%的人口认为“人的一生中必须结婚”,超半数(51.21%)选择“只有遇到喜欢的人才结婚”,“只想谈恋爱,不想结婚”的样本占9.06%,“一个人很好,不想恋爱”的样本占11.04%。

图1:调查者对婚恋的态度

从分性别的分析结果来看(图1.2),针对“只有遇到喜欢的人才结婚”、“只想谈恋爱,不想结婚”、“一个人很好,不想恋爱”这几个问题,女性的认同比例更高;男性则更加认同“人的一生中必须结婚”,40.61%的男性认为人的一生中必须结婚,这一比例在女性中仅为15.35%。如果说,传统社会中女性因为其依附地位更加期待结婚,现在的状况是,女性在婚恋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自由性,并反映出相对低迷的婚恋意愿。

图2:对婚恋态度的性别差异

我们将样本分为15-24岁、25-34岁、35-44岁和45岁及以上四个年龄段(图3)。在“人的一生中必须结婚”这个问题上,相较年轻世代,年龄较大的样本对此表现出更强的认同。随着年龄增长,没有婚恋意愿的样本比例逐渐降低。同样,年轻世代认同“只有遇到喜欢的人才结婚”的比例也更高,在15-24岁、25-34岁、35-44岁和45岁及以上四个年龄段中的占比分别为:55.22%、49.8%、53.49%、42.51%。年轻人口不仅不想结婚的人口比重提高了,连不想谈恋爱的比重也提高了,对于认为人生中必须结婚的看法也在减弱,都将强化未来的低生育水平。

图3:对婚恋态度的年龄差别

我们也考察了不同受教育水平样本的婚恋态度,将样本受教育水平分为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就“人的一生中必须结婚”这个问题,以大专学历为分界,在此之前随着受教育水平提高,对此观点的认同度增加,但在此之后,随着学历增加,认同度下降。对于“只有遇到喜欢的人才结婚”、“只想谈恋爱,不想结婚”、“一个人很好,不想谈恋爱”这几个问题,则表现出随着受教育水平提高认同度递增的趋势。

图4:对婚恋态度的分教育程度差别

婚姻的目的

调查显示,结婚的目的中以“提高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为结婚目的的样本占比最高,达到17.27%,选择“避免闲言碎语”、“生儿育女和传宗接代”以及“解决生理需求”的样本占比次之,分别为16.42%、7.57%、0.96%(图5)。

图5:调查者对婚姻目的的看法

两性对于结婚目的的看法整体差异较小(图6)。其中,女性对于“结婚是为了提高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的认同度略高于男性,相对而言,男性则更加认同结婚是为了“生儿育女和传宗接代”、“解决生理需要”以及“避免闲言碎语”。

图6:对婚姻目的的性别差异

分年龄段来看(图7),在最年轻的样本群体中,将“生儿育女和传宗接代”作为结婚目的的比例仅为5.22%,随着年龄增长,这一比例平缓递增,在45岁及以上样本中增长较为明显,达到了16.77%。尽管将传宗接代作为婚姻目的总体样本比例并不算高,但仍然存在年长世代认同度高于年轻世代的现象。认为结婚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以及“避免闲言碎语”的样本占比在各年龄段中均处于10%-20%之间,且各年龄段间的认同差异较小。

图7:对婚姻目的的年龄差别

对于“结婚是为了生儿育女和传宗接代”的认同比例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学历分化,认同度最高的高中或中专群体(9.58%)和最低的本科群体(6.44%)之间仅差3.14%。受教育水平越低,越认可“避免闲言碎语”这一婚姻目的。有趣的是,随着受教育水平提高,人们对于婚姻经济目的认可度越强,这一比例在研究生及以上样本群体中达到20.51%,而在初中及以下样本群体中仅为11.56%(图8)。

图8:对婚姻目的的分教育程度差别

婚恋的方式

就对于传统婚恋方式的接受程度而言(图9),14.07%的样本可以接受媒人介绍的相亲和婚姻,25.67%认为结婚需要双方父母和家庭同意。

图9:调查者对传统婚恋方式的接受度

相对而言,女性对于传统婚恋方式的接受程度更高其中,16.65%和28.66%的女性样本“可以接受媒人介绍的相亲和婚姻”并认为“结婚需双方父母和家庭同意”,在男性样本中的比例则分别为10.73%和21.8%(图10)。

图10:对传统婚恋方式接受度的性别差异

与常识类似,年龄越大的人口对传统婚恋方式越为接受。45岁及以上样本对于“媒人介绍的相亲和婚姻”接受程度最高(23.95%),35-44岁(18.16%)、15-24岁(14.48%)、25-34岁(12.97%)年龄段次之(图11)。关于“结婚需要双方父母和家庭的同意”这个问题则并未表现出较明显的年龄分化,认同比例最高的35-44岁(27.93%)年龄段和最低的25-34岁(24.82%)年龄段之间仅相差3.11%。

图11:对传统婚恋方式接受度的年龄差异

分受教育水平来看,对传统婚恋方式的接受程度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却表现出增加。研究生及以上样本对于“接受媒人介绍的相亲和婚姻”以及“结婚需双方父母和家庭同意”的比例最高(28.82%,34.81%),远超认同比例最低的初中及以下(7.03%,17.14%)群体(图12)。

图12:对传统婚恋方式接受度的分教育程度差别

自古以来,“成家”是中国社会最为重要的人生事件之一。从调查来看,人们的婚姻观在发生变化,人们已不再普遍认为婚姻是人生的必需选项,并将更多的情感意义赋予其中,人们对于是否婚姻的自主性在增强。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过渡中,两性婚姻观呈现出不同取向。

相对男性仍然较高的婚姻意愿,女性的婚姻意愿在减弱,甚至恋爱的意愿也在减弱,只有少部分女性认为“人的一生中必须结婚”。这可能与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个体的现代性与自主性增强有关。这种碰撞与过渡也反映在不同年龄组的人口中,年轻人更倾向于现代的婚恋态度。

从受教育水平来说,这种相对现代的婚恋态度更多地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群体所持有。可以预见,伴随着社会变迁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现代性的婚恋观念将呈现出更强的扩张力。从人们对婚姻目的的态度来看,传统婚姻目的逐渐淡化,相较婚姻的生育功能,人们更认同其所具有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就“生儿育女和传宗接代”这一目的而言,男性和年长的群体认可度更高,高学历群体更加认可结婚是为了“提高收入和生活质量”。传统婚恋方式仍然为一小部分群体所认可,女性对传统婚恋方式的接受度更高。而且,虽然高学历群体的婚恋观更为现代和自主,但他们对相亲等传统婚恋形式的接受度反而更高,一方面,这可能与高学历群体婚配难的社会现象有关,另一方面,传统婚恋形式可能也在演变出新的内涵,人们对其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

THE END
1.中国幸福婚姻家庭调查报告优秀5篇内容提示: 中国幸福婚姻家庭调查报告【优秀 5 篇】 篇一:婚姻家庭调研报告 篇一 今日上午,中国婚姻家庭探讨会与珍爱网在京联合发布《中国华蜜婚姻家庭调查报告(20xx 年十城市抽样调查)》,第九届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佩云出席活动并讲话。彭佩云表示,这个调查报告反映出中国中心城市婚姻家庭的主流是好的https://www.doc88.com/p-18768416495788.html
2.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报告:近7成择偶“不将就”国内光明网讯(记者靳昊、常莹)5月21日,团中央“青年之声”正式发布《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报告》,该报告从“青年择偶观、恋爱观、婚姻观、生育观、婚恋伦理观以及对团组织开展的青年婚恋服务活动的看法”六个方面对青年婚恋观进行了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提出进一步完善青年婚恋服务的具体建议。 https://politics.gmw.cn/2018-05/22/content_28920090.htm
3.大学生婚恋观调查报告(精选6篇)可是,还有一部分人的婚恋观很另类。 总之,当代青年在受到外界因素、周围环境影响的同时,必须培养自身道德,法律规范的修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有助于当代青年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渐成熟和完善;有助于当代青年处理好工作(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当代青年健康的心理环境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有助于当代青年寻求自我真https://www.360wenmi.com/f/fileu11dkd5f.html
4.青年婚恋观与生育观调查问卷* *问题九:您认为生育孩子对夫妻关系有何影响? 有助于加深夫妻之间的感情 无明显影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使夫妻关系变得紧张和疏远 其他影响,请补充:[请在此区域内作答] * *问题十:对于生育孩子,您最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经济压力和负担 时间投入和精力消耗 教育问题和社会竞争压力 自身事业发展与平衡https://www.wenjuan.com/s/UZBZJveivEx/
5.2024年青年婚恋观念及趋势调查报告伴随着婚恋观念变化,生育率下降等现象,再次成为讨论焦点。 关于年轻人婚恋观念变化的讨论也一直在持续。 报告发现,不同年龄群体婚恋观念及行为受到其成长过程中社会发展、家庭环境、媒介变化、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影响,…https://m.sohu.com/a/798912615_121814531
6.一调查报告关注青年网民婚恋生育观变化近日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2)》,对青年网民的婚恋观、生育观进行了分析,认为部分青年网民倾向将婚、恋“解绑”,趋向“大胆恋爱、谨慎结婚”;部分青年网民生育意愿与二胎意愿趋向消极;生育是权利还是义务等成为青年网民的热门话题。 该报告由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https://sdxw.iqilu.com/w/article/YS0yMS0xNDUyNzY3Nw.html
7.中国婚恋行业调查报告(全文)其次是性观念大大开放。性话题已不再令人羞于启齿,性和谐也已成为衡量婚姻家庭幸福美满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再次是夫妻彼此之间的牺牲、奉献、忍让、迁就意识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强调两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互爱、尊重与独立。 省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赫雅书认为,当今人们的婚恋观变化还体现在生育观和离婚观两个方面https://www.99xueshu.com/w/a6r89lbkil3f.html
8.《关于青年婚姻生育及家庭观念状况的调查分析报告》4000字.docx关于青年婚姻生育及家庭观念状况的调查分析报告目录 TOC \o 1-2 \h \u 19772 关于青年婚姻生育及家庭观念状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1 12024 一、 调查目的 1 13064 二、 调查对象 2 6504 三、 调查方式 2 21090 四、 问卷调查结果 2 12565 四、问卷结果分析 4 20043 (一)结果分析 4 2087 (二) 思考与建议 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503/6110101214005123.shtm
9.《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发布广州青年婚育观传统与现代交织并存,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职业促进了二孩生育 调查结果显示,广州青年整体呈现出明显的晚婚趋势,但结婚仍然是绝大多数青年的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广州青年选择结婚比例显著增加。 30岁是婚恋意愿和婚姻计划的分水岭。30岁是广州青年婚姻决策的重要https://www.54cn.net/article/202311/21/ef0f76281d7a4959bf79822bc6c43d62.html
10.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主旨演讲环节,国家卫健委家庭发展司副司长徐拥军就“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平衡女性生育与职业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妇联主席王芳“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引导树立正确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暨人口与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杨菊华就“中国人生育观念的嬗变与重构”、上海社会科学院https://edu.youth.cn/wzlb/202312/t20231212_14959673.htm
11.中国婚姻家庭报告超低生育率以及年轻人口的迅速萎缩,已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要提升生育率,政府部门需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年轻人结婚生育,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降低年轻人的结婚生育成本。此外,社会各方也需要引导年轻人树立积极的婚恋观,共同关心适婚人群的婚姻问题,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帮助更多的单身青年走进婚姻、建立家庭。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34865718939418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