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周利成老师同事已十余载,且曾有同室之谊,故他每有新书,我自然都是第一批读者。虎年新正,手揽利成老师新书《老画报里的婚恋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颇感新奇。
周利成老师著作颇丰,他在天津市档案馆耕耘三十余载,抽丝剥茧,阐幽显微,编史著书而成档案专家。而似在不经意间,他所研究的老画报忽然摇曳多姿,蔚然成为他治学的一个分支,甚至逐渐走至上风。他一系列的老画报作品次第出现,如果说《天津老画报》《北京老画报》《上海老画报》还是一般普及介绍,那么《民国画报人物志》《民国风尚志》则开始针对老画报内容从而转进研究层面和创作体系。近来他在晚报副刊正在连载一组“老画报漫谈”,视野开阔,于历史的表里兼备,于画报的编研共具,文字也更加圆融纯熟。集多年之功,他还正在雄心勃勃地写作一部名为《中国近代画报大系》的画报历史,不久又将呈于世人。
《老画报里的婚恋故事》,是从老画报中淘洗捡拾而来的故事。这是利成老师的视角,当然,这亦拜民国时期才子佳人的真实生活所赐。生活率先于视角,但是视角亦尤为可贵。那么,利成老师何以对婚恋故事情有独钟?据我的揣度,盖因婚恋是人生的必修之课,岂不知诗三百之首篇,即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者书写的对象、载体是婚恋,但其折射的却是更为广泛的空间。中国旧有“五伦”之说,在君臣、父子之后即是夫妇,夫妇是家庭的肇始,更是进一步形成社会的细胞,故而婚恋的问题当然是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以此书来说,作者将其分成五个部分──征婚、订婚、结婚、离婚、情殇,它是不同的人生的横断面,形成形色各异的人生组合,同时它也是一系列社会景象的表征。所以说,此书从题材而言,看似娱乐和“花边”,却表现了极为严肃的主题和深入的思考。
书写人生的、社会的这部书,其实还是时代的。民国是一个混乱交错、文化碰撞的时代,是一个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冲击力极强的时代,军阀将相、才子佳人粉墨登场,光怪陆离,包罗万象。而这部书的内容和视角基本是才子佳人的故事,一代风流人物,时髦、前卫、摩登,各种佳话轶事,不可胜数,那么他们当然具有风向标的意义,研究他们,就是研究一个时代。这样来说,作者又是找到一个极好的入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部充满乐趣在内的才子佳人戏,沉入其中,又何乐而不为?而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这也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书,60个婚恋小故事,50余幅高清老画报图片,可以说是一席文史盛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游。
人生的,社会的,时代的,这样的钩沉索隐是不是有价值?当然是了。所以,在我读了此书并作出如上思考之后,已经基本同意作者的判断,这个时候我的追问已无需他的亲自回答。而其实他也已经回答了,在他为该书所写的自序《婚姻问题,管窥一个时代的窗口》中,已经翔实阐述了这部书的来龙去脉,并且缜密论证了其中的要义,此处从略不赘。这些婚恋故事不乏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当然也不乏惊世骇俗或者离经叛道之举,这都是人生的、社会的和时代的各种现象,它们一律都在作者笔端奔来走去,但是作者保持着高度的清醒,他所倡导的是正确的婚恋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由家而国的深深情怀。
作者将书的内容分成五个部分,在我看来还稍嫌不够,在结婚之前,虽然已经涉及征婚和订婚,但是此书却缺失了另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这就是求婚。结婚可见匠心,而求婚更见攻略气度,方式必然亦是多种多样,也必然见到当时社会面貌,尤其在求婚环节当中的重要物件──情书,则更可见名士风流、时代气息。在此书当中,只有一篇《张海若割须求爱记》列入了结婚范畴,其实再作若干搜罗梳理,增补求婚一章,则更可成完璧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