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大学生们在婚恋观沙龙上。(资料图片)
见习记者张伊力
近日,本报联合我市部分高校面向全市大学生开展了一次婚恋观问卷调查,最后收回1867份有效问卷,其中有不少结果折射出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
受多种因素影响
超半数大学生结婚意愿低
调查结果显示,43%的受访大学生没有恋爱打算;73%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尽情享受恋爱,是否结婚要视情况而定;58%的受访大学生则表示自己未来没有结婚打算。
“我尊重每一种婚恋观,但个人目前不想恋爱,也不想结婚。”绍兴文理学院大一学生小丁向记者剖析了自己的不婚心理。一方面,她认为自己无法负担结婚后买房买车、孩子的养育教育等花费,婚后经济上的压力势必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最终演变为双方不休的争吵和矛盾;另一方面,社交平台经常推送一些婚姻不幸的案例也让她对婚姻有些“望而却步”。“我并不否认婚姻会带来幸福,只是对于婚恋,现在大家普遍采取更谨慎的态度。”小丁说。
关于抑制青年婚恋意愿的因素,范志光还提到,如今社交平台在塑造年轻人婚姻观念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认为,一些短视频为了获得流量,刻意放大或渲染夫妻矛盾、婆媳矛盾和代际矛盾;又或是拍摄虚拟、美化的爱情故事,鼓励年轻人追求刺激和快乐,忽略责任和承诺;甚至推出以单身快乐、离婚幸福为主题的视频,人为制造对婚姻和家庭的恐惧,这既导致了年轻人对浪漫爱情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增加了他们对婚姻的担忧和恐慌。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随着晚婚、不婚的观念甚嚣尘上,引发的生育率下降等将进一步加剧社会少子化和人口老龄化,这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极大危害。”也正因如此,范志光说,高校、政府应该为公众普及积极的婚恋观和爱情观。
超九成对未来幸福感到迷茫
幸福到底何解?
“我好像从来没有思考过如何才能变得幸福。”问卷调查显示,高达97%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无法确定未来是否会幸福。而在和大学生们的面对面交谈中,记者发现他们对于未来幸福的定义已现雏形,基本聚焦于工作稳定、经济独立、积极生活等个人价值的实现,但对于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幸福的状态普遍感到十分迷茫。
“幸福这两个字,说起来很容易,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得到。”在绍兴某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小王说,在自己的未来规划中,一份好的工作是幸福的基础,而恋爱和结婚也都是必经之路,她希望能够拥有一段互相尊重、“三观”相符的婚姻。“但我真的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吗?会遇见这样的伴侣吗?我忍不住地去想这些问题,以至于我无法很坚定、积极地告诉自己,我未来一定会幸福。”小王说。
“我认为,不婚、晚婚是被压抑的结果。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增加对婚恋观、家庭观的积极引导,对于未来幸福的确定性是有益的。”范志光说,“就像我常常告诉学生的那样,婚姻不像想象中那么完美,但也绝不是想象中那么糟糕,所以要大胆地去享受爱情、享受婚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超八成大学生呼吁婚恋教育
亲密关系是一生课题
问卷调查显示,81%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婚恋教育课程。从绍兴文理学院妇联收集的关于婚恋观沙龙的反馈中,记者看到,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提到这种婚恋观教育的课程形式很有益。“我很喜欢沙龙上大家围绕婚恋观的辩论,这和以往讲座的单方面听讲都不同,对于我们来说,这种‘沉浸式’的教育更具有实用性,也更能有所感悟。”绍兴文理学院大一学生任同学说。
范志光认为,婚恋观教育是一个很宏观的话题,并非只囿于恋爱和结婚。“任何关系都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即便是父母和子女也不例外,而如何处理好亲密关系中的问题正是婚恋观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范志光说,关系需要经营,很多时候,年轻人并不清楚如何维持长久的爱情,乃至稳定的婚姻关系,这些无法从课本上获得的知识却是人一生的课题。
“在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很重要,但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也同样关键。”绍兴某高校大二学生小张感触颇深,在她看来,婚恋观教育对于理解爱与被爱、处理亲密关系、化解人际矛盾都有着深刻意义,“这是一堂很生动的课,我们要学如何理解和尊重对方,也学如何保持独立的人格,我相信积极的婚恋观对未来的幸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