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精选12篇)

今天你整整十四岁了。您正跨越一个界限,越过它你就是一名成年女性了。您问我:“爸爸,什么是爱情?”

一想到我今天已不是跟一个幼稚的孩子在说话,我的心就跳得益发欢快。你在跨越这个界限,愿你幸福。但我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您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千百万女性,尤其那些十四岁的少女,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思考着:什么是爱情?对此各有各的理解。每个男青年,当他们已萌发成年男人的气质时,也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现在,亲爱的女儿,我给您的信再不是从前那种信了。我的宿愿是把生活中的智慧,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事传授给你。但愿父辈的每一句话如同一可颗小小的种子,从中萌发出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

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能平静。在我少年和进入青年早期的时候,祖母玛利亚是我最亲近的人。她真了不起。我心灵中所获取的一切美好的、智慧的、诚实的东西应该都归功于她。她在战前去世了。是她在我面前打开了童话、祖国语言和人类美德的世界。有一次,在初秋宁静的夜晚,我和她坐在一棵枝叶繁茂的苹果树下,望着向温带飞去的鹤群,我问道:“奶奶,什么是爱情?”

奶奶善于用童话解释极其复杂的难题。她那双乌黑的眼睛显露出沉思和不安的神情,不知为什么,她用一种特别的,从未有过的目光看了我一眼。

“什么是爱情?……在上帝创造世界时他就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给男人和女人都分了土地,教给他们如何筑造窝棚,又给男人一把铲子,女人一把谷粒。‘生活下去,繁衍你们的后代吧!’上帝对他们说道:‘我去忙自己的事了。一年以后我再来,看看你们这里的情形。’

“刚过一年,上帝带着大天使加夫里拉就来了。那正是清晨,太阳升起的时候。他看到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熟睡的婴儿。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在他们目光接触的刹那间,上帝从那目光中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这种美胜过天空和太阳、大地和麦田――胜过上帝所创造的一切。这种美使上帝迷惑不解,惊慌不已。

“这是什么呀?”他向大天使加夫里拉问道。

“这是爱情。”

“爱情是什么意思?”

大天使无可奈何地耸耸肩。上帝走到男人和女人面前追问他们,什么是爱情。可是,他们也无法向他解释。于是上帝勃然大怒。

“好呀!看我不惩罚你们才怪!从现在起你们就要变老。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将消磨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为乌有!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眼睛里还留春着什么东西,该死的人!

“上帝为什么要发怒呢?”我问了奶奶一句。

“是因为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你还是往下听吧!五十年后上帝同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来了。这次他看到,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见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老头儿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中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含有一种新东西。

“这是什么?“他问大天使。

“忠诚。”大天使答道,但还是解释不清楚。

上帝怒不可遏。

“你老得还不够快吗?该死的人,你活不了多久了。我还要来,看看你的爱情还能变成什么样!”

三年以后,上帝带着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来到这里。一看,有个男人坐在小土丘上。他的一双眼睛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但不光中却仍然使人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这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和忠诚了,还含有别的东西。

“这又是什么?”他问大天使。

“心灵的追念。”

上帝手抚胡须,离开了小土丘上的老头儿。举目向麦田、向火红色的曙光望去: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他们一会儿望望火红色的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期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这就是爱情,小孙子。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捧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这就是爱情,亲爱的女儿。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同样,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不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文题解通]

◎导读

◎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48年起直至去逝,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得二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见解。他写有教育史著和小册子40余本。其中《给教师的一百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已有中译本。

◎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十四岁的女儿向他提出什么是爱情时,作为教育家的劳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而是通过书信方式,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语音

1、萌发:“mēng”不能念成“mīng”。

2、刹那间:“chà”不能念成“shā”。

3、惩罚:“chéng”不能念成“zhēng”。

4、伫立:“zhù”不能念成“chù”。

5、一抔黄土:“póu”不能念成“bēi”。

6、一幢:“zhuàng”不能念成“dòng”。

◎字形

1、繁衍:“衍”不能写成“演”

2、摇篮:“篮”不能写成“蓝”

3、嬉戏:“嬉”不能写成“嘻”

4、凝视:“凝”不能写成“疑”

5、繁殖:“殖”不能写成“植”

6、一抔黄土:“抔”不能写成“杯”

7、坚贞:“坚”不能写成“艰”

◎词语

1、宿愿:很早就有的愿望。

2、繁衍:繁殖孳生。

3、勃然大怒:突然生很大的气而发怒。

4、化为乌有:变得什么没有。指全部消失。

5、无与伦比:没有什么跟它相比的。

6、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遏制住自己情感。

7、忐忑:形容心神不定。

8、气质:指人稳定的个性特色或人的风格、气度。

◎常识

上帝

上帝是基督教所信奉的最高神,被认为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是万能的主,是人类的救世主。

[内容析通]

◎理文脉

◎辨结构

◎探意旨

本文所讲的故事是耐人寻味的。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可在这个故事中,为什么上帝没有创造、也不能理解人类的“爱情”?上帝恼怒于人类的自我创造,几次三番地要毁灭人间的“爱情”,为什么最终无可奈何又若有所思地离去?理解这些寓意的文眼,正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故事的开头说,上帝创造世界时,“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的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未当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议论,均揭示故事意旨。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成为“大地上的上帝”。

◎议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生,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谈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明确: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须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真正的爱情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2、怎样理解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明确: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精神,上帝是世间万物的主宰,是人类的救世主,是人们心灵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皈依。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上帝的威严渐趋幕后,人类自己开始登上历史的前台。文中这句话,即表现了坚定乐观的人本主义信念。在故事的最后,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真正的爱情远于离于生理的需求,爱情饱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标志。

4、作者提出:“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结合本文的观点,应如何理解?

明确:根据作者对爱情的解释: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体现人性的光辉。因此,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能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特色鉴通]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深奥的话题。但本文作者通过书信的方式讲述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语言生动优美,充满深情。

哲理的诗意阐释。对爱情注释,是不是抽象,而是通过富于童话色彩的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表达。其旨意蕴含中,正如盐溶于水。

构思独具匠心。本文所述故事的构思匠心独运。①前有暗示,后有点晴。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接受。”“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②层层推进,起伏有致。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对这三次视察的描写有必要的重复,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咱他所不能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强调爱情,“是永恒的人类力量”;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而他最后离去,是对人情力量的认可和屈服。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能力练通]

一、语言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敷衍fū宿愿sù怒不可遏è

b、伫立zhù忧郁yù一抔黄土pēi

c、嬉戏xī一幢zhuàng刹那间chà

d、鹤群hè繁衍yǎn无与伦比lún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惊荒不已传宗接代繁殖

b、化为乌有萌发幼芽真谛

c、消磨时光伫立凝视坚贞

a、他看到,无与伦比的窝棚前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b、读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有如沐春风之感。

c、这些人只顾追求个人利益,对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d、听着老师语重心长的话,我用浅浅一笑,迎接他那平易近人、热情期待的目光。

4、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我快乐,是因为我喜欢幻想。所有的石头上都开满了花朵,,幻想已如此丰茂,我有什么理由感到沉重和悲哀呢?

a、荒芜处都长满了无数的植物

b、无数的植物都长满在荒芜处

c、植物都长满在所有荒芜处

d、所有的荒芜处都长满了植物

5、请仿照例句的句式和所用的修辞,写出你对“家”的感受。

例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那么家是一只小小的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也是永远的岸。如果,那么,,。

二、语段阅读

〈一〉给女儿的信(节选)

这就是爱情,亲爱的女儿。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能够爱。同样,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一种生物罢了。

1、文中加点的“这”指的是。

2、作者本段提出了人类独有的感情是

3、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你认为“人类美”体现是

4、对作者认为“只有人才能够爱”这一观点,你认为

〈二〉跑过春天

——写在女儿成人之际

牧牧:

①你还记得你5岁那年的冬天吗?每天清晨,爸爸总是带着你到离家不远的公园里跑步。

②最初,你跑一两圈就累了,停下来,央求着爸爸,不要让你跑了。但是,爸爸说不行,你必须跑完。你要跑累了呀,可以慢慢跑,要是慢慢跑还是累呢,可以走着,但就是不能停下来

③冬日清晨,公园里寂静无人。路边的杨树早已剥落成秃枝,在寒冷的空气中抖动。你努力地跑着,呼出的气化成一股股白雾。渐渐地,你跑热了,脱去的黄色毛线幅在手中随着你的运动在花坛周围画出一圈流线。于是,冬天不再寒冷,冬天有了生命的流动。

④如今,你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了,即将接受成年洗礼。

⑥当你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可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都不同。

⑦或许,你会遇到疾病,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之一。但是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疾病,都不要放弃与它的抗争,哪怕中仍三天的光明。生死不能抵御,但生活可以选择。不要拿健康做人生抵押,一生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⑧或许,你会陷入贫穷。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精神。节俭是永恒的美德。如果富有,要帮助穷人。

⑨或许,你会遭遇失败,须知人生历程,逆境多,顺境少。故凡事要运用智慧,竭尽全力。社会只看你的结果,而你要看重努力的过程,即使失败,切切自弃,社会不同情眼泪。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⑩或许你会落入孤独。坚定的攀登者总是孤独地前行,在情感的孤独中要守住自我,珍爱自己,五湖明月在,渔歌总有时

○11相貌与生俱来,一个人的美丽不是给所有的人看的,也不会是所有的人都看着你美丽。支撑美丽的是品德、气质、文化。

○14尽一切人生之责!

○15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上帝给予你的人生苦难和责任,这就像江河行地,日月经天那样正常自然。既然如此,就让它来吧,你已经开始成人,用微笑和勇气拥抱你的人生!

○16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

父亲

1、文题中的“冬天”是什么意思?“跑过冬天”有什么深刻含义?

2、这封信是父亲在女儿成人之际写的,开头三段写女儿五岁时跟父亲晨跑有什么用意?

3、下面两小题选做一题(答题前先注明序号),若两题都做,按(1)评分。

(1)在⑦—⑩段中父亲对女儿得出了哪些谆谆告诫?请用词语或短语作简要的概括。

(2)在○11?—○14段中父亲对女儿提出了哪些期望?请用词或短语作简要的概括。

4、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2)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5、试就本文的标题、内容和写法各写几句鉴赏性文字。

《致女儿的信》[能力练通]参考答案

5、能就本文标题、内容、写法方面的特点作赏评即可。[示例]标题:形象、醒目,耐人寻味。内容:这封父女间交流的书信,凝聚着父亲的人生经验,饱含着真挚的人间亲情。写法:用女儿五岁时晨跑的经历开篇,亲切自然;用排比表达父亲的告诫和期望,条理井然。

教学目标: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

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

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繁衍刹那间迷惑不解勃然大怒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曙光伫立凝视繁殖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

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

(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

1.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研读课文,注重自己的体验:

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

什么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

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

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

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

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

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

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

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

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

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延伸拓展: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吕燕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况。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繁衍刹那间迷惑不解勃然大怒无与伦比怒不可遏曙光位立凝视繁殖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1.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见下表)

开始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土地、一把铲、一把谷粒

一年后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窝棚、一片成熟的谷物、一个婴儿

五十年后

老头和老太婆、圆木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金黄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

三年后

老头、金黄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2.上帝久久地位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环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2、过程和方法: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英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或老师发问。可是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却勇敢地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出示课题。)

二、学生根据手头资料介绍作者,如有必要,老师可做一些补充。

三、阅读感知:

1、对女儿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如何?

2、他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向女儿阐述爱情的真谛?

(补充)

爱是一种关系,一个人只有爱是始终专一的时候,他才会有最牢固的、最崇高的爱。忠实于自己的爱情的人,意味着把自己的一部分给了所爱的人。爱,这不仅是充满激情的欣赏,为你所创造的美的一种享受,而且是为你所爱的人永无止境地创造美。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做真正的人》

四、理解故事说理的好处:

比较两种不同的阐述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更好?为什么?

总结——特点一:故事说理,深入浅出。

五、再读课文中的故事,引导点拨:

1、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他分别看到了什么?

2、面对所看到的一切,上帝的态度分别如何?

——追问:为什么这一次不再发怒?

3、三个片断的语言叙述有重复的东西,把上帝的其中一次视察删除行不行?为什么?

总结——特点二:层层推进,起伏有致。

六、拓开范围,深化主题:

2、说说你所知道的、让你感动的爱情故事。(可以是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也可以是平淡如水、却历久弥新的……)

七、开放探究:

如果上帝第四次来到人间视察,他还会看到什么?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给故事增加一个片断,通过描绘上帝又一次的所见所闻,来表现爱情(抓爱情的某一个方面)。

八、把苏霍姆林斯基送女儿的话:“爱,你准备好了吗?”赠送给大家,结束全课。

资料链接:

胡良华语文教育团队课堂教学实践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执教:胡良华(XX年1029日·马鞍山市第一中学·全体马鞍山市初中语文教师参与)

一、课文里面有什么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设想

六、教学预设

(童话故事)

拓展:小练笔——描述两个闹别扭的同学的形象,一个大度,一个小气。

什么是真正的人的爱?

什么是作为生物的人?

爱情还需要些什么?

.《致女儿的信》教案5

.《致女儿的信》教案4

.《致女儿的信》教案3

.《致女儿的信》教案2

.《致女儿的信》教案1

.《致女儿的信》同步训练

.致女儿的信·自学评估

1、理解这个*间故事的巧妙构思,理解文中个别语句的含义。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好处。

3、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故事。

4、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5、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

学生有对课文学习的主动权,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把这一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问题深入理解,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自己所发现的问题。

教师要引发学生从另外的角度解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师准备:

摘录三个片断制成投*。

学生准备:

看至少一部古今中外爱情名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创设情境

课一开始,我作了如下设计:无论哪个时代,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新鲜的话题。歌德也曾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但正处花季年龄的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或许我们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得到些启示。

受我的问题的触动,学生开始思考了。

二、引导学生质疑课文

于是学生开始阅读课文,寻找问题。

三、组织学生讨论疑问

各学习小组讨论整理问题之后,我让小组的记录员把本组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去掉相同的问题,学生共提出了这样七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而是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呢

2、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告诉了女儿什么是爱情

3、“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4、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智慧的人的时候”

5、上帝由“驳然大怒”、“怒不可遏”到“久久地伫立凝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6、为什么说“爱情高于上帝”

7、爱情除了“忠诚”,死后会有“心灵的追念”,是否还有其他

在学生板书时,我一边看一边迅速归纳、整理学生的问题,我发现这七个问题,其中第4题是文中句子的理解,第2、3、5、6题是对文中故事内容的理解,第1题汲及表达技巧,第7题是文中故事的拓展理解。于是我让学生先说对第4题的理解。在三位同学的互相补充后,学生有了以下的理解:这句话意思是只有智慧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幸福,才能明白自己是否幸福,作者这样说是在提醒女儿当爱来临时需要保持理解,这样才能享受到爱情带给你的幸福。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故事来思考2、3、5、6题。

四、课外资料延伸课文

不知是由于羞怯,还是由于希望自己的回答不令同学哄笑,学生们都低着头,静静地不发一言。为了使学生不感到尴尬,我出示了三段文字(三篇小说(《白马啸西风》、《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中的关于“爱情”的片断),并对学生说:其实在坐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经历爱,所以关于爱情的思考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古今中外的许多小说都在探讨这个话题,你们爱看的武打小说里也有许多爱情观。大家看看投*上的三段文字,这是金庸先生三部作品中的爱情观,看看你欣赏哪一种你是否还另外的见解你能结合其它爱情作品谈你的观点吗由于这些片断出自学生最喜欢看、最熟悉的作品,因此看完后,大家都开始了议论。

五、写箴言拓展课文

最后我又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用箴言的形式写出来作为礼物送给同学。

六、总结

看了一些同学的箴言,在下课前一分钟,我作了总结:老师今天从同学们中了解了许多爱情的箴言。最后我想把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成熟的爱情并不轻易表现出来,它的声音是低的,它是谦逊的、退让的、潜伏的,等待了又等待。

【教学目标】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需掌握的字词

忐忑:心神不定。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怒不可遏:愤怒得抑制不住。

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二、导入新课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三、介绍作者

四、书信体手法

这篇书信通过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界定与看法,即: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六、结构分析

正文共25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第二部分(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第三部分(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七、写作特色

1、首尾呼应,对比鲜明。

2、层层推进,起伏有效。

八、思维扩展

1、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

2、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3、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入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4、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一分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九、备课感悟

这次备课,让我领悟了一个真谛──爱情。一个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事情,我想这是每个成年人都会经历过的。但能保证他们都能说出爱情是什么吗?不一定。要想知道爱情是什么?正如课文说得:“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1、积累词语、名言警句和一些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故事的寓意,和作者对爱情的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故事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爱情的歌曲、名言、诗句。

一、导入

(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刚才的这首歌曲是《最浪漫的事》,老师很喜欢其中的几句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孩子们,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呢?(相守到老的爱情),那么爱情是什么呢?(学生发言)有一个小姑娘也曾经向她的父亲提出过这个问题,而她作为教育家的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致女儿的信》。

二、明确学习目标(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说说阅读感受。

2.学生讲述童话故事。

一生讲述,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四、小组交流展示

1、多媒体出示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想一想,为什么把这三者放在一起解释“爱情”?

(2)在信的开始和结尾,父亲表明了对爱情的态度,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回答:父亲是告诉女儿应怎样对待爱情呢?

2.小组长组织讨论。

3.学生展示。

(1)学生回答:

第一次:爱情(不可理解美和从未见过的力量)——勃然大怒

第二次:忠诚(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怒不可遏

第三次:心灵的追念

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可以是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2)学生回答:

要做明智的人、要懂得爱、要有人性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4、学生自主质疑(可针对含义深刻的语句、写法等),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我提升,我幸福

同学们,爱情是最美好的感情,她像春天里的百花,带来浓郁的芬芳;她像夏日的晨风,带来丝丝的凉爽;她像冬日的阳光,带来融化冰冷的温暖。那么古今中外也有很多经典的爱情故事,你知道吗?

1、说说你知道的经典爱情故事、成语、物品歌曲、诗词等。

(学生发言后多媒体展示)

2、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的爱情,然而过早的摘取爱情的果实,能收获甜美吗?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1)学生发言。

(2)教师小结:的确,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早恋不属于我们。

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生活的智慧。今天的这节课,我们理解了爱情的真谛,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珍视爱情、善待爱情,相信一定会有一天,你们能够享受至纯至美的爱情。

1、继续学习书信的写法;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释抽象道理的好处;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爱情教育,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一课时

一、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二、简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信息)。

过渡: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教育家,是用什么形式给女儿解释爱情的呢?好,是故事。这个故事具体体现在文中哪些段落?

三、品读课文

1、朗读:(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睛里读到了哪三种东西?上帝有哪些不同表现?)找三组同学分角色分别朗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段落,其他同学把有关答案做上记号。

2、提问:①上帝从男女的目光中三次各看到了什么?他分

别持何态度?

②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③从第七段可以看出上帝创造了一切,那么上帝也创造了爱情吗?

3、讨论:什么是爱情?

首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爱情的名言、诗句;然后多媒体显示老师搜集的名言、诗句;接着分发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另外两封关于爱情的信;最后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

4、案例分析:这是真正的爱情吗?

某中学一女生在宿舍告诉舍友,她特别喜欢一同班男同学,这次是真的喜欢,和前几次说的那几个截然不同。因为她总想看到他,她去校外学习就是想要见到他。后来她主动给他写纸条,他俩常常单独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为此,她成绩下降,上课神情恍惚,和同学相处情绪也很不稳定。老师家长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她做工作,可她就是抹不去他的影子。再后来,家长让她转学了。他们再没联系。

小结: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5、本文是大家的作品,用故事来阐释抽象道理,在构思方面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四、质疑:怀疑精神是人类最可贵的品质之一,怀疑是创新的源泉。对于本文,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商讨吧。

过渡:同学们,老师祝你们在爱情的道路上一帆风顺,收获美满与幸福。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从出生开始就有一种感情始终呵护在左右,那就是父母对我们的至爱真情。现在我们来看一个片段吧。

学生观看本年级“家长会”配乐录象片段。

五、迁移(课上布置,课后完成):写信。(把对父母的感情用书信的形式向他们表露出来吧。)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2、你问过父母什么是爱情吗?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你父母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态度是否一致?若不同,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爱情可以超越肉体与时空──人死了,同样爱。(心灵的追念)

爱情可以战胜上帝,爱可以战胜一切。

5、讨论:

⑴“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在他们目光接触的刹那间,上帝从那目光中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类似的句子先后出现了三次(上帝看到的三番景象)……这与作品里的(可能也是你想象中的)爱情有出入吗?你认为它们相同、相异处是什么?下面是《最浪漫的事》的歌词,它对爱情的理解与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地方是相同的,请具体说说。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

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

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

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讨论后一起唱(听)这首歌。

⑵下面两个句子该如何理解?

①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②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苏霍姆林斯基解释说,所谓爱情的种子不只是谈情说爱的技巧,而是培养人的尊严感的过程,培养忠诚、义务、使命感,培养人性美,培养人的责任感的过程。)

THE END
1.三观超正的恋爱观三观超正的恋爱观: 1、我不会以爱之名束缚你,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但我希望,你做任何事前,都可以想起我,并为我拒绝一些人和事。我希望我们谈的不只是恋爱,是信任、是忠诚、是陪伴、是考验,是我们一直不会分开。 2、谈恋爱不是亲一下,抱一下,牵牵手,不是弄个情侣头像,情侣网名,情侣空间,或者穿个情侣装https://zhuanlan.zhihu.com/p/9636249211
2.什么才是正确的婚姻和爱情观什么才是正确的婚姻和爱情观2022-10-04 17:16发布 站内文章 / 情感沟通 1356 0 0 美玉无瑕 男| 私信 举报 写评论 不同的女人在处理不幸的婚姻时,方式方法还是有差别的,有些人有感情洁癖,离了婚,才可以安心去找。有些人则选择在婚外找一个灵魂伴侣,专门安放她的各种,孤独,寂寞,冷。这个世界上,不止男人https://www.naimal.com/ask/article-1131.html
3.究竟什么样子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男婚女嫁本来是多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在爱情里究竟什么样子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我并不知道,一路走来,见过谈恋爱的人形形色色,可真正让我羡慕的爱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因为我觉得,在结婚前,爱情是一个游乐园,你可以快乐的玩耍,可以肆意的享受。可在结婚后,爱情是一座坟墓,你失去了不只是快乐,还有青春,工作https://www.jianshu.com/p/65bee261b7e5
4.孩子网恋怎样教育才是正确的方法5、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如家长们可以举一些正面的,积极的例子,有选择性地给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对异性的态度,自己的想法,以及成年后的择偶观念,将身边积极的爱情想法与爱情观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明白,真正的爱是一种付出,是一种能力,是涵盖着责任和义务的,在爱之前,要先成长自己,将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https://www.zhihejia.com/jzkt/zt/jxdjxjkc/
5.男人爱不爱你,看吵架后的态度一地鸡毛才是婚姻的真相。每日里柴米油盐和零星琐碎,让人不吵架都难。 但吵架不可怕,吵架后的态度才可怕。 什么才是正确的爱情观? 张智霖曾这样说:每次吵架我都会想到我失去她会怎样,所以我很珍惜,我宁愿主动认错主动和好,因为我珍惜有她在的每一天,男人嘛!认错没什么,最怕失去了来不及后悔。 https://www.meipian.cn/233bcsc0
6.恋爱路上的几个叉所谓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在实际的交往中,爱情观亦是十分重要的。 两个人观念相差太远,则很发生从头吵到尾的情况。不仅如此,正确的态度也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分歧的产生。 怎样才算得上好的态度?我认为可以简单概括为:不卑不亢,自重自爱。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0693183/article/details/96749529
7.什么才是最好的爱情观?走出这12个认知误区,助你收获完美爱爱情的成败与人们的爱情观有密切关系,不同的爱情观会结出不同味道的爱情之果,而爱情观的误区常使得人们悔恨终生。因此,有必要对爱情观的误区加以澄清和修正,以帮助人们建立完美的爱情。 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爱情观?以下分析关于爱情的12个认知误区,走出这12个认知误区,助你收获完美爱情,明白得太晚,可能就来不及https://www.happylife-zhiyue.com/note/179815.html
8.男孩早恋怎么正确引导聪明家长这样做2男孩子早恋怎样教育才是正确的方法 1、家长与男孩子进行沟通:家长与男孩子进行开放、坦诚的沟通,倾听孩子对于早恋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隐私,并时刻保持耐心和理解; 2、家长帮男孩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家长帮助男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让孩子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学习成长和未来规划,不过度追求短暂http://m.chusan.com/zhongkao/362646.html
9.高一女儿早恋用什么方法开导3、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爱情和人际关系,帮助孩子养成健康和积极的爱情观和价值观,让她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感情发展。 4、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交活动。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交活动,如参加学校的社团、参加志愿者活动等,让孩子有机会结交更多的朋友,拓展社交圈子。 http://www.zgkyw.com/zt/isnhyp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