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在俄国,一个妇女,发现男友出轨后,愤而卧轨自杀。
列夫·托尔斯泰恰巧目睹了这一切,深受震撼,并写成了小说。
这便是闻名于世的文学丰碑——《安娜·卡列尼娜》
这部作品被誉为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
莫言曾说:“如果让我推荐一部影响我人生的作品,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安娜·卡列尼娜》。”
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一方面因自我觉醒而鼓舞人心;另一方面又因出轨丑闻而饱受争议。
但只有真正读懂了《安娜·卡列尼娜》,你才会明白,人生在世,爱情也好,婚姻也罢,都不是幸福的关键,真正的关键在于自己。
01
谁渴望爱情救赎,谁必将粉身碎骨
安娜与情人渥伦斯基的爱情,虽然是婚外恋,不为世人所容,却如同一场绚烂的烟火,瞬间照澈了整个夜空。
渥伦斯基,一位英俊潇洒的军官,初见安娜便被她深深吸引,并展开热烈的追求攻势。
安娜,一位优雅而美丽的贵妇,为了追求真爱,甘愿出轨、私奔,不惜放弃名誉、家庭,甚至与整个上流社会为敌。
渥伦斯基逐渐厌倦了安娜的依赖和猜疑,开始投身于社交场合,寻找新的刺激。
书中,安娜曾这样感叹:“爱情,当它来到,在我的心中唤起了这么多的生命、这么多的欢乐、这么多的精神,以致于在爱情中,我也开始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为了我的爱人。然而,当爱情消逝,生命也消逝了,留下的只有空虚和失望。”
安娜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她发现,曾经以为的爱情,并不能成为她的救赎。
不成熟的爱情心态有无数种,最致命的一种是指望通过爱情来获得救赎。
殊不知,爱情是最冷酷的,一个人活不好的时候,恋爱后也活不好,反而会更糟糕。
爱情,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救赎。它可以是生活的调味剂,可以是灵魂的慰藉,但绝不能成为生命的全部。
真正的救赎,来自于内心的成长与觉醒,来自于对自己的接纳与肯定。
爱情如同烟花,看似能照亮整个世界,但终会消逝,唯有自己才是那永不熄灭的灯塔。
02
婚姻不是保险箱,人生还得自己闯
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是一场悲剧。
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缺乏爱情的基础,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结合。
卡列宁曾这样评价婚姻:“婚姻,是一种契约,一种责任。它不仅仅关乎爱情,更关乎忠诚、尊重和承诺。”
他是一个虚伪、冷漠的官僚,他只关心自己的仕途和名誉,对安娜则缺乏关爱呵护。
而渴望爱情和自由的安娜,在这段婚姻中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压抑。
她就像奢华鸟笼中美丽的金丝雀,在狭窄逼仄中日渐凋落萎靡。
为了迎合卡列宁的要求,她压抑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渐渐失去了活泼泼的自我。
当遇到渥伦斯基时,她心中爱情与自由的火焰才又燃起。
钱钟书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婚姻就如同一场赌博,赌对了,可以减去一半的人间疾苦。
但若你赌错了呢?天堂也可以变成地狱。
婚姻,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生活的全部。
它可以是幸福的源泉,也可以是痛苦的根源。
但无论如何,它都不是我们唯一的依靠。
真正的依靠,来自于内心的独立与强大,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03
能一个人精彩,才能与世界相爱
安娜在经历了爱情的挫折和婚姻的失败后,逐渐觉醒。
她意识到依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她开始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结交新朋友,试图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然而,安娜的觉醒并没有让她摆脱困境。
受到贵族思想的束缚,她无法摆脱别人对她出轨行为的指指点点和疏离行径。
最终,在内心的剧烈冲突和痛苦中,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
她以自己的生命告诫我们,婚姻、爱情都是靠不住的,真正能陪伴自己到最后的的只有自己。
与安娜不同,在热剧《去有风的地方》中,刘亦菲扮演的许红豆则展现了一种独立、自信的女性形象。
在经历了人生恋爱和事业的挫折后,她选择了独自去云南旅行。
在那里,她交友,恋爱,创业,变得独立强大,有自己的主张,最终找回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托尔斯泰说:“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一个人的精彩是与世界相爱的前提,就像星星只有自身发光,才能照亮夜空。
就像毛姆所说:“爱情在人身上只不过一个插曲,是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务中的一件,但小说却把爱情夸大了,给予它一个违反生活真实性的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