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29日讯据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消息:70年来累计760余万对当事人办理婚姻登记;近年来离婚率始终保持平稳;2019年异地结婚登记中长三角通婚占据多数……
这也是为了纪念《婚姻法》颁布70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婚姻是家庭的基础。1950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颁布,70年来,《婚姻法》见证着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时代变迁和社会的转型发展,从弘扬孝亲、敬老爱幼,到夫妻和睦、家庭和谐……
此前,上海的婚姻数据并未单独以《上海市婚姻数据年度报告》的形式发布过。大江东工作室细细研究2020年这首份《上海市婚姻数据年度报告》,观察到这些数字背后几代人的婚姻生活——
原来,上海的离婚率并没有“步步高”
据统计,1950年至2019年的70年间,上海民政部门累计为上海760.63万对当事人、1521.26万人次办理了婚姻登记。
每年在上海,约有10万对当事人,选择直面婚姻。
仅2019年,上海民政部门便办理结婚登记9.87万对。其中,内地居民结婚登记9.74万对,涉外及涉港澳台居民、华侨结婚登记0.13万对。
当然也有峰值。统计显示,过去70年来,上海每年办理10万对以上结婚登记的年份,分别出现在1979年至1990年和2003年至2018年两个期间,峰值出现在1981年,为29.07万对。
请回答1981——为什么70年来,峰值偏偏出现在1981年?这一年有什么特别?
“1981年这个点有偶然因素,但从大趋势上看,上世纪80年代初结婚数的确居于高位。主要还是人口结构的原因,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出生的人口,在上世纪80年代正好进入婚姻年龄,所以那时出现了结婚、生育的双高峰,于是有了一个相对高峰的结婚潮来临。”上海社会科学院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包蕾萍分析。
有结婚,也会有离婚。近年来,老有各种舆论流传,“身边离婚的人越来越多”“年轻人闪婚闪离不当回事”,不过,数据可没那么说。
2006年以来,除2016年出现最高值为5.71‰之外,上海离婚率基本保持在3.32-4.87‰的区间内。这表明,起码在过去近14年以来,离婚率未曾出现大幅度起伏波动。
如2019年,上海办理离婚共有6.17万对,离婚率4.24‰。其中,按解除婚姻关系途径分类,上海民政部门离婚登记5.49万对,法院生效判决或者调解离婚0.68万对。
倒是另外有一个变动,挺有意思。统计显示,从选择离婚办理途径上看,1985-1998年期间,本市法院判决和调解离婚数大于民政部门登记离婚数,而1999年以后则正好相反,民政部门登记离婚数大于法院判决和调解离婚数。
看来,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离婚的态度,倒真是越来越豁达了。也对,还是要好聚好散……
原来,长三角一体化是有“婚姻”基础的
过去,说起上海人的婚姻生活,全国人民老有一种印象,上海人不爱嫁/娶外地人。
过去如何不好说,不过,最起码在如今,数字披露的事实是,并非如此。统计显示,在2019年上海办理结婚登记的9.87万对新人中,属于异地结婚登记的有39951对,即指在上海民政部门结婚登记机关办理的当事人一方为上海户籍,另一方为其他省市户籍的内地居民。
“上海是开放的城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上海的城市精神。从流动人口占比来说,北上广都居高位,所以你看到的数据、看到的变化,都是客观存在的。”包蕾萍坦言,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上海,异地结婚登记早就是大趋势,“这个异地,还只是户籍和非上海户籍的结婚登记,如果算上新上海人,比例会更高。上海本身就是移民城市,如今只是新一代人在继续延续着老一辈上海人的海纳百川精神。”
在这当中,还属地缘相近、经济相连、文化相亲的长三角地区年轻人们最受上海婚姻市场的青睐。
《上海市婚姻数据年度报告》,当真是越读越有趣。《报告》首次披露了2019年“长三角异地结婚登记数据”,即在上海民政部门结婚登记机关办理的当事人一方为上海户籍,另一方为江苏、浙江或安徽省户籍的内地居民结婚登记数据。
统计显示,2019年上海办理异地结婚登记39951对。其中,当事人一方为长三角地区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登记数量共有17456对,占全部异地结婚登记总数的43.69%,占上海内地居民结婚登记总数的17.92%。在全市办理的异地结婚登记中,数量居前三位的依次是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
看来,如今正全面展开的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工作,是真真正正有着“婚姻”基础的。
婚姻数据,是社会多棱镜的重要侧面
为什么要编制《2020年上海市婚姻数据年度报告》?
的确,了解婚姻大数据,能够更好地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上海公共政策制定服务,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建设,增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透明度。
比如,《报告》中特别注明,历年婚姻数据从1953年起相对准确,结婚率的首次计算也自1953年起。那是因为,1950年5月1日新中国首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之后,上海市民对这部法律的知晓率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当时存在着大量事实婚姻,并且1953年开始第一次人口普查,数据从1953年起相对准确。
再比如,随着时代的发展,“涉外及涉港澳台居民、华侨结婚登记”数据与“法院判决和调解离婚”数据自1985年开始单独统计。而在1985-2019年期间,“涉外及涉港澳台居民、华侨结婚登记”数最低值出现在1985年,为0.08万对;最高值出现在1996年,为0.31万对。2019年比1985年增加0.05万对。
婚姻数据,是社会多棱镜的重要侧面,可见一斑。
当然,公布《报告》,更能为公众提供权威的、准确的数据。仅以结婚率和离婚率的计算为例,之前网上有人对结婚率和离婚率的概念不清楚,把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的数量之比,误以为是离婚率,自然会得出错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