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婚难”时代,对农村男性而言更是如此。春节期间回到了湖北老家,当地彩礼价格不高,一般在10万元以内,但村里仍然有很多大龄单身汉。表姨看着村里大龄未婚和结婚又离婚的大龄单身汉感慨到:“现在结婚难,但是离婚很容易”。村里老杨家的6个儿子是50、60后,他们都顺利地成家立业,80后的孙辈们却连着出了4个大龄单身汉,成为家族里老大难的问题。
一、农村80后男儿的婚育成为难题
老杨家老大有2个儿子1个女儿,老二有1个儿子2个女儿,老三有1个儿子2个女儿,老四有1儿1女,老五也有1儿1女,老幺有2个女儿。除了老幺的女儿年龄不大没有结婚外,杨家孙辈的女孩都结婚,且有稳定的婚姻生活,但老二、老三、老四家的儿子年龄都在40岁左右,都是离婚后单身,老五家的儿子年近四十尚未结婚。
杨家老二年轻时也曾参军入伍,但退伍后回家务农。他的2个女儿出嫁后婚姻生活稳定,儿子小兵今年已经42岁了,他初中没毕业外出务工,人勤快务实也积攒了不少钱,不仅在老家新建了楼房,而且在县城一景区内有小区房。2014年,小兵通过网恋认识了妻子,两人网恋奔现后结婚,结婚后不久小兵就回广州打工了,妻子则继续在娘家居住。婚后不久小兵的妻子就提出要在娘家所在的县城买房。考虑到妻子娘家所在的县城位置偏、距离远,小兵及其父母拒绝了她的要求,聚少离多加上买房分歧使得结婚不到1年的两人便匆匆离婚。离婚后,小兵一直在广州打工,没有再婚。当问及没有再婚的原因时,小兵明确说出了自己的择偶标准:“我要找就找人勤快的,懒的我不要。”小兵常年在外务工进入全国婚恋市场,在经历了第一次婚姻失败后,他的择偶要求更明确,也更传统和保守。
杨家老三和妻子一直在家务农,他儿子小林也近40岁,一直在本县市务工。小林和妻子经过本地人介绍后相亲认识。结婚后两人有1个儿子,当儿子断奶之后,孩子留给父母在家照看,两人都外出务工。小林在市区范围内务工,而妻子则跨省务工,两人也是聚少离多。在相处的过程中,小林脾气火爆、性格倔强,他妻子性格温和又不爱说话,两人的相处模式让本就冷淡的关系更加紧张,最终也以离婚收场。现在,小林在县城茶厂做工,自己带儿子在县城租房上学,有人再给他介绍对象,但也没有最终定下。
杨家老四和妻子年轻时曾外出务工,60岁之后便常年在家务农,为人也是忠厚老实。他儿子小君在县城和姐夫一起做装潢,每年也有好几万的收入。2015年小君经熟人介绍认识了离婚带孩子的妻子,当准备结婚时,知根知底的人跟小君说女方不顾家,让他考虑考虑,小君则坚持结婚。结婚后小君带着妻子在县城租房打工,不久他妻子怀孕,怀孕后小君的妻子也没有回老家。白天小君上班她就去餐馆吃饭,下班之后小君自己做饭、洗衣服。孩子出生之后,小君送妻子回老家由自己父母照顾坐月子。生完孩子不久,小君的妻子又让丈夫给她买奢侈品、金首饰等物品。小君在一人挣钱供全家用的压力下,开始和妻子发生争吵,在女儿不到1岁时,持续不到2年的婚姻最终也以离婚收场。离婚后,小君前妻再嫁乡里另一家后又生下1个儿子,而小君今年40岁却一直单身。小君带着女儿跟姐姐一家在县城务工,他女儿从小由姑姑带大,从幼儿园开始就在县城读书,寒暑假期间回老家由爷爷奶奶照看。
老五和妻子也是常年在家务农,但在亲戚邻里中的名声不是太好。儿子小方在县城务工,如今年近40婚姻大事仍然没有着落。
二、农村80后一代婚恋难何以发生
农村80后一代正好赶上20世纪末的打工潮,青少年时期在农村长大,青年时期则加入外出务工队伍,他们的婚恋难题受社会发展、婚恋和家庭关系转型等影响。首先,80后一代在务工过程中打破本地婚恋圈,逐步进入更大的婚恋市场。务工地网恋、自由恋爱后结婚的发生率提高。在扩大化婚恋圈中,恋爱阶段男方家庭条件相对弱化,容貌、口才等个人性因素成为婚恋市场上的重要条件;但非本地婚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婚后女方难以融入男方家庭,熟人关系对双方维系婚姻的约束力弱。当农村80后无法进入扩大化的婚恋圈,或者在外务工时个人条件不足以进入扩大化婚恋圈时,他们仍然要退回本地婚恋圈。本地婚恋圈在半熟人关系下,谈恋爱和结婚看重家庭条件,且存在“男多女少”“僧多粥少”的问题,男性择偶的竞争压力大,也导致女性可以多次离婚后再婚,而男性离婚后往往难以再婚。
其次,在农村婚恋市场和婚恋关系中,男女婚恋观念的差距越来越大,女性在婚恋中自由平等观念和享受生活的意识更为突出。80后一代对婚恋的态度一方面受村庄社会中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顾家、勤劳、孝顺等择偶标准,另一方面又受城市中享乐型消费、自由民主氛围等个人主义文化影响。在农村和城市两种文化的拉扯下,80后女性走出乡土社会更为独立,在婚恋关系中摆脱了对丈夫和婆家的依附性,更强调个体享受和自主;而80后男性作为传统观念和文化的利益获得者,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更倾向于实践传统家庭和婚恋文化。80后一代,男性和女性婚恋观的差距越来越大,男性遵守传统村庄社会里夫妻共同奋斗的过日子逻辑,而女性则开始注重城市享受生活的逻辑,进而导致农村80后男性结婚难、离婚易。
最后,80后一代在打工经济中虽然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异地生活聚少离多或务工地缺少调剂的共同生活使得夫妻双方在婚姻生活没有了磨合期,婚姻缺少弹性。以前都说夫妻间“床头吵架床尾和”,甚至夫妻闹矛盾还有亲朋介入调和,80后一代逐渐从乡村社会和亲戚关系中脱离,在吵架和闹矛盾后没有人调和使得谁也不服软,每一次因琐事引发的吵架均能让夫妻关系“摇摇欲坠”,积蓄的小矛盾最终引发关系破裂。
三、农村大龄单身汉苦了老人和孩子
50、60后父母将子女的婚姻大事看作自己的人生任务,当孩子大龄单身时,年长的父母遭遇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农村大龄单身汉的父母念过六旬、七旬,仍然不能也不敢进入养老阶段,他们仍然希望通过劳动为儿子积累结婚或再婚的经济资本,甚至需要为儿子照看小孩付出劳动和经济资助。在繁重的劳动中,年老的父母还会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既担心自己年老之后儿子没有养老和照料的能力,也担心儿子老了之后没有人照料。大龄未婚和离婚无孩子的男性的父母的心理压力更大,对离婚带孩子的大龄单身汉而言,全家的希望和注意力转移到孙代,即使老年父母需要帮忙带孙子,但仍然有精神寄托和生活的期望。
农村地区80后离异后孩子大多留在男方家里,孩子跟着父亲和爷爷奶奶生活,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小君的女儿从小由姑姑带大,但还暑假会回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之所以让小君的姐姐带孩子就是担心父母教不好孩子,姑姑平常会严格管教孩子的习惯和性格,但长期寄人篱下的生活却也养成了孩子敏感和偏执的性格,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一放假回老家爷爷奶奶不敢管也管不住。曾经有长辈问小君的女儿:“你知不知道你妈妈是谁?想不想她?”刚上小学的孩子对此非常排斥,小君的女儿火冒三丈地回答:“你莫提起,你提起我就来火,我恨不得拿把刀子把她杀了”。敏感似乎是离异家庭孩子的普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