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而言,孩子的出生就像一个未知的挑战。怎么做才能给孩子健康的原生家庭,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性格?
幸运的是,小编在上周的中国玩博会现场,听到了育儿专家詹红红老师主讲的《从二人世界到三口之家》主题讲座,并为大家整理了讲座的干货内容。
希望看过今天的推送,每一位父母都可以自如的“切换”角色,共同发挥作用,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因为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特邀专家
01
保鲜的婚姻为家庭教育加分
夫妻关系永远大于亲子关系
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就像一条定律。不可否认,只有经营好夫妻关系,两个人合力付出,孩子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长久保鲜的婚姻也是家庭教育的加分项。
没有异性闺蜜、感恩妻子孙莉为家庭的付出、在家一定自己下厨……都是黄磊对夫妻关系的经营。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长大的孩子,性格一定是乐观、勇敢和自信的,多多的乖巧懂事,就是很好的说明。
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妈妈在怀孕的时候就开始阅读大量的书籍学习育儿技巧。等到孩子出生后,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妈妈“嫌弃”爸爸不会教育孩子,一步一步把爸爸推出了孩子的教育生活。
来听讲座的一位妈妈就聊到:“我觉得爸爸做的什么都不对,可是爸爸不插手以后,我又觉得心理不平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
还有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
朋友的女儿今年刚上幼儿园,有孩子前,我们经常一起出来玩,老公对她疼爱有加。当年在产房外,老公因为心疼生了近40个小时的她失声痛哭,这个片段曾是朋友间相传的恩爱佳话。
久而久之,曾经的浪漫落得一地鸡毛,孩子的问题竟然成了他们婚姻关系里的刺,信任的底线被一次次踏破。
孩子的成长是生物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夫妻关系作为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性格。而最让孩子难过的就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这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和分裂。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爱,良好的夫妻关系才是爱的灵魂。已经有太多案例表明,从小生活在不平衡的家庭关系中的孩子,长大之后更容易出现早恋、厌学、沉迷网络等行为。
02
3岁前是建立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
错过不可逆
都说3岁看老,其实不无道理。3岁之前,父母的教育模式决定了孩子今后的人格养成。
3岁之前,也是建立依恋关系,培养孩子安全感的关键时期。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孩子身心的成长,也有利于他长大后的社会情感发育,使他能对别人充满爱心和信任。
如果在这一阶段,父母没有注意依恋关系的建立,频繁地更换监护人或者保姆等,都可能使依恋关系不能正常稳定的建立,影响孩子的社会情感发育,导致其情感冷漠,性格孤僻,对外部事物和人缺乏信任。
03
0-18个月,依恋关系建立
重点满足孩子的需求
这个阶段,妈妈的主要职责就是照顾孩子;如果妈妈离开孩子超过7天就可能让孩子产生心理创伤。而爸爸的作用就是为孩子和妈妈提供舒适的空间,让妈妈情绪稳定。
《妈妈是超人3》中,我们都看到黄圣依和安迪并没有一般母子的亲密感,相反,两个人看起来十分生疏,黄圣依甚至不知道安迪喜欢吃什么零食,这其实就是依恋关系没有建立好的结果。
安迪的爸爸杨子曾在采访中提到,黄圣依在安迪4个月时就回国拍戏,孩子一直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成长中,黄圣依缺席的陪伴,已经在安迪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遗憾。
如果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他在成年后可能出现以下表现和心理障碍。
没有安全感,不信任别人;
表现的异乎寻常的害怕被遗弃;
需要别人照顾;
拼命寻找可依赖的对象;
竭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且展示偏执狂的倾向;
暴饮暴食,或过分需要别人的夸奖;
分不清爱与性的关系。
04
18个月-3岁,探索期
妈妈适当退出,爸爸及时介入
我们说的依恋关系是其实是孩子转向“独立”的第一步,绝大多数发生在6个月至3岁时,并在2岁上下达到最高峰,他们在这个时候对失去感与拥有感地情绪反应也最为强烈。
如果说在1岁前,妈妈参与育儿的过程较多,那么在孩子成长到18个月左右,妈妈就要适当退位,让爸爸及时介入,妈妈要让爸爸成为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桥梁,并学习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接触爸爸和世界。这个时期也被我们称为孩子的探索期,他们往往会出现以下行为:
a挣离父母,但不想离开父母的视线。
孩子会想离开父母的怀抱,到处摸摸、看看,但会一直确认自己还能看到爸爸或妈妈。
b对任何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探索、尝试。
手和口腔是孩子最主要的探索工具,他们喜欢到处摸一摸,把东西放进嘴巴里。
甜馨在参加《爸爸回来了》的时候就是这样。但贾乃亮的做法很值得大家学习。首先,他和甜馨商量,“咱们别放嘴里好吗?”其次,不因为孩子乱放东西到嘴里或乱扔东西而发脾气。
还有一点,哪怕是贾乃亮在做饭,也要时刻让甜馨保持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提醒孩子,“爸爸在呢。”
c出于好奇、模仿和感受语言的力量而说一些脏话或狠话。
d推人、打人。
经常觉得自卑,无用不可爱;
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
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的人;
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
经常做出道歉的行为。
05
3岁+俄狄浦斯期
避免恋母情结的影响
一般,孩子在0-3岁的时候特别依恋妈妈,这个过程中,妈妈要有意识的嫁接家庭中的第二段依恋关系,也就是爸爸主导的依恋关系。比如制造机会,让小朋友和爸爸相处,因为3岁左右的孩子还可能经历俄狄浦斯期。
俄狄浦斯情结,就是我们说的恋母情节。在这个时期,爸爸的作用是帮助孩子和妈妈分离,让孩子多和社会接触。如果爸爸做的不好,可能会导致孩子和妈妈的心理脐带很难剪断。妈妈则一定要学会放手,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去成长。
热播综艺《我家那小子》中的朱雨辰,就是和妈妈心理脐带还没有剪断的例子。在儿子已经40岁的年纪,妈妈还什么事都替儿子安排,甚至插手他的每段感情。
朱雨辰也曾坦言:妈妈的爱,让他压力太大,不敢结婚。
其实不止是朱雨辰,就连朱雨辰的姐姐,也有对婚姻的恐惧。这就是“母强父弱”最容易导致的问题:男孩成为“妈宝男”,女孩很难与异性相处,甚至影响未来的婚姻生活。
朱雨辰的家庭也是典型的教育失衡状态:父亲隐形,母亲没有学会放手。但最稳定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三角形的,爸爸妈妈都参与到其中。
养育孩子一定是一个家庭的事,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抓住为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3个重要阶段,学会“切换”自身角色,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健康、平衡的依恋关系,因为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你的教育模式决定了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