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现状已经阻碍了阅读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新课标的精神,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且新编的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以阅读课为中心,突出了高中阶段阅读教学的中心地位,体现了"高中阶段英语教学侧重培养阅读能力"的原则.
1967年goodman借助心理语言学的观点,提出了崭新的阅读理论,他认为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语言活动过程,是作者,语言信息,和读者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对阅读理论的探讨不断深入.
3,研究的内容:主要探讨如何在阅读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设计课堂提问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阅读教学,在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课题研究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对阅读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来改善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2),根据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探索和总结适合于阅读教学的课堂提问的技巧特征.
(3),总结和探索在阅读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课堂提问的技巧能否有利于优化阅读课堂教学的各环节.
4,研究的方法和手段:(1),方法:调查法,归纳总结法,例证法,教学观摩法,查阅文献资料法.(2),课题的研究手段主要是以实际应用为主,兼以完善这一理论研究.
5,研究的进度安排:统一按照院系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安排,并结合论文写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完成论文协作的每项步骤.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__
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__
3.胡春洞,王才仁.英语阅读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5.施建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五种问题设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__(2):41.
6.迟克晓.设计创新问题优化教学环节培养创新思维[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__(7):128.
7.沈正南.高中"开放式"课堂教学初探[j].中小学外语教学,__(4):11.
8.何文琴.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初探[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__(2):18.
9.杨李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天津教育,__(11):54.
10.范煜华.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中小学外语教学,__(6):22.
11.余冰清,谢建珍.充分利用新教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中小学外语教学,__(6):21.
12.孙曼丽.高中阅读课导入与小结的创新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__(9):21.
13.周春敏.谈谈高中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__(5):20.
14.林松青.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__(9):56.
15.葛文山,朱俊爽.浅谈课文教学中问题的设置[j].中小学外语教学,__(3):6.
16.朱惠芳.研读《英语课程标准》调整阅读教学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__(9):24.
17.杜星.讨论式教学在sefc教材中的运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__(3):13.
18.鲁芬芬.高中英语阅读课教法探讨[j],中小学外语教学,__(11):17.
英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2
题目:ABriefAnalysisoftheSignificanceofOptimisminPollyanna
研究目的和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长久以来,大多数研究都是针对沮丧抑郁等心理疾病,很少研究乐观心理。据哈佛大学公开课讲师泰勒、本-沙哈尔说,研究沮丧抑郁与研究乐观心理的比例占28:1.在ZUI近几十年的研究中,乐观主义已经成为西方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研究热点。但研究的都主要集中在个体身心健康,主观幸福感上,对于如何在生活中培养人们的乐观主义精神,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尚为缺乏。
今后,人们将会越来越意识到乐观主义的重要性,越来越注意培养自己的乐观主义精神。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旨在分析《波利安娜》所反映的乐观主义价值观。首先介绍美国乐观主义的定义,缘由,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发展。然后叙述小说主要内容,对当时社会生活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及不同时期人们对小说的不同看法。再次通过对主人公的乐观主义性格分析,从自身,家庭,社会三个方面通过列举,分析,比较等写作方法说明保持乐观主义对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整体的重要意义。主人公的经历也正证实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拟采用的研究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可行性论证等):
A研究方法:1、比较法2、分析法3.列举法
B.技术路线:大体分为3个阶段:前期准备,实施阶段,后期阶段。
英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3
functionandapplicationof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
1introduction
theintentionofthisstudyistoe_plorepossibleadvantagesof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asinitsapplicationintranslationpracticeandtranslationanalysis.
sinceearly20thcentury,translationstudiesgraduallybrokeawayfromthemarginalstatuswithinotherrelateddisciplinesandestablisheditselfasanempiricalscience.fromthenon,schoolsofthoughthavekeptcomingoutandeachclaimsitslegitimacyfore_istence.amongtheseschoolsis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dts).
dtsapproachestranslationfromanempiricalperspective.translationisviewedtobeasocialactivityhavingsignificantimportanceinthereceivingcultureandforthetargetcommunity.therefore,translationisdealtwithbeyondthelinguisticrealizationandlanguagecomparison,andisincorporatedinsocialandculturalconte_t.
myattentionwasfirstdirectedtodtsbyitspeculiarcharacteristicofobservation,descriptionande_planation.thesubjectiswhateverhappensintranslationpractice,fromthedeterminationofprospectivefunctionoftranslationtotheprocessoftranslator’schoiceofstrategies,brainstormingandtherevision,tothefinalproductmakingappearanceinthetargetcommunity.
themethodofdtsisbasicallydescriptive.theprescriptivetendencyandtheproblem-solutionpatternisabandoned.translationphenomenaarenoteddown.withaccumulateddata,someunderlyingtruthsabouttranslationwillcomeoutwhichwillprovetobeinstructivenotonlyfortheoreticalprobebutalsoforappliedtranslationpractice.iwillapplythisdescriptivemethodinthecasestudyofthisthesis.
aconvenienttoolhasbeensetuptoconductdts.“norm”isoperativeateverystageofdescriptionande_planation.function,processandproductandtheirrelationshipaswellareskeletalstructureofwhatconstitutedescriptivestudies.translationphenomenaareaccountedforwiththehelpofnorm.
thecasetakeninthisthesisisthechineseclassicthedreamofredmansions.twoenglishversionstranslatedrespectivelybyyanghsien-yianddavidhawksarecomparedandobservationsaremadeinregardtotheirtranslationapproaches.
inthisregard,myobservationsarelimitedtoseveralaspects,ihopein-depthobservationande_planationwilldoneinlightofdts.
2outline
2.1developmentandmajorconceptsofdts
inthispartiwilldescribeholms’basicmapofdts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function,processandproduct.iwillalsodiscusssomeimportantconceptssuchaspseudo-translation,multipletranslation,translationese,normetc.
2.2methodolgy
iwillinthispartdiscussthemethodologyofdtsbeforeiapplythesametothecasestudyinthisthesiswithemphasistobeplacedonsemioticapproachandtheconceptnorm.
2.3dtsincontrasttoothertheories
acontraststudywillbeconductedherewiththeobjectivetofindthedifferenceofdtsfromothertheoriessuchasequivalencetheoryandthechinese_indayacriteria.someadvantagewillpossiblybeshowninthisstudy.
2.4casestudy
inthispart,translationofthedreamofredmansions(alsotranslatedasthestoryofthestone)willbe
underinvestigationinlightofdts.translationsamplestobequotedherewillbeselectedatrandom.
2.5conclusion
basedontheaboveelaborationofdtsandthecasestudy,possibleconclusionwillbeontheadvantageofdtsinspecificstudyoftranslation.suggestionsonfurtherresearcheffortswillbemadealso.
(note:whilethetopicwillremainthesame,theabovearrangementofcontentsissubjecttochangeintheprocessofwriting.)
itisthereforepointlesstotrytomaketcmorescientificthanissensibleinviewofitscomple_subject-matterandavailablemethods.translatingisamental,multi-factorialactivitywhichcannote_haustivelybeinvestigatedwithinalinguisticframeworkignoringthepersonofthetranslator.”
英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4
一、论文题目:
classroominteractionandoralenglishteaching
二、研究现状:
对于课堂互动与英语口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构建主义模式它是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互动模式,司洪海在《构建主义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中从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反思”入手,探讨将构建主义引入英语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意义和作用。卢艳春和路雅琴在《构建主义与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则分别“从构建知识观”“构建学习观”“构建教学观”入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性、构建性。
(2)角色扮演模式徐志敏、王瑛在《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角色扮演探究》中着重探讨了在角色扮演的互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对指导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黄玉兰在《角色扮演引入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从角色扮演是“多为互动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了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方法的目的、步骤和利弊等方面。
(3)以学生为中心模式这一模式被单独研究的较少,黄影秋在《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中》通过对学生口语课堂学习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并提出阐述如何运用其他“教学策略提高口语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而刘蓉在《谈英语口语课堂互动》中则提出了互动可以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课堂和整体小组作业模式”,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合作性学习模式这种模式的研究较为普遍和盛行,它兴起于美国,在后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黄艳在《合作性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中提出了以下几种合作模式,从而的出该模式的优势所在。顾晓乐在《合作性学习与情景剧表演》中从情剧表演的角度来证明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肖巧玲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中则通过合作学习在口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究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原则。而慕东文在《合作性学习的特点、目标、内容和实践策略》一文中,他用“人文精神和平等民主合作”原则,对待新的理念,指导英语口语教学。
(5)情景设置模式它主要是根据gillianbrown&georgeyuled的语言情景对第二语言习得者的交际紧张、焦虑的研究表明口语情景设置不适当,会影响学生用目标语进行交流,进而强调进行口语教学情景设置的重要性。张舍茹、孙边旗在《英语口语教学的情景设置>>中就论述我们应注意“情景互动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及如何设置“英语口语教学中情景设置的形式”两个小方面局部性的探讨了情景设置这种互动模式。孙久荣在《论英语口语课的情景教学》中对情景设置这个模式从宏观上进行了分类,进而得出“开放式情景”和“封闭式情景”,为情景设置互动模式研究开辟了一个小领域。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目前已经发展起来并比较成熟的几种互动模式的归纳来看:关于人际互动这种互动模式在目前的互动性研究中被单独研究还比较少,没有被当作一种独立的模式应用到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它更多的是被贯穿到其他几种互动模式当中。因此,本论题认为它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本论题将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以互动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为依据,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宏观上的概述,从而引出本文论题,通过例证分析、验证人际互动模式对课堂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五、提纲:
introduction
chapteronedefinitionandtheoreticalbasisofinteraction
1.1definitionofinteraction
1.2theoreticalbasisofinteraction
1.3somemaininteractivemodesinthepresentclassroom
chaptertwothenecessityandtheprinciplesoffollowinginteraction-teachingmode
2.1thedisadvantageoftraditionaloralenglishteachingmode
2.2thenecessityandmeritoftakinginteraction-teachingmode
2.3oralenglishinteraction-teachingmodeshouldfollowtheprinciples
chapterthreepersonalinteractionintheoralenglishteaching
3.1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eacherandstudents
3.2twotypesofpersonalinteraction
3.3classroomclimate
3.4classroomsize
chapterfourtheevaluationoftheinteractiveoralenglishteachingmode
4.1someprinciplesshouldfollowwhenevaluating
4.2theconceptofevaluating
4.3thetechnologyofevaluating
conclusion
六、参考文献
jonssen,dh..thinkingtechnology:towardaconstructivistdesignmodel[j].educationaltechnolgy.3(1994):34-35.
littlewood,william.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
卢艳春,路雅琴.“构建主义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前沿杂志.11(__):98-100.
司洪海.“构建主义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基础英语教育.4(__):8-9.
吴蕾.“构建主义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东华大学学报(社科版).7(__年):23-24.
范雄飞,黄玉兰.“把角色扮演引入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之中.”读与写杂志.9(__):35-37.
徐志敏,王瑛.“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角色扮演探究.”外语研究.8(__):56-57.
黄影秋.“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英语口语课堂效果.”济南职业学院学报.3(__年):81-88.
何亚娟.“中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渭南师院学报.12(__):72-73.
顾晓乐,黄芙蓉.“合作学习与情景剧表演.”国外外语教学.2(__):55-56.
黄艳.“合作性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长沙大学学报.10(__年):145-146.
慕东文.“合作性学习的特点、目标、内容和实践策略.”甘肃农业.6(__):304-305.
孙边旗,张舍茹.“英语口语教学的情景设置.”教育理论与实践8(__):37-39.
孙久荣.“论英语口语课的情景教学.”辽阳师专学报21(__):87-89.
英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5
简奥斯丁婚姻观在《爱玛》中的体现
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任务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1500~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简奥斯汀,1775年出生于英国的斯蒂文顿,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文坛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她以对乡村生活以及恋爱和婚姻习俗的略带讽刺的描写而。简奥斯汀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傲慢与偏见》是她的一部ZUI广为人知的作品。然而,她的另一部作品《爱玛》,在我国却还没有那么广泛的读者。随着近年来原著,译本等的出版和推广,它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了解。简奥斯汀终生未婚,但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爱情和婚姻作为主题,这使得后人对她的婚姻观充满了好奇和兴趣。《爱玛》就是以婚姻作为议题来展开情节,这也是作者对这部作品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
作品主人公爱玛伍德豪斯是居住在海博利村的一个很早熟的二十岁的姑娘,她虽然坚信自己会独身,但还是认为自己很有做媒的天分。小说的叙述者用强调爱玛的好运气来介绍爱玛:“端庄、聪明、富有,家庭安逸、生性快乐”(Austen,1981:3),爱玛“在世上过了将近二十一年,还没遇到什么让她烦恼或生气的事”(Austen,1981:3)。但是叙述者也提醒我们,爱玛有点儿“自行其是,性格中有点儿自视甚高”(Austen,1981:3)。伴随着爱玛的错误和自我认识的发展,她对自己做媒能力错位的自信和她对爱的矫情的恐惧构成了小说的焦点。奥斯汀曾预言爱玛会成为“一个除了我别人不会很喜欢的人物”(1981:1)。但奥斯汀的大多数读者都证明她是错的。
以往对这部作品的分析研究一般可以归为以下几大类:研究女主人公爱玛的性格特征,爱玛的形象分析,该作品的主题,钢琴在这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不同翻译版本的比较和与其主题相同的《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等。
作者发现这些研究往往从作品主题及故事情节和对主人公的分析出发进行讨论,进而总结出简奥斯汀的婚姻观,缺乏对奥斯汀婚姻观的深刻剖析和描述,也较少涉及《爱玛》中的一些能够反映出其婚姻观特征的细节。深入分析简奥斯汀婚姻观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其在小说《爱玛》中的体现有利于读者更好的了解奥斯汀的婚姻观,同时更好的读懂《爱玛》。
《爱玛》是奥斯汀六部小说中ZUI成熟的作品,主要描写了中产阶级妇女和乡绅之间各种类型的爱情生活和婚姻纠葛。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奥斯汀不仅在这部作品中描述了一整套爱情婚姻观,而且还对当时妇女的婚姻发表了她自己独到的见解。
参考文献:
Austen,Jane.Emma[M].NewYork:RandomHouse,1981.
Austen,Jane.Emma[M].爱玛.tr.孙致礼.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Craik,W.A.JaneAusten:TheSi_Novels[M].London:Methuen,1979.
Tanner,Tony.JaneAusten[M].London:MacmillanPress,1987.
Williams,Michael.JaneAusten:Si_NovelsandTheirMethods[M].London:MacmillanLTD,1986.
蔡威.《爱玛》的女性意识解读[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68-70.
陈艳玲﹠刘利坤.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3):107-108.
邓军.论简奥斯汀《爱玛》中的女性婚姻观及其成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18-119.
卢爱芝,于复选.从《爱玛》看简奥斯汀小说中的灰姑娘主题[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58-61.
苏世芬.19世纪英国女性的代言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3):45-47.
王红丽.爱玛形象的女性意识解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23-125.
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2.毕业设计任务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方法:
英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6
语境对翻译的作用
其他,专题研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名称
[1]Benson,P.andVoller,P.AutonomyandIndependenceinLanguage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7,
[2]Breen,M.P.andMann,S.Shootingarrowsatthesun:perspectivesonpedagogyforautonomy.InP.BensonandP.Voller(Eds)AutonomyandIndependenceinLanguage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7.
[3]Boud,D.(ED.).DevelopingStudentsAutonomyinLearning[M].London:Kogan.1988.
[4]Candy.Self-directionforLife-longLearning[M].California:Jossey-Bass.1981.
[5]Dickinson,L.Self-instructioninLanguage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6]GardnerandMiller.(Eds.).TasksforIndependentLanguageLearning[M].Ale_andria.1996.
[7]Holec,H.AutonomyandForeignLanguageLearning[M],O_ford:Pergamon.1981.
[8]Jones.Strategicteachingandlearning:cognitiveinstructioninthecontentareas[M].Ale_andria,VA:AssociationofSupervisionandCurriculumDevelopment.1987.
[9]Nunan,D.‘Designingandadaptingmaterialstoencouragelearnerautonomy’.InP.Benson&P.Voller(eds)AutonomyandIndependenceinLanguageLearning[M].London:Longman.1997.
[10]O’Malley,J.M.andChamot,A.V.LearningStrateg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London:Macmillan.1990.
[11]Sinclair,B.“Learnerautonomy:thene_tphase”InSinclair,B.etal.(eds).LearnerAutonomy,teacherAutonomy:FutureDirections[M].London:Longman.2000.
[12]Voller,P.DoestheteacherhasaroleinautonomouslearningInP.BensonandP.Voler(eds)AutonomyandIndependenceinLanguageLearning[J].1997.London:Longman,98-113.
[13]Vygotsky,L.S.MindandSociety:TheDevelopmentofHigherMentalProcesses[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8.
[14]Wenden,A.LearnerStrategiesforLearnerAutonomy:PlanningandImplementingLearnerTrainingforLanguageLearners[M],Hertfordshire,UK:PreticeHallInternational.1991.
[15]Wenden,A.LearnerStrategiesforAutonomousLearning[J].1998.GreatBritain:PrenticeHall._i:347
[16]Wenden.A.Incooperatinglearnertrainingintheclassroom.InA.WendenandJ.rubin(Eds.)Learnerstrategiesinlanguagelearning[J],159-68.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87.
[17]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18]武和平.元认知及其与外语学习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J]第二期.2000.
[19]王立非.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问题与对策[J].国外外语教学第四期.2001.
[20]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1]刘润清,胡壮麟.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四、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
1.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的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认知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作过一些探讨。
2.研究的主攻方向
自主学习理论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但是,在我国现阶段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和同学都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本文旨在提出一些有效的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主要研究内容、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思路
1.主要研究内容
1)自主学习的定义及理论基础;
2)学习策略的概念及其类别;
3)通过对我国中学阶段自主学习能力的分析,提出一些有效的英语自主学习的策略。
2.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思路
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力提倡学生从被动、依赖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本论文旨在通过对自主学习的定义及其理论基础进行说明,针对当前我国中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策略。
六、完成毕业论文所必须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1.所需工作条件:
2)利用网络查询课题研究的国内外信息,了解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
3)要求有先进的文件检索系统及完备的计算机打印设备。
2.解决办法:
1)充分利用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查找所需资料;
3)运用MicrosoftWord撰写、编辑、排版论文;
4)通过学校机房及打印室完成论文的打印和装订。
1.20__年12月20日确定论文题目.
2.20__年12月20-31日前查找资料,阅读文献,翻译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拟定写作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