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民政部统计,近几年,我国结婚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13年到现在,结婚率几乎下降一半,且平均初婚年龄也呈现向后推迟的趋势。
人们的婚恋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不想走进婚姻,不愿意太早进入婚姻,甚至觉得结婚并非是人生的必选项。
这也让很多人感到不解:为什么现代人都那么惧怕婚姻,婚姻生活真的那么糟糕么?
这不,前两天就有人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结婚率下降」的社会大背景下进入婚姻的你,婚姻生活和想象的区别大吗,你对未婚男女有哪些忠告?”
坦白说,婚姻生活和想象的区别很大。
但这个区别和社会大背景、婚姻制度等没多大关系,而是只凭主观臆断想象,不去亲身经历,任何事都会和你想象的有出入。
即便你听了再多过来人的描述,也终究是别人的故事;即便你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建设和准备,你还是可能遇到从未预见过的问题。
婚姻和爱情本来就是两码事。
在没有踏进婚姻前,你所期待和构建的一切,都是基于恋爱、爱情的基础上想象的,没有亲自走入婚姻,就无法看到婚姻的真正模样。
一、婚姻的本质是一场合作共赢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家塔尔·宾·沙哈尔说:
婚姻就是一桩买卖,婚姻双方通过这桩买卖获取幸福。
其实,婚姻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合作的关系,两个人各取所需,通力合作,相互陪伴,一起去面对生活,去抚育新生命,去抵御世间的冰冷、孤独和无助。
说得再现实一点,很多人缔结婚姻关系,是因为以家庭为单位,在社会上的抗风险能力,会比个人要高一些。
所以,婚姻和爱情有着本质的不同。
如果你把爱情的原则套用到婚姻中,以为只要两个人爱了,婚姻就可以很美好,那想象多半会幻灭。
婚姻里,不是只有你侬我侬,还有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琐碎的日常、孩子的教育,两个家庭的融合……
一旦你把爱情和婚姻联系得过于紧密,把爱情看得太重,就会无端端生出很多不必要的情绪,也容易把所有不满意都上升到“你不够爱我”的高度。
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容易上纲上线,凡事都会计较得失,那这日子也就没办法过了,不但你也过得委屈、郁闷、不甘心,对方也会觉得憋屈。
所以,走进婚姻的时刻,可能也是爱情的梦醒时分,如果不及时调整角色和期望,难免会对生活产生错误的绝望感。
既然婚姻意味着爱情的幻灭,那我们还要进入婚姻么?
当然。
婚姻可能和你想象得完全不一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拥有一个幸福的婚姻。
只是,幸福的婚姻,一定是两个人互助合作,达成互赢的结果。
当你用较为现实的眼光,用合作的关系来看待婚姻,你就会懂得:
婚姻是需要经营的,需要双方花费巨大的精力呵护,彼此包容、换位思考,理解、尊重……两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克服很多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来自外界的种种困难,才能稳定的走下去。
两个合伙人,有妥协,有让步,凡事商量着来,这样的关系才能长久幸福。
当然,婚姻中要有爱,但爱一定不是重点,重点是合作。
婚姻中的爱,更多的是依恋,是双方合作愉快的结果。
两个人朝着有共同的生活目标努力,共同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互相依赖的利益共同体。
二、在合作中,才能找到爱人、爱己的正确方式
所有的婚姻关系,本质都是合作关系,都是靠互惠互利而维持下去的。
所以当我们和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不要总是拿爱情基础作为老本,不断地消耗啃噬,而是要多想想:
我能为对方带来什么,我是一个好的合伙人么?
《奇葩说》中有一期讨论到了关于爱情的辩题,高晓松说了这么一段话:
什么是好的感情?就是让我们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只有两个高质量的合伙人,才能成就高质量的婚姻。
而这种改变和成长,只能是自发的,不能是被要求的。
所以,我们不妨抱着一种成长的角度去看待婚姻。
婚姻就是,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学会如何地爱自己、爱他人,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01放弃控制与改变,学会尊重与接纳
为什么两个人朝夕相处,爱意反而更容易消逝?
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琐事,爱的感觉也在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消耗殆尽:
我觉得换下来的衣物顺手就洗了,不要搁置,你觉得可以放在那里,等有空一起洗;
我觉得家里就是要时刻干净整洁才舒服,你觉得平时可以随心一点,等周末搞个大扫除就可以了;
我觉得周末应该宅家休息,平时上班够累了,需要养精蓄锐,你觉得周末就应该出门去玩,换种和平时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调整状态;
我觉得外卖不卫生不健康,不应该吃,你觉得下厨太麻烦,偶尔可以叫个外卖,轻松省事;
……
各种不同的观点碰撞,谁都想改变谁,谁也不想被改变,痛苦也因此应运而生。
一旦你开始期待对方按照你的标准改变,就等于将情感放在一个无法控制的事情上面,如果事情不按预想的那样发展,你就会感到痛苦及愤怒。
在婚姻中,有一些人总是试图控制伴侣和孩子,想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一旦对方失控,就会觉得委屈:
我都是为了你们好,为什么不领情?为什么婚姻如此让人痛苦?
说到底,婚姻生活是否一地鸡毛,在于各人的心态。
你非要把期待放在别人身上,就等于主动选择了痛苦,因为没人有义务实现你的期待。
“所有对别人的高期待都像是一把刀,双面开刃,谁都逃不过。”
所以,如果想要走进婚姻,就必须要准备好接纳一个人和自己的各种差异;
要明白,对方是你的伙伴,而不是你的附属;
要学会收起想要控制、改变对方的心,试着去尊重与接纳。
我们谁都改变不了,唯一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想要改变对方时,试着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先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了,让内心有更大的空间去容纳你看不惯的事情,让自己先做出改变,再去影响你的另一半。
这时你会发现,当你在改变时,对方也会随之改变。
有人可能要说了:
这也太难了,这内心得多强大,才能忍受看不惯的事情?甚至先做出改变?
是的,这的确不简单,但这也正是我想说的第二点。
02婚姻,是认识与发现自我的旅程
如果你把婚姻当成是一个满足情感需求的工具,那么你大概率会失望,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与你百分百契合的伴侣。
如果你抱着开放和成长的态度,去看待婚姻,把婚姻的合作之旅当成可以寻找与完善自我的旅程,那么你会觉得,其实走进婚姻,还是蛮值得的。
亲密关系,就像一面镜子,借由对方,照射出真实的自己,也映射自己内心的缺口。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会习得、内化父母的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也会受一些经历的影响,产生自己都不曾发觉的心理创伤。
随着年龄增长,长大成人后的我们,就会把内在的关系模式和一些心里创伤,投射到和自己关系最紧密的人身上,也就是爱人身上。
所以,借由亲密关系,寻找最真实的自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对方就像是一个参照物,让我们认知到自身难以察觉的问题。
比如,当你悲伤时,可能因为你的某些情感需要没有被满足,你渴望被理解和尊重;当你想用内疚感控制别人时,可能是你与父母不和谐关系的投射。
你害怕他的冷暴力,可能是因为这种行为映照出内心那个害怕被遗弃,害怕去感受孤独的小女孩。
每次有这种情形出现的时候,请不要急着去改变对方。而是把注意力回收到自己身上,试着去看到内在那个在黑暗中哭泣的小女孩,安慰她,陪伴她。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满足你所有的内在需求。
所以,你要先了解自己,做自己的朋友,去照顾、安慰自己的内在小孩。
要注意婚姻中所有“坏情绪”发出的信号,探究它们背后产生的原因,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其实,外界的一切困境,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答案。
倘若我们处理好了与自己的关系,那我们内心的力量就会增强,伴侣也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变得更好。
只有不断地从亲密关系中研究和改进自身的缺陷,从中获取对自我的清晰认知以及改善方法,才能获得有更大的心理能量,也才能明白如何更好地爱已、爱人。
在离婚率下降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惧怕婚姻,并不是婚姻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我们不再愿意去忍受和包容另一个灵魂。
走进婚姻,一定会伴随妥协和改变,甚至是打破自己再重建,这个过程是痛苦的。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该去经历,因为只有经历过你才会明白:
没有人可以和你完全的融合,满足你内在的所有需求。
我们想要在亲密关系里面找的那份无条件的允许、接纳和爱,只有自己能给自己。
所以,更贴切地说,在婚姻中,我们是另一半的合伙人,而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爱人。
我们要学着如何去合作,去处理关系,去尊重和接纳,去关照自己,最后弄明白,到底应该如何爱别人与爱自己。
而这,也是我们人生的重要课题。
所以,不需要恐惧婚姻,也不需要对婚姻失望,我们要勇于打破外界建构的牢笼,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事实上,人生任何的经历都是有意义的,任何探索都是值得的,包括婚姻。不管成功与失败,都会是一种获得。
我们要为自己的选择和幸福负起全责,所有的人生课题都要你自己去完成。
希望每个想要迈进婚姻的人,都能成为并拥有很好的另一半,体验到两个人“合作”的精彩;
也希望每个人都有勇气探索自己的内在,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找到属于自己的自在喜悦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