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进行猎奇研究,还是进行趣味研究,并不是指让我们把论文写得很庸俗,而是要把论文写活,论文也不一定非要高大上,相反,我们的选题如果能做到鲜活和有趣,就更易造就一篇优秀论文。以下四篇论文就充分体现了“有趣”研究。
第三篇《“明知”未必是“故犯”——论刑法“明知”的罪过形式》和第四篇《“欠债偿命”的逻辑悖论与刑法危机》都是法学的论文,这两篇论文很有意思。第三篇论文,作者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运用专业的知识理论解释了“明知”未必是“故犯”。关于“明知故犯”这个词,如果我们不看这篇论文,可能不会把“明知”和“故犯”两个词分开,但当你真的把它们分开来理解的时候,会发现还真不一定是那样的。第四篇中的“欠债偿命”涉及到一个死刑的问题,作者其实是在探讨,民间借贷领域所出现的一些欠债偿命的判例是有问题的,它不仅不能够实现对法律公平、公正本意的维护,相反的,它会给刑法本身带来危机,这是作者在论文里所探讨的问题。
趣味研究跟情怀研究有点类似,写这一类论文是有一些条件的,如果你本身不是一个很有情趣,很有情怀的人,或者没有身处某种处境的话,写这种论文会比较吃力,本来你想把它写得好玩一些,但写着写着可能会出现写的很累的情况,所以这种选题的类型并不适合所有人,我们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选题的类型。
比如《为何称“鬼子”为“太君”?》,大家觉得这个问题靠谱吗?但是大家感觉能回答吗?如果不去做一番研究,没有人能能回答得了。比如还有人问《北京为什么越来越大》,这个问题就稍微有一点专业了。还有人问《政府规模究竟该多大?——中国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善于质疑辨析就会有高创造力吗:中国情境下的领导—成员交换的弱化作用》。也有认为大数据是大趋势,比如《“大数据”是“大趋势”吗:基于关键词共现方法的反事实分析》,当然,还有人问一些更专业的问题,比如《错案是如何生产的——基于61起刑事错案的认知心理学分析》,这是一个法学的问题,再比如也有人问《我们能否像阅读母语那样阅读外语——在线篇章处理的证据》。
2.有趣的方法
生活化趣味性研究
1.“家庭”的趣味研究
2.《“逆反哺”?农村父母对已成家子女家庭的支持研究》
5.《子女数量对家庭收入的影响》
6.《农村儿童兄弟姐妹的影响研究:交流互动或资源稀释?》
7.《父亲参与对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儿童性别的调节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范文的选题都是在研究一个问题,其实在家庭这样一个环境里,可写的东西非常多,就看你能不能抓到一个点,找到可研究的问题,找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或者说是找到自己的理论视角,只要我们按照这样一个过程去做,很容易能写出一篇好论文。
其实,一篇论文之所以能成为一篇好论文,首先它的研究问题就很有意思,很有趣,然后它又是一个真问题。我第一次看到七年之痒这篇论文的时候,马上就想到另外一个选题,到目前为止,我想到的这个选题还没有人研究,如果有人感兴趣,也可以去研究七年之痒是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七年之痒这样一种说法?其实可以去研究一下,比如七年之痒这种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假如它在古代就有,它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说法?那么,作为一种古代的观念来看,发展到现在有什么样的变化?现在还有没有?可以围绕七年之痒这种现象做一下历史研究。
1、《无薪休假视角下“员工与企业共度难关”的法律反思》这篇范文就是管理学中人力资源方面的一个研究,研究人力资源的作者大都喜欢研究员工跟企业的关系等,但这篇论文的作者抓了一个点,也就是“员工与企业共度难关”这个点,显然这要比单纯的去研究员工跟企业之间的关系要好很多。并且,这篇论文的作者选择的视角是无薪休假,并从法律层面进行了反思。那么,这篇论文的专业性是如何体现的?如果我们单纯只看它的研究对象,很多学科的人都可以研究,但一看这个选题的第三个要素,也就是无薪休假时,我们就很容易能够判断这可能是一篇经济学或管理学的论文,因为这两个学科研究无薪休假的问题特别多。同样的,当我们看到法律反思时,我们又可以判断它可能是一篇法律学的论文,也可能是一篇经济法的论文,这都有可能的,它的专业性体现的非常明显,抓取研究对象的点也非常具体,因为在没有研究问题的情况下,论文的研究对象就要足够的大。
2、《“多长算是长”:论史诗的长度问题》,这篇论文所研究的问题一般是古代文学或外国文学两个领域的作者会讨论的问题,也就是史诗的长度问题,其实不光是史诗,现代诗多少字算是长诗,多少字算是短诗一直是存在争议的,这篇论文的作者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在这个专业里是比较有意思的。对于史诗或现代诗长度的问题,很多人都判断不了,到底多长算是长,大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
3、《再论比较文学到底是“比较”还是“不比较”》,在有一次讲座中,我讲过这个问题,比较文学现在好像已经沦落成外国文学或中国文学了,游离在中外文学之间,有时候做外国文学,有时候做中国文学,就是不做比较。那么,这有人就来探讨比较文学出现的这种问题了,这是一个专业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在这个专业里比较有意思的问题。
5、《“民国文学”,还是“‘民国的敌人’的文学”?》这篇是郜元宝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在我们的文学史上,一说民国文学感觉就是大篇幅的内容,或者有的文学史不是大篇幅的内容,但它有一个特别的视角,“民国的敌人”的文学这个问题,近七八年来在文学史研究领域讨论的比较激烈。
6、《诗人何以“立法”与“裁判”——以西方浪漫主义四杰为对象的文学正义阐释》这篇,作者从文学正义的角度,选择了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西方浪漫主义四杰,一个很特例、很具体的研究对象进行了讨论,它牵涉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文学的重要性问题,往大了说就是知识的正当性问题,因为知识的重要性问题是现在社会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但是作者上来没有讨论这个大问题,而是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讨论,落实到他的专业领域中,就是诗人立法的问题。80年代的诗人和神人一样,那个时候的大学生身上也都有光环,但放到现在为什么行不通了?这就牵扯到一个知识正当性、合法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大家可以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切入。
7、《诗债:诗歌酬赠之风的一个考察向度》这篇的研究对象比较好玩,比如现在我们写论文可以写文摘,这就牵扯到正资产和负资产的问题,像我们这些无名小卒一般都是没有文摘的,因为从来没有人跟我们约稿,这样我们就不欠债,我们就是正资产。像一些大牛有一堆约稿写不完,虽然他们有一些灵活的手段,比如安排自己的学生写等等,他就是欠债的,因为人家跟他约稿,他答应了之后又写不完,那么他就有欠债,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就看大家怎么切入。
9、《水墨为什么没有当代》,我记得还有人研究现代舞,现代舞是一个舞种,它和现代、当代或古代并没有关系。水墨这篇论文是我们选在2016年优秀论文里的,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很有趣,并且这种论文很好写,也很容易发表。
10、《“中国知网的搬运工”如何运作——拙文《心象说:演员如何创造角色》的奇特旅行》这篇论文到底在写什么?他在写自己的一个作品《心象说:演员如何创造角色》,作者是怎么发现这个问题的?作者在查重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他教导一个论文被不同的论文都引用过,然后直接导致他自己引用自己论文里的内容,知网检测系统也判断他抄袭了别人的论文,就是因为别人先抄袭他的,然后他在抄袭那个人的,所以就变成了他抄袭别人的。我认为的一位老师也遇到过着这种情况,他自己有一篇比较早论文,被人引用了,好几年之后,当他自己再引用时,就跟别人重复了,因为知网的检测系统只看是否是重复的,不判断这段话到底是谁说的。那么,这篇论文的作者就倒过来捋一遍,从他最原始的那篇论文出发,根据检测报告捋清了到底是谁借用了自己论文中的内容,把这条线捋出来了,然后写上了一个标题,“中国知网的搬运工”如何运作,把这个线条给写完了,这篇论文也就写完了。这种文特别好,也很容易写的。
13、《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缺陷分析》、《为研究而研究也是学术腐败》,像这位作者为什么为研究而研究也是学术腐败,他的理由很充分,你拿的是纳税人的钱,但是你不做对社会公共有益的事情,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做自己喜欢的东西,所以也是一种学术腐败,为什么?因为你从国家拿钱了,如果要照顾自己的兴趣,就不要拿国家的钱,这位作者的理由很充分,所以他认为为研究而研究也是学术腐败。那么,这篇论文之所以能成为好论文,就是因为它的研究问题是有争议的,它的答案是未知的,这就是个好问题。
14、《宪法是法律吗》,在法学界,有很多人认为宪法不是法律,这位作者的观点是宪法是法律,作者之所以写这篇论文是因为有很多人认为宪法不是法律。
15、《共产主义“妖魔化”与回归马克思》,共产主义“妖魔化”的问题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到底什么是共产主义?我想很多人都讲不清楚。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甚至都可以考察一下共产主义自诞生以来,它在词义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16、《马克思为什么说共产主义不是“理想”———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中马克思一段增补的重新解读》、《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称共产主义为“幽灵”?——《共产党宣言》首句中译文的演变》,这都是一些非常专业的问题,就看我们怎么切入,但这都是专业里比较有趣的一些问题。
18、《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基于对西方汉学视角的考察》这篇范文非常好玩,逻辑不是中国传统哲学里的一个词汇,至少现代意义上的逻辑不是,大家也可以考察一下孔子或庄子是讲“逻辑”的人吗?古代这些大家里有谁是讲“逻辑”的?
20、《方孝孺殉难事迹的叙事演化与“诛十族”说考》,“诛九族”大家都知道,但“诛十族”是怎么出来的?《“傻子”困境与“服从”难题——博弈困境中的合作与服从问题的伦理学探究》,这也是哲学里面的一个问题。
22、《使用外语思考,克服风险决策中的发展性逆转——风险决策中的外语效应》,我觉得这一篇特别好玩,作者是研究外语学科的,但是他研究是在风险决策中外语的影响。比如,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当我们在决策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是用中文去决策,还是用外语去决策,两者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作者就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这篇论文的标题非常不规范,使用外语思考,克服风险决策中的发展性逆转,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差得不能再差的标题,但这并不影响它是一篇好论文,选题好就决定了一篇论文有50%的可能成为好论文,所有的形式规范,从标题到文献加起来仅占20%,所以标题不规范不影响它是篇好论文。
趣味研究中的现象化的趣味,这类研究的趣味性在于它抓的一些现象本身很有意思。比如《“应付”:态度上的逃避,还是制度上的缺陷?——如何看待高校教学技能大赛的失效》、《象牙塔里的“过山车现象”:大学教师职称评审前后学术产出的实证研究》、《20世纪以来“闯关东”移民回流的历史考察》等,这些范文选题的角度都很好玩。再比如《高校图书馆占座现象的博弈分析》、《美国联邦政府治理年末“突击花钱”的经验与启示——兼论国家审计如何促进年末“突击花钱”的治理》、《杂乱有章:辅导机构学校化与学校辅导机构化——兼对校外“辅导热”的社会学分析》、《研究生教育场域的“游离部落”——场域视角下地方高校文科硕士生“在场”状态研究》、《近代中国一人留学多国现象研究——基于数据统计的分析》、《高校科技人员“享受性缺失”现象研究》等,这些范文研究的也都是一些很有趣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