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分类号B848.3

DOI:10.16842/ki.issn2095-5588.2016.07.006

1问题提出

Bartos,Benvindo,Carmino,etal.,2000)。

许多性别角色与亲密关系的研究发现,双性化者的亲密关系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者,而未分化者最差(Antill,1983;Bailey,

Hendrick,&Hendrick,

1987;Davidson,&Sollie,1987)。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由于双性化者会受到社会期待人们表现与性别相符的性别角色行为的压力,且当本身的两种性别角色无法统合或转换不适应时,可能使其感受到比其他性别角色类型更多的角色困扰(李美枝,钟秋玉,1996)。在爱情关系方面,同样需要考虑这样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尚缺乏使用标准化量表的爱情观研究,使得这一问题具备了深入探究的价值。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性别及性别角色的分布及其与爱情观之间的关系。

2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原则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和大庆三地的师范类高校以整群取样和个别取样结合的方式对98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收回问卷907份,回收率92.08%;剔除没有回答完整及不认真填答的问卷72份和未通过检测题的问卷13份,共得有效样本822人,占90.63%。其中男生330名(占40.1%),女生492名(占59.9%);平均年龄21.23±1.57岁。

2.2测量工具

2.2.1爱情观问卷

采用Hendrick夫妇(1986)编制的爱情观量表,参考我国台湾学者张志成(2005)的译本,根据内地语言习惯对个别语汇进行了修改。该量表包括浪漫爱、游戏爱、同伴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6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7个题项,共42题。被试根据题项所描述与自身情况的符合程度,回答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采用Likert五点计分。各分量表总分即反映被试的爱情观倾向。此量表的编制者Hendrick夫妇(1986)报告其6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2~0.84之间,重测信度在0.60~0.81之间;效度方面,6个因素共可解释44.2%,因素负荷量介于0.33~0.83之间,我国台湾地区学者使用此量表时进行的信、效度检验结果与之接近(张志成,2005;吴昭仪,吴丽娟,2005)。

2.2.2性别角色问卷

选用钱铭怡和张光健(2000)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该量表包括男性正性量表、女性正性量表、男性负性量表、女性负性量表以及中性干扰量表共5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20个题项,共100个题项。题项均为描述男性及女性特征的形容词,顺序随机排列,回答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采用Likert五点计分。

2.3数据收集与整理

问卷的施测采用团体施测和个别施测两种方式。团体施测以班级为单位,主试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担任;个别施测以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在自习室、寝室等场所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两种施测方式分别发放问卷585份和400份。

采用SPSS21.0建立数据库,进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

3结果

3.1总体情况

爱情观量表的6个分量表、性别角色量表中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总分均大体符合正态分布。爱情观6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46~0.69之间,男性化与女性化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0和0.88。爱情观量表中浪漫、游戏、同伴、现实、占有和奉献爱的平均得分依次为20.11±3.17、18.77±3.55、23.69±3.88、22.14±4.20、22.66±3.79、25.07±3.83。

3.2性别与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采用Spence(1993)的中位数分类法,即找出总样本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中位数(分别为119.5和129),男性特质高于中位数、且女性特质低于中位数的为男性化类型;男性特质低于中位数、且女性特质高于中位数的为女性化类型;二者皆高于中位数的为双性化类型;二者皆低于中位数则为未分化类型。被试中各性别角色类型在样本中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

经卡方检验,本研究中男性被试与女性被试相比,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类型显著不同,χ2(3,822)=26.254,p

3.3性别、性别角色与爱情观

4讨论

4.1性别与性别角色的分布

我国大陆学者以大学生为样本的性别角色研究发现,各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类型差异显著,男性样本中的双性化类型最多(钱铭怡,张光健,2000;杨玲,王雄雄,2005)。本研究总体样本中各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女性样本中女性化类型最多,与钱铭怡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但男性被试中的男性化类型最多,未分化类型其次,结果与上述研究并不一致。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本研究取样的地域在东北地区,样本以东北人为主,东北男性的性别角色中可能男性化更突出,即所谓“东北爷们儿”。可以看出本研究中男女大学生仍受传统性别角色观的影响,男性更多男性化,女性更多女性化。当今社会对跨性别角色者的态度愈渐宽容,现实中存在着男性女性化者相对于女性男性化者承受更多的社会压力,而具备男性特质的女性在社会竞争中更有优势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前因后果都是十分值得心理学工作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2性别与爱情观

我国台湾学者研究发现,女生的爱情观比男生具有更多的现实成分(董福强,2004;吴昭仪,吴丽娟,2005),而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浪漫爱、游戏爱和奉献爱(卓纹君,2004)。本研究发现,男性样本的浪漫爱、游戏爱、同伴爱、占有爱和奉献爱都显著高于女性样本,只有现实爱得分略低于女性样本。显示出男性比女性在感情上更倾向真情的投入,情感表现较女性浪漫、热烈,也较勇于付出,而且带有游戏性,与西方的研究结果类似。男性在求偶过程中一直扮演主动的角色,而女性在感情发展的过程中多半扮演被动等待与抉择的角色(李美枝,钟秋玉,1996)。这个现象可从两方面解释,一是从生物演化的机制上说,男性生物遗传的生理机制表现为明显的性需求和繁衍后代的任务;二是从社会文化的角色期许上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追求往往需要冲锋陷阵般的投入与付出,才有赢得美人芳心的可能。

4.3性别角色与爱情观

很多关于性别角色类型的研究都显示,双性化者有着相对较好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和谐水平,有学者认为浪漫爱与游戏爱都是不适应的爱情观,并发现双性化者具有较少的不适应的爱情观,由此认为双性化者会发展出更和谐的爱情关系(王庆福,王郁茗,2003)。但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即女性化者在占有爱中显著稍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者,其余未见差异(卓纹君,2004)。本研究中的双性化样本的浪漫爱和游戏爱得分并未明显低于其他性别类型,其浪漫爱的得分反而最高。比较明显的是,男性化样本存在相对较多不适应的爱情观。造成这些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可能有:(1)所使用的爱情观量表需要根据我国国情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删除或添改不适当的题目;(2)所用测定性别角色的工具不统一;(3)我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大学生的爱情观在性别角色上确实存在差异,这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4.4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郭永玉(2005).人格心理学:人格与差异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美枝,钟秋玉(1996).性别与性别角色析论.本土心理学研究,(6),260-299.

钱铭怡,张光健(2000).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心理学报,32(1),99-104.

王庆福,王郁茗(2003).性别、性别角色取向与爱情观及爱情关系的分析研究.中山医学杂志,14(1),71-82.

杨玲,王雄雄(2005).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高等理科教育,63(5),23-27.

卓纹君(2004).台湾人爱情风格之分析研究.中华辅导学报,16(9),71-117.

Anderson,K.L.(1986).Androgeny,flexibility,andindividualism.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50(2),265-278.

Antill,J.K.(1983).Sexrolecomplementarityversussimilarityinmarriedcoupl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45(1),145-155.

Bailey,W.C.,Hendrick,C.,&Hendrick,S.S.(1987).Relationofsexandgenderroletolove,sexualattitudes,andselfesteem.SexRoles,16(11/12),637-648.

Bem,S.L.(1975).Sexroleadaptability:Oneconsequenceofpsychologicalandrogyn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31,634-643.

Davidson,B.,&Sollie,D.L.(1987).Sexroleorientationandmaritaladjustment.SocialBehaviorandPersonality,15(1),59-69.

Hendrick,C.,&Hendrick,S.(1986).Atheoryandmethodoflov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0(2),392-402.

Lee,J.A.(1973).Coloursoflove:Anexplorationofthewaysofloving.NewPress.

Neto,F.,Mullet,E.,Deschamps,J.,Bartos,J.,Benvindo,R.,Carmino,L.,...&Machado,M.(2000).Crossculturalvariationsinattitudestowardlove.JournalofCrossCulturalPsychology,31(5),626-635.

Rubin,Z.(1970).Measurementofromanticlov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6(2),265-273.

Spence,J.T.(1993).Genderrelatedtraitsandgenderideology:Evidenceforamultifactionaltheor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64(4),624-635.

Taylor,S.E.,Peplau,L.A.,&Sears,D.O.(2004).社会心理学.第10版.谢晓非,谢冬梅,张怡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69-271.

论文摘要: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并—直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饱受折磨。因此,如何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公民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明确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抓住实质,育人育心,实现高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效应。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个体和社会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廿,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导致大学生负面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上的失调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差距较大,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所以,应该特别注重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让他们远离孤独,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

2.学习压力

能考上大学的一般都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到了大学,竞争对手不一样如自我要求过高、还想保持中学时期“尖子生”的地位,势必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家里的“独苗”,父母们对孩子成才都有较高的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风气,给孩子带来很多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家庭,父母借钱供孩子上大学,越是懂事的孩子越怕对不起父母,压力也越大。再加上一部分学生对高校的学习生活不适应,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容易产生失落感。而导致学习上的困惑。

3.生活上的不习惯

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一直都比较顺,往往是对成功和荣誉体验多,对风浪和挫折体验少,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自我定位又不准,对挫折没有准备,—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师,到大学要靠自己,依附心理依然存在,独立生活能力尚未形成,要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而有些大学生由于对于自己所面对的压力心理准备不足、能力又不够,最终无法适应,从而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

4.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

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读大学后,远离家乡和亲人进入_个陌生的环境是许多大学生进校后面临的第一个坎。许多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大学生由于不适应集体生活往往走向自闭。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城乡之间、贫富之问,兴趣爱好、人品才能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人与人的关系面临着新的组合而且很不稳定,同一居室有不同背景,不同方言、不同性格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有些学生或因个性强或因性格内向而不合群,往往感到人际关系难以驾驭,常常为自己“不会处事,不会交友,甚至不知道如何做人而感到苦恼”。有的甚至由于不能处理好同宿合同学和同班同学的关系,而觉得生活缺乏乐趣,世界很可怕,在以后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敌意。据了解,当前,宿合关系已经和考试成绩并列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两大首要因素。

5.情感的困惑

大学生爱情方面的心理疑难问题较为突出。我国大学生年龄基本在17~23岁之间,从生理阶段来讲,处于青春期的后期,生理发育早已成熟,渴望异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加之不少学生,远离故乡,倍感孤单,在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方面或执著或随意,常为感情纠葛而头痛,有的学生因为谈恋爱与同学关系疏远,与朋友少交往而孤立。有的学生害怕别的同学抢走自己的朋友,常胡思乱想,坐卧不安,产生焦虑情绪,打架斗殴的有之,学习成绩下滑的有之。有的学生因为两人性格不和或其他原因失恋,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涡不能自拨,而走向极端,产生自杀等心理危机。校园内因为恋爱危机也曾发生过毁容、杀人等违法行为,酿成了悲剧。大学阶段学生年龄、生理及感情的特殊性,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这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重视。

6.社会竞争的压力

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更多关心的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去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正处于衰退期,中国经济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这样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形势更不乐观,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难。“双向选择”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面对即将踏入的激烈竞争的社会,不少大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对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考虑得越来越多,内心充满着矛盾。盼望毕业,又害怕毕业,对现实生活更多的是担心、害怕而又身不由己。他们“担心”、“害怕”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上风气不正,人际关系复杂。深感社会的不公,觉得前途渺茫,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有的学生表示:“我多么希望在学校里读一辈子书!”

三.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往往受社会上“大气候”影响。比如,改革中心态失衡导致的信仰危机;社会风气不正,“一切向钱看”导致厌学,转而去谈恋爱,“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等等,都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事实表明,所有这些心理上的疑惑、障碍,都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和有效的引导,势必影响其社会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将前所未有。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1.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

教育家早就认识到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术氛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增强学校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是全校师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的无形力量,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促进学生优良的心理品德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催化和凝聚作用。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

3.充分发挥德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4.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1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的几种表现

1.1家庭责任意识不强

1.2爱情婚姻责任观混乱

1.3职业责任认识模糊

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与职业认识模糊,不少大一的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基本内容、发展前景、就业方向等方面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更有甚者,有些同学到了大学四年级时都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所学专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前途茫然,在这样的驱使下有些同学不得不选择考研来逃避就业。正是因为对职业与专业之间关系认知的不足,使得很多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而这种心态和思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工作中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韧性,这也使得职业责任意识淡薄,跳槽现象频发。

1.4社会责任感弱化

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他们对学习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过分讲享受,为民服务观念不强,奉献意识淡薄。在思想上大局意识不强,对关系社会、民族、国家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基本上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愿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去关心、思考与应对所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2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现状成因分析

2.1家庭方面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基本上是在“温室”里长大的,对于家长的辛苦、家庭的负担他们都不需要去关心。家长对孩子都是一味宠爱纵容,对家务劳动全部包办代替。家长的过分宠爱,使当代大学生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显得意志脆弱,不敢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差。另外,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缺乏换位思考,容易形成感情上的“自我中心”,自我性表现明显,养成了不善于团结,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缺乏协作,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习惯。这样的孩子自幼很少有回报他人的实践,自然视别人的付出为理所当然,缺乏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自我的责任意识也就不足为怪了。

2.2学校方面的原因

纵然从中央到地方一再强调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但在国内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引导下,中小学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升学率依然是判断学校好坏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高校又过多地将重点放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追求就业率成为高校的头等大事之一。因此,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自然忽视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养,学生在接受责任和良知方面的思想教育非常缺乏。另一方面,学校仅有的思想教育往往更注重学生的拥护党、爱祖国、、坚持社会主义等这种“大方面”的教育,却很少倡导学生关心别人、学会感恩、诚信做人做事、履行自身责任等“小方面”。这些“大方面”的教育由于缺少“小方面”的基础就成了形式主义的要求,以至造成某种“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的责任意识的真空状态。在这种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出来的大学生必然会具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人格缺陷,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就是其中的表现形式之一。

2.3社会方面的原因

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和冲突。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承载着西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冲击日益强烈,青年学生在接受西方民主、自由文化意识的同时,往往会过分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①他们不能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辨证关系,因而也就不承认人应该承担对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责任。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原则深入人心。一部分人只是消极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甚至错误地把“等价交换”奉为其思想行为的准则,提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些都是造成大学生缺乏责任感的重要原因。

2.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3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主要途径

3.1家庭成员要凸现责任感

3.2高校要切实加强责任教育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最主要阵地之一,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从多个方面在学生中进行责任意识教育。例如,学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途径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肩上承载着的公民责任,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大学生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在感情上认同和接受并自愿地承担责任,才能逐步树立起较强的公民责任意识。从责任教育的内容上,笔者认为学校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

3.2.1感恩教育

感恩,不只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品德,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会有“承担责任只是一种迫于无奈”的消极情感。大学生中一部分群体缺失责任意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感恩的心”。加强感恩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感恩教育能促使大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理解父母的关爱,体谅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的眷顾,审视和认识自己,懂得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明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深刻涵义。

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懂得感恩的人,就会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懂得感恩的人,就会明白父母、老师、朋友和同学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付出;懂得感恩的人,就会理解在自己成功的背后是国家、社会坚强的支撑。总之,懂得感恩,人就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就会有勇于负责的精神。就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并回馈社会、报效国家。

3.2.2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是做人的根本,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前提之一。当前,大学生中一部分群体缺失责任意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诚信的缺失。培养责任意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教育就是使诚信成为大学生个体自发的做人原则、自觉的做事准则,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一个诚信的人必然是一个具有责任意识的人,④诚信也是讲责任的必然途径。孔子有句话最恰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小车无辙其何以行之哉?”诚信作为道德体系的基础,他的直接指向是道德规范的顶端,即责任和责任意识。所以,诚信与责任是道德体系中起点与终点、基础与目标之间的关系。

3.3社会要注重责任感和精神力量的驱使

3.4大学生要在自我教育中增强责任意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责任感的形成正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尽情享受“自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没有了为自己言行负责的意识。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的人,还能真正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负什么责任。⑥因此,应特别强调大学生参与自我教育的意义,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自我教育不能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责任意识更多地来自于不断地实践、磨炼,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完善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人街道、社区、工厂、商店、农村去体验生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培养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养成其自觉践行社会责任的行动,才能担当起国家和民族发展重任,才能对祖国和人民大有作为。

注释

①廖荣榆.试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J].山东农业教育,2008(2):50-54.

②郑湘宁.试论高校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N].株洲日报数字报刊,2011-03-26:A3.

③叶莎莎,翟帆.爱的教育助青年健康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5-03-13:001.

④胡毅杰.论诚信意识与责任意识[OL].迎江法院网,2012-05-0809:03.

THE END
1.《爱情与婚姻论文》[全集[type1type]在线观看]当前位置首页欧美剧《爱情与婚姻论文》 完结 爱情与婚姻论文0.0 类型:美国地区:英国年份:2024 主演:马修·麦康纳史努比狗狗艾 导演:? 更新:2024-04-02 简介:讲述发生于2002年到2004年间伦敦警视厅警探科林·萨顿追查到一名连环杀手调查真实连环杀人案的故事详情 http://zjmingshuo.com/product/2318030.html
2.《爱情与婚姻论文》电视剧在线观看全集韩剧光棍影视网为您提供最新韩剧『爱情与婚姻论文』电视剧在线观看,爱情与婚姻论文剧情为:高中生玉灿美(辛睿恩 饰)的亲哥哥在学校跳楼身亡,学校和警方都一口咬定哥哥是自杀。觉得另有内情的玉灿美,决定转校,誓要找出真凶为哥哥复仇。.http://www.gghg.org.cn/post/902133.html
3.《爱情与婚姻论文》电视剧在线观看全集国产剧《爱情与婚姻论文》是?导演的一部超级经典的国产中国香港片,该剧讲述了:首部香港4K网络剧《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宣布正式开拍这部由同名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网络剧网罗了香港当红演员陈小春、应采儿、李灿琛、陈国坤、谢天华、钟丽缇等人共同演出柯有伦则是万绿丛中唯一来自台湾的男,想看更多的相关影视http://www.yxyxs.com/m/3329177.html
4.《爱情与婚姻论文》电视剧在线观看全集海外剧剧情简介 《爱情与婚姻论文》是BorjaBrun导演的一部超级经典的海外英国片,该剧讲述了:The merging of two schools causes plenty of problems for headmistress Mandy who has to deal with exp,想看更多的相关影视作品,请收藏我们的网站:xzjlh.com http://xzjlh.com/dangjian_show/2782083.html
5.关于婚姻家庭的论文(通用8篇)更重要的是他们毕业以后就会逐步进入婚姻、建立家庭, 在学校接受婚姻家庭的教育就是对他们的岗前培训, 使他们预先掌握与爱情婚姻家庭相关的知识、掌握如何为人夫、为人妻以及为人父母的技能, 从而减少草率结婚, 轻率离婚的现象发生。毫无疑问做好爱情婚姻家庭教育工作, 关系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https://www.360wenmi.com/f/fileryu8dxxk.html
6.大学恋爱心理论文2000字(3篇)大学恋爱心理论文2000字篇二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摘要: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是很普遍的现象,认识爱情的本质,认识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是正确恋爱观建立的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谨慎驾驶爱情之舟的前提。笔者从当代大学生恋爱的驱动力、心理特征、类型以及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四个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进行了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319/17/79360359_1117698577.shtml
7.《爱情与婚姻论文》电视剧在线观看全集港剧《爱情与婚姻论文》是黄一展导演的一部超级经典的香港中国香港片,该剧讲述了:平凡小镇“三星镇”发生了一段不平凡的神魔奇遇开朗乐观、热心助人的“好彩妹”蓟彩芝(钟嘉欣饰)是三星镇久负盛名的活宝贝深受镇民爱戴她的两位好友欺善凌弱的石敢当(陈浩民饰)和丑女蒋倩(陈思齐饰),想看更多的相关影视http://www.hyjxedu.com/xuexiaoxinwen/3289023.html
8.关于婚姻的议论文问:婚姻与金钱关系议论文 答:我们都知道,两个人恋爱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谈婚论嫁了。这时两人就可能没有热恋中那么默契了。因为结婚就意味着花钱,大多数的男女恋人都能正确的对待结婚问题。能按照实际出发,根据现有的条件来决定婚礼的程度。但有很大一部分人就觉得结婚是两个人一辈子的大事,必须要风风光光的进行https://www.igaichong.com/article/3d6f3810de3f73134f0b6e36.html
9.爱情婚姻与幸福.pdf作者: 张巧平 作者单位: 甘肃联合大学, 外国语学院, 兰州,730000 刊名: 学理论 英文刊名: THEORY LEARNING 年,卷(期) : 2010,(16) 被引用次数: 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闫恒. Yan Heng 论婚姻与爱情及其关系 -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1(2) 婚姻是一种社会制度, 是客观的东西, 具有理性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723/5310313041004312.shtm
10.爱情,婚姻》的空间错位与自我探寻艾丽丝·门罗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 空间错位 身份 第三空间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95-1018265540.htm
11.小说前后期比较关键词:巴金 婚恋书写 女性解放 爱情 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 新文学中的婚恋-1 二、 巴金《家》中的婚恋书写-1 1. 爱情模式一:封建婚姻爱情悲剧-1 2. 爱情模式二: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爱情喜剧-2 3. 爱情模式三:新型爱情悲剧-3 4. 此时影响巴金的思想根源-4 http://www.eeelw.com/wenxue/189600.html
12.恩格斯以自由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观研究硕士爱情与婚姻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生活的精神情感归宿。正确的婚姻观是指导我们进行婚恋选择的重要价值引导。在正确的婚恋观指导下,形成的良好的婚恋关系,会促使我们构建幸福的婚姻家庭,建立良好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同时,基于良好婚姻关系建立的家庭,也会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degree-domestic_mphd_thesis/020316801125.html
13.关于爱情与婚姻论文参考文献(全文)[20]杨柳英.从爱情观与婚姻观分析《傲慢与偏见》[J].青春岁月,2019,(01):21-22. 关于爱情与婚姻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赵佳睿.白先勇短篇小说的爱情婚姻叙事研究[D].导师:王卫东.云南大学,2018. [22]王莹莹.浅谈英美文学中的爱情婚姻观——以《傲慢与偏见》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7,(21):108-109. https://www.99xueshu.com/w/wx83zhrr12c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