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不仅是对高校毕业生的考核,同样也是对指导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检验。很多高校为了规范高校毕业生的写作进程同时对指导教师教学能力进行检测都会要求高校毕业生详细记录毕业论文指导记录并于后期上交院校。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2000字(通用6篇),欢迎品鉴!
摘要:荒诞是美学发展进入20世纪后形成的重要范畴。本文分析了荒诞艺术的审美效应,同时结合《城堡》的叙事技巧、社会意象、主体思想,来探析该文本的荒诞美学色彩,旨在说明在现代文明的包装下,人们的精神虚无和感情救赎,强调了外倾直觉对社会人生的巨大影响,及其作为荒诞的深层基础的美学意义。
珍妮弗、伊根(JenniferEgan),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作家。代表作有:《恶棍来访》《城堡》《翡翠城》《看不见的马戏团》。其中,《城堡》以其多重元素――鬼故事、爱情传奇、哥特氛围和肆意切换的主题显得格外寓意深远,是珍妮弗的一次大胆尝试。这部作品的是古老神秘鬼魅与当代虚无荒诞的完美结合。
一荒诞美学
荒诞美学是近代以来打破古代审美封闭的两极对峙,意欲表现为主导的动态观照的对峙互动。这种两极对峙是审美意识发展的基本态势。荒诞美学将社会人生处理为变形的形态,展现了现代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美与人的关系的更深入的探析。荒诞派作为当代美国文学的流派,仍有必要通无坦万史的透视,重新审视其在社会历史和文化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美国文学批论家查尔斯伯尔特哈里斯(1987)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似乎已习惯了这种荒诞,然后麻木无感。
叙事技巧所体现的荒诞美学
这部作品的创作,从题材到题材都深受卡夫卡《城堡》的影响。但双线的叙事不失为亮点。双线交叉,不仅在丰富了写作结构,也体现了荒诞色彩。
A线的故事是从全知全能的角度叙述的,主角是丹尼(36岁),在纽约待了18年,生活潦倒。恰在此时,他表兄豪伊(后改名叫霍华德)一纸书信加飞机票邀他共谋大业,但他满心踟蹰地去了。纠结的原因是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童年时的一次家庭聚餐,他把豪伊带到一个岩洞,把他推入了黑寒的水池后一走了之,任凭豪伊如何喊救命都无动于衷。直到两天后,大人们才在岩洞里找到奄奄一息的豪伊。从此,这场恶作剧在两个表兄弟心中都施了深深的魔咒
珍妮弗将叙述者与主人公相融合,同时情节的进展被置于次要地位,取之的是卡夫卡式的冷静细致、逻辑严密的推理分析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用完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超现实的内容,用这种巨大的反差来强化内心中的荒诞感和虚无感。
社会意象所体现的荒诞美学
作品主题所体现的荒诞美学
回到作品的两条主线上来,丹尼-豪伊那条线是荒诞的探险故事,雷-霍利那条线则是越狱故事。但实际上,贯穿两条主线的,却是爱情的主题。
霍华德仪表堂堂、富可敌国、地位显赫,实际上内心的恐惧一刻都没有消失。这导致了霍华德与安之间的问题,促使安从米克那里寻找情感慰藉。对于丹尼亦是如此。年轻时代的叛逆,人到中年的潦倒,都来自于对儿时罪恶的恐惧和逃避。因此丹尼面对玛莎的感情,也是选择了逃避。
霍利的33年人生也是充满波折,先是沉溺于冰毒,之后儿子的夭折直接让霍利精神崩溃,最后振奋起来去念文学硕士,遇到了雷,以为遇到了真爱。在雷越狱之后走向城堡,寻找真爱。此时的城堡就像真实世界中存在的避难所,充满了在真实世界中痛苦不堪的人们在那寻找精神依托。
整部小说的叙事、语言、主题都充满了荒诞色彩。当我们完成了对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的梳理之后,不难发现,该作品的放射性结构所围绕的中心就是对现实生活的逃离,对理想世界的追寻。《城堡》气氛阴郁、神秘,情节离奇荒诞,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绝、陌生。作者用这样看似荒诞错乱的文字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了当今社会环境中的种种弊端,有助于帮助我们深刻了解美国社会的现实和探讨荒诞美学的当代意义。
摘要:当前,无论文科专业还是理工科专业,都在提倡要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力求能够在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来说,其培养目标也是为了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受到过去传统的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观念的影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假如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话,则很难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本文围绕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展开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归纳和总结出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以求能够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教育;创新能力
一、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二、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三、结语
参考文献:
[1]李煊.浅谈高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
[2]丛冰梅.浅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与实践[J].文学教育(下),2019(10).
[4]韩艳红.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黑河学刊,2019(5).
作者:张向宁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试谈海明威的《雨中猫》
【摘要】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雨中猫》语言朴实,情节简单,但小说的主题却意义深远,耐人寻味。这篇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主要是读者有很大的空间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故事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读者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从背景设置,人物刻画,故事主题,三个方面进行解读,让读者对《雨中猫》有更深,更新的认识。
【关键词】解读;背景设置;人物刻画;故事主题;替换手法
一、背景设置
在故事的开头,海明威有一大段向读者介绍故事的背景。原文如下:“Itwasraining.Theraindrippedfromthepalmtrees.Waterstoodinpoolsonthegravelpaths.Theseabrokeinalonglineintherainandslippedbackdownthebeachtocomeupandbreakagaininalonglineintherain.Themotor-carsweregonefromthesquarebythewarmonument.Acrossthesquareinthedoorwayofthecaféawaiterstoodlookingoutattheemptysquare.”
在开头的这一段中,我们可以看到“rain”这个词出现了5次,而且整个故事也是在雨中发生的。由此可见雨这个背景是海明威精心设计的,当然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如果不是下雨,小说中的女主角就不会待在房间里无聊的看着窗外,更不会看见雨中棕榈树下躲雨的猫;如果不是下雨,女主角也不会对此猫油然而生一种同病相怜的同情。雨是整个故事的起因,也是整个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在微观上,雨是故事发生的现实环境;在宏观上,雨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海明威在这段中把现在雨中的广场和以前天气晴朗的广场做了一个对比:雨中的广场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冷漠无情,雨中的战争纪念碑,雨中的大海都是那么的悲凉,没有一点美的感觉。而以前晴朗天气下的广场是那样的温暖与美丽—每天都有画家来这写生,因为画家们都喜欢这里的棕榈树和面对大海,颜色亮丽的旅馆。这个时候的广场是不一样的,同样,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也和以前的社会环境不同。
二、人物刻画
三、故事主题
《雨中猫》的故事主题丰富而又隐晦,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逼笔者而言,这个小说确实让人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婚姻或幸福生活什么是幸福婚姻或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故事中的婚姻到底缺失了什么海明威虽然没有告诉读者答案,但读者会去不由自主的像这些问题。
四、总结
《雨中猫》看似一个简单的发生在夫妻间的故事,但却反映了生活中深层的问题。它确实引发了读者对美满婚姻的的思考。虽然小说写于20世纪20年代,但仍然影响着21世纪的读者。
【参考文献】
[1]耶鲁大学公开课: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和福克纳.
[2]《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和福克纳》
[3]邱平壤.海明威研究在中国[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4]ChangYaoxin.ASurveyofAmericanLiterature.NankaiUniversityPress.2008.
[摘要]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我国药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提高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从教育理念、教学的模式、课程设置、学习成绩的综合评价、师资队伍的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全面地提高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
[关键词]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1173
药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学科,涵盖化学、生物学、医学三大板块,应用性较强。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进行,逐渐推行药学人才参与临床病房用药,对药学人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药品研发、医药营销、药物制剂的生产都对人才的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1]
1更新教育理念,确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人的创新能力来自创新的意愿和愿景;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对知识的提炼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的本科教育属于大众教育,不是属于精英教育,本科教育的目的不一定是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重大的科学发现和重要的科技进步,而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社会的进步要求在高等教育中转变以基础知识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融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大学的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药学理论知识,还要给学生强调要有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坚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分析影响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达到知识教育和能力,素质培养的有效结合,培养具有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科学人才。[2]
2完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人才培养保障
新型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需要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才来进行实践,才能达到较好的实施效果。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和具有时代精神的教师队伍对搞好各项基本工作实现培养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专业的师资的建设一方面加强现有教师的队伍的培养和教育;另外,通过积极地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次,来优化整个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在规范教师的制度上进行巩固,完善评价制度,强化岗位意识,淡化职称观念,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3]同时,加强教师和外界的联系,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医院、药厂等部门进行考察学习,了解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能够拓宽教师的眼界,让教学工作紧跟实践;由药学专业教师和基础学科老师共同完成基础学科的教学,实现药学专业学科和基础学科的快速融合,加快基础学科在药学专业学科中的应用,提高药学教学和科研的扎实程度。
3以现代药学模式为依据,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发生着重大的变革,药学技术进步和中药现代化、产业化都对药学人才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所以改变和完善目前对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31实现案例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工作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一个教学案例,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通过不断地循环这种过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问题的关键,并进行解决,使学生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更为牢靠。通过不断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地从容,同时能够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另外,通过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4]
32学生评价体系的优化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制中,只着重对学生的知识评价,这样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从而制约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实现对知识评价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笔者根据教学实际形成模式多样、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既强调对知识的考核,又突出对综合能力的评价。
33推动学研产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地推动学生和企业、社会进行接触,使学生较早地了解企业和社会,推动学生增加自身能力。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学校要加强同药品生产企业、医院等单位交流,使学生的培养同企业联合,同时争取企业对药学专业建设的支持,尽快使教学條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4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宗旨,优化课程体系
对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改革,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改革,进行课程的重构性,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学分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有序地筑建药学专业学科基础建设与课程相互渗透的新型学科模块,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分析学合并为药学分析模块,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合并为药物化学模块。充分地发挥实验室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的作用,整合实验内容,对本科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深入安排。
35增强效率,建立中心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实验室运行标准
整合课程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的药学实验,增强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加强对实验室的综合管理,在实验技术力量、仪器设备、药品试剂和教学场地方面进行综合性的管理,为学生进行大型和综合性的实验提供基本的物质和技术保障。
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提高中心化管理水平的又一根本性的措施。在保证实验进行的基础上,对管理制度进行大胆的创新:一是制定并运行实验室管理体系,监控实验室的运行流程;二是建立并运行实验室成本控制体系;三是建立实验教学信息资料库,对实验进行情况及时和代课老师反馈,并加强纪律教育,规范使用制度。
36确定发展理念为指导,创新本科生评价体系
新型能力评价体系主要是对过程进行评价,对学生在课程活动过程中的情感状态、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进行评价。评价进行时主要以学校内部的培训为主,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评价方法注重个性化的评价,注重对学生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和鉴赏。评价体系可以包含多个方面,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和教师评价,整体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全面、更科学。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及时反馈学生表现,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使学生可以不断地进行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新时代对药学人员的要求为指导,提出药学人才的培养思路,即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轴,对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并在实验室管理中实行中心化管理手段。为培养具有扎实的药学理论知识和创新精神的专业药学人才提供良好教育模式。
[1]刘运美,唐圣松,郑兴,等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81-82
[2]金越,孙慧军,吕莉,等多元化模式构建创新型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30):67-70
[3]李兰芳,秦旭平,郭玉,等协同创新体系下构建南华大学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23(1):124-125
[4]黄红泓,梁天坚,江海燕,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独立学院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广东中医药大学赛恩斯医药学院为例[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8):75-76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时代悄然而来,其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汉语言文学教学也不例外,互联网+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质量。对于传统的纸质书籍教学,互联网+成功转化了汉语言文学的枯燥和单一,进一步丰富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本文就“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优化进行了分析探究,并提出一些合理的教学优化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优化分析
一、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转变汉语言文学阅读的传统形式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形式,通常是拿着沉甸甸的纸质书本,让学生进行枯燥的阅读,而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阅读形式发生了改变,电子阅读成为一种时尚又便捷的方式。因此,将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教学与互联网电子阅读相结合,一方面能够解决学生购买纸质书籍价格贵、携带不便的困扰;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下的书籍种类繁多,教师需加以引导,就能够让学生更加迅速便捷的搜索到自己想要了解的汉语言文学书籍。在一些网络交流平台上,各个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还可以进行互相沟通讨论,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地拓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进行阅读的视野,比如,对于一些古文献的学习不够了解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到自己想要了解的部分内容和信息。但是,互联网的环境相对比较浮躁和嘈杂,对于一些自制能力较差的学生,专业教师需要加以引导和督促。
二、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团队
三、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关雪平.浅析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1:39+56.
[2]曹志平主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孙洪岩单位:国家开放大学(吉林)磐石学院
摘要:昆明医科大学药学专业于2016年10月通过了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专业认证,并于2018年获得校级一流专业立项建设。在20多年的建设过程中,昆明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依然存在不足。本文基于昆明医科大学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凝练了药学专业特色,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药学专业认证;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专业特色
昆明医科大学药学专业于1996年设立,学制四年,授理学学士学位,是云南省第一批药学本科专业。经过20多年建设,现已成为“云南省重点专业”“云南省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先后获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10月,全国药学类本科专业认证现场评估专家组完成对昆明医科大学药学专业现场考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本文基于昆明医科大学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凝练了药学专业特色,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一、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与教学。本专业课程设置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有一定自主学习空间。建立了有天然药物和医学特色、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选修课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24.1%。本专业对实践教学十分重视,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设置了实验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职业见习、社会实践等环节。实践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35.2%。实践教学各环节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形成了学校与行业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机制。本专业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开展教学。教师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施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
2.实验教学。本专业总学时2583,其中理论课学时1845,实验课学时738。本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部分专业课程实验学时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增长幅度仍不太理想。本专业基础性实验以验证性项目为主;专业性实验以综合性、设计性项目为主。各實验课程能根据学科发展更新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方法,将教师科研引入教学。实验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本专业实验教材原则上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部分实验使用自编有特色的完整实验教材。本专业有较充足、稳定并具可持续发展的实验教学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化学类、生物学类、医学基础课程拥有实验技术人员13人,药学类课程拥有实验技术人员15人;全部教师均可承担实验教学。
二、专业特色
经过20多年的积累,昆明医科大学药学专业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
2.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以项目为纽带的“校政企”联盟,完善“学院+政府+行业企业”协同培养机制,形成学校与市场双主体人才共育格局。拓宽校企合作办学途径,加强与知名医药企事业单位和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实践教学标准,对“实践前—实践中—实践后”全过程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实践成效。鼓励学生在“双导师”指导下参与产品研发、工艺改造、用药咨询等专业实践活动,使实践方向更加符合云药产业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注重天然药物和民族民间药物的开发利用,注重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卓越药学人才培养成效突出。
3.建立服务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个性化培养机制。将第八学期设定为个性化培养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计划。学生根据需求自愿选择,缺什么补什么,与其就业、继续学业深造实行对接。结合云南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真实兴趣及岗位要求,针对性地设计“个性化培养”阶段的课程和实践内容,体现“需求导向、按需服务、立足专业、拓展就业”的原则,增强学生岗位胜任力。
三、主要问题及整改思路
总之,专业认证不是结束,而是给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专业认证契机,深化教学改革,为云南省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培养更多的、更优秀的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
[1]樊陈琳,徐晓媛,吴晓明.对我国药学专业认证试点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30-32.
[2]王磊,杜玉民,朱德荣,刘诣,赵兴茹,曹德英.美国药学专业认证制度分析及对我国药学专业认证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70-73.
[3]陈建平,包保全,赵国丁.以药学专业认证为契机打造开放式多元化化学实验教学体系[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10):921-923.
[4]吴允凯,杨帆,宋梦梦,解永岩,汪显阳.药学专业认证背景下构建基础、应用和研究性化学实验教学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2016,(1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