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法定位及其伦理内涵

摘要:建国以来,婚姻家庭法从独立法律部门到回归民法,是民法体系不断完善的结果。当前,学界对于婚姻家庭法作为民法有机组成部分的论证相对成熟,但对于婚姻家庭法伦理与财产法伦理的内涵及其区分揭示得尚不充分,致使婚姻家庭法特性被财产法规则掩盖,出现了对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适用简单依照财产法规则处理的现象。家庭与市场是两个不同领域,应遵循不同的伦理准则与道德规则,调整这两类关系的法律也各有其特性。婚姻家庭法伦理源自人类维系自身繁衍和家庭和谐有序的内在需求。在当代,它以亲属间互敬互爱、相互扶助、无私奉献为原则,蕴含着尊重生命、禁止乱伦、平等与尊严、敬老爱幼、适度的个人自由等内涵。这些既丰富着民法公序良俗原则的内涵,又与民法财产法所崇尚的,体现交易伦理要求的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等原则有别。婚姻家庭法因此在民法体系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民法的特别法。婚姻家庭是个人成长、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点。在国家重提民法典编纂之际,如何从构建民法总则开始,给予亲属关系的法律调整以足够重视,或者具有婚姻家庭视角,是学界和立法机关需要斟酌和开始行动的必要方面。

关键词:婚姻家庭法定位;亲属关系;婚姻家庭法伦理;财产法伦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法典编纂跌宕起伏,至今仍未完成。(1)与之不同的是,婚姻家庭法在建国头三十年间,以独立法律部门形式存在,与婚姻家庭法学一同成为法律领域和法学领域的“幸运异数”。(2)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市场经济,中国社会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1986年,调整民事关系的基本法《民法通则》颁行,从立法体例上宣告了婚姻家庭法的民法归属。自此,婚姻家庭法独立抑或回归,即婚姻家庭法的定位,成为中国学术界长期讨论的议题。

(一)回归民法说

回归民法说是当前法学界的主流观点。学者们多以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大陆法系公法私法划分传统为立论根据。其论据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2.婚姻家庭法与民法有着本质的联系。《民法通则》第二条对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的界定——“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确立了婚姻家庭法与民法调整对象具有一致性,即:两者“调整的对象是私人之间所发生的以主体私人利益或独立自我利益为内容的‘私的关系’。”[5]“民法是调整民事生活关系的基本法,无论是否因市场经济引起,民事生活关系(包括家庭关系)都属于民法的调整对象。”[6]有学者认为,虽然亲属身份关系以及调整这类关系的婚姻家庭法具有强烈的伦理性。但是,“婚姻关系当事人所负担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的特点不改变其私法属性”,[7]并且“私法自治原则并不与家庭稳固相冲突,恰恰相反,私法自治原则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与婚姻家庭关系有着血肉的联系。……。家庭领域的私法自治原则是民法自治原则的天然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8]也有学者指出,将婚姻家庭法作为民法的组成部分,并不必然导致婚姻家庭关系的商品化。[9]因为,“民法调整的并不都是商品关系;容易使婚姻家庭关系金钱化的因素不在于把婚姻家庭法列入民法体系内,而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等因素。”[6]

3.婚姻家庭法在民法体系中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学者指出,亲属立法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重视亲属身份法到重视亲属财产法的过程。即便亲属法调整亲属财产关系时需借助财产法的调整方法,也不能因此改变亲属法的性质。伦理性是婚姻家庭法的基本特性。[10]亲属关系“不同于以物质利益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关系,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人本主义的伦理色彩,而这种伦理性决定了婚姻家庭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一种长期的或永久的伦理结合,而不是基于利益的短暂的结合。”这些决定着“婚姻家庭法中强制性规范较多,……,国家为保护家庭中弱者的利益,实现实质正义,公权力的干预范围较广且深。”[11]

(二)独立法律部门说

一些学者坚持认为,我国婚姻法应继续保持独立地位,作为民法之外的独立法律部门存在于现行法律体系之中。综其论据,主要有四:

1.不认同“回归民法”的提法。我国古代法律诸法合体、以礼为核心,并不存在“婚姻家庭法”隶属于“民法”的情况,历史上,也没有产生过婚姻法从民法中分离的情形。既然不存在“分离”,婚姻法向民法的“回归”便无从谈起。相反,我国封建制时期的法律中很多民法的内容包含在“婚姻家庭法”中。[12]从新中国立法史看,第一部《婚姻法》早于《民法通则》颁布,并且它是建国后颁行的第一部法律,可见婚姻法并不是民法的组成部分,因而也不存在婚姻法从民法中分离的情形。

2.婚姻家庭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不同。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法调整对象的核心与本质是商品关系。而婚姻法的调整对象是亲属关系,它不具备商品的特点,本质上是伦理关系。两者相比较而言,亲属关系中最重要的不是财产而是伦理亲情。婚姻家庭是人与人全面合作的伦理实体,并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发生本质改变。不一定要将婚姻家庭法划归公法或私法,其特殊的伦理性可以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不仅包含实体法的规定,还可以将有关婚姻法的程序法也包含在内,并且以身份关系为中心构建独立于其他法律的立体式家庭法典,家事实体法和家事程序法为内容的婚姻家庭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领域呈现完整的内部结构。[13]

3.婚姻家庭法与民法的调整手段有别。家庭关系的常态依靠伦理道德与内部规范调整,婚姻法只能按照伦理的规则来调整财产关系,而民法是按照按劳分配、按资分配、等价有偿的对价原则进行的。从法律规范的强制特点看,婚姻法中大量的是强制性规范。婚姻家庭关系确立或破裂时往往需要国家权力的介入,以规制婚姻家庭关系并维护弱者权益;而民法中的规范大多属于任意性规范,[14]这些都体现了婚姻家庭关系的特殊性。

4.婚姻家庭法回归民法后产生了不利影响。婚姻法回归民法的实质目的,即以私法理论推进婚姻自由。从实践后果看,业已成为离婚、结婚等家事领域自由泛滥的制度原因,误导了立法、司法实践与社会舆论,尤其与婚姻家庭法保护家庭稳定的制度功能相悖。貌似平等的权利制度,实则剥夺或削弱了法律对家庭弱者的保护,加剧了当事人地位的不平等,与婚姻家庭法保护家庭弱者利益的宗旨相悖。

(三)小结及观点延展

在两派观点的交锋对决中,回归民法说的论据更为充分,更具有说服力;其不仅具有深厚的法哲学、伦理学基础,而且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独立法律部门说对于婚姻家庭法归回民法的担忧。例如,有论者在探讨亲属法对婚姻家庭伦理的同构化与谦抑化(压缩与限定)时,指出“亲属关系的伦理本质并不会因(亲属法,本文作者注)‘回归民法’转变成平等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而民法也不会因其私法属性而不具有伦理性。”[15]这不仅回应了独立论者的“忧虑”,更是向学界发出警示:强调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时,不能忽视民法自身也具有伦理性。其实,不只是民法部门,其他法律部门也体现着一定的伦理要求。在当代法治国家,法治所体现的价值与社会主流伦理道德规范有着高度的同质性,因为,法本身蕴涵着内在的正义性,“没有伦理道德基础的法律,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16]此为法律与伦理道德关系的法理学命题,在此不做详论。

回归论说与独立法律部门说的分歧在于:亲属关系的人伦色彩是足以使婚姻家庭法独立于民法之外,还是能使其在民法的共性之下保持个性。笔者以为,除对婚姻家庭法与财产法的伦理性做出“强”与“弱”的程度区分外(3),还应在全面理解亲属关系本质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做出判断。

1.两大法系立法体例比较

将作为“人法”的婚姻家庭法纳入“民法”是大陆法系各国民事立法传统。这无论是人法前置的法国法、瑞士法、意大利法、荷兰法,还是将物法前置的德国法、日本法、我国台湾地区法,均是如此。[17]即便英美法系国家的婚姻家庭法由一系列单行法规组成,如结婚法、家庭法、离婚法等,但法学理论认为这些法律与财产法、契约法等一起是民法的组成部分。[18]其理论根据在于,亲属法规定夫妻、亲子及其他亲属之间的身份关系,规定一般私人之间的身份事项,为私法,其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与民法相同。其实,与其说婚姻家庭法与民法(财产法)的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相同,倒不如说婚姻家庭法在调整对象和方法上与民法(财产法)具有一致性,商品关系和亲属关系虽是两类社会关系,适用的基本原则有别,但它们共同构成市民社会的基础,一并是民法的调整对象。虽然身份法和财产法是民法体系的两大领域,存在一定区别,但其“区别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大”。在亲属法中,同样存在着“经济人假说”,这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尤为突出,夫妻等亲属之间“经常地进行着利害的计算”[19]

2.近现代中国立法体例之变迁

诸法合体、以刑为主是中国封建制法的基本特征。这一立法体例于上世纪初叶,被清朝末年法律改革打破。1911年《大清民律草案》(“民律第一次草案”)、1925-1926年北洋政府《民律第二次草案》,以及南京国民政府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均沿用德国民法典五编制体例,将亲属法列为第四编。这标志着包含婚姻家庭规范在内的中国封建社会立法体例从体系到内容发生了剧烈变革,形成了亲属关系主要由民法典亲属编调整的当代法制格局。[20]

新中国成立之初,废除旧的法统,在重建法律体系时没有采取清末或民国时期立法模式,而是改用前苏联立法模式,将婚姻家庭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此为婚姻家庭法长期不属于民法组成部分的外在原因,其内在原因则是,建国头三十年间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致使民法部门发展迟缓,相应地,调整亲属关系的“人法”——婚姻家庭法的地位和作用在法律体系中得以彰显。可见,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婚姻家庭法异军突起,以独立法律部门存在,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鉴于在中国确曾出现过婚姻家庭法与民法“分离”的情形,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地区重提民法典制定,学界再谈婚姻家庭法向民法“回归”,便非无从谈起,而是确有所指。它是指自中国清末法律改革以来,婚姻家庭法与民法的“悲欢离合”。可见,不可简单否定“婚姻法向民法回归”的提法,而应明确这一提法特指的历史阶段。

在我国当下法律体系中,婚姻家庭法已无可争辩地回到民法“大家庭”的怀抱,并且,学界对于婚姻家庭法作为民法有机组成部分的论证已经相对成熟。尽管如此,回归论者的观点还有待深化。笔者以为,在已有论证基础上,需进一步探讨两个问题:(1)婚姻家庭法调整对象的特性是否足以使其独立于民法之外,抑或使之在民法的共性之下保持个性?(2)婚姻家庭法伦理在内涵上与财产法伦理有哪些区别?

然而,亲属关系在民法体系中又是相对独立的一类民事关系,具有不同于民法财产法所调整的其他财产关系(物权关系、债权关系)的特性:

2.亲属关系是具有浓厚伦理性的身份关系。虽然,亲属关系在民法中表现为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但其本质是一种具有浓厚伦理性的身份关系,即便是亲属间的财产关系,也不能简单等同于经济关系。它是具有人身附随性的财产关系,以身份关系的存在为提前,当亲属的身份关系终止,亲属的财产关系便随之解体。亲属财产关系的性质和社会功能与其他民事财产关系相比也有很大不同。亲属财产关系的目标在于实现亲属共同生活需要和家庭经济职能,它与亲属人身关系一样,不仅以强烈的伦理性为特征,而且有着共同的伦理价值追求。其他民事财产关系如物权关系、债权关系,是民事主体为满足商品交换需求缔结的,以实现特定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缺乏感情深度的关系。恰如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所言,“该结合关系,不但是为作为的,而且其构成员皆怀有特殊目的,又纵因偶然动机而结合者,亦仅为意欲的结合关系而已。”[22]

总之,其他民事财产关系的主体之间并不如亲属关系的主体用整个人格进行全面的结合,而只是为实现特定经济利益的一部分人格的结合。民事主体在经济交往中的利益是对立的,并且其关系的存续也不如亲属关系绵长恒久,而是短暂的、快捷的;其他民事财产关系虽然也具有一定的伦理性,但在强度与内涵上均有别于亲属财产关系。

笔者以为,强调亲属关系不同于其他民事财产关系的上述诸多特性,并不是否认婚姻家庭法与民法的同质性(两者均为构成市民社会基础的私法),而在于厘清民法体系中的婚姻家庭法与财产法不同之所在;认识到婚姻家庭法因其调整对象、立法目标、价值取向的特殊性而成为民法体系中相对独立的部分。[23]它是民法的特别法,需要一些特殊的、不同于民法财产法的调整方法和规则。

亲属关系的上述特性使之成为法律和道德共同规范的对象,调整这一人伦关系的婚姻家庭法也因此具有鲜明的伦理性。已有研究揭示了婚姻家庭法伦理不同于民法财产法伦理的产生途径,即:前者由自然选择规律进化而成,基于亲情、爱情等关系自然而然地产生,并先于法律和道德存在;后者则不是源自财产关系内部,而是通过法律规定强加于这些关系的主体。笔者以为,除此之外,婚姻家庭法伦理在内涵上也有别于民法财产法伦理。

(一)婚姻家庭伦理

所谓“伦理”,是处理人与人关系应遵循的原则。“伦”字的本意是“关系”或“条理”;伦理学就是研究人伦之理、做人之理,即人与人关系的学问。(5)在我国古代,伦理与亲属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古人所言“五伦”就是人与人的五种主要关系,孟子有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信。”[24]从中可见,我国传统社会伦理规范主要调整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种关系,它们都是相当熟悉和亲密的关系,并且主要是以婚姻家庭为基础的亲属关系。在亲属关系中,主体之间固定的称谓,如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代表着人们在婚姻或血缘方面的身份联系,也体现着人类的血缘辈分这一人伦秩序的基本要求。社会关于亲属之间应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即婚姻家庭伦理),皆以此为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的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25]这在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中尤其如此,其时的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融为一体,家族制度甚至直接构成国家的社会制度。[26]

婚姻家庭伦理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为人们普遍遵守的有关夫妻、父母子女等亲属关系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其内涵以人性为基础,与本民族文化传统密切相连,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6)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婚姻家庭伦理规范有不同的内涵。

法经济学研究发现,利他主义普遍地存在于家庭生活中,这是“因为家庭组织很小,有许多相互影响的因素”,并且“婚姻市场存在着把利他主义‘分配’给其受益者的倾向。”“利他主义家庭的孩子也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这将会把利他主义家庭的影响扩展到其他家庭成员中去”,对子女的利他主义多是从上一代人传承给下一代人,并且世代相传。[32]然而,从伦理学角度观之,家庭成员之间普遍存在的利他主义现象,正是这类人伦关系的本质要求与特性体现。它是婚姻家庭伦理强加给家庭成员间道德义务的体现,这些又通过立法转化成为夫妻、父母子女等亲属间的法定义务。

(二)婚姻家庭法伦理

婚姻家庭法的规则要么是伦理道德规范的转化,要么体现着社会主流伦理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婚姻家庭法因此无可争辩地具有了强烈的伦理性。我国现行婚姻法确立的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老人合法权益等原则,构成当代婚姻家庭制度基本价值观的内涵,也体现着社会主流的婚姻家庭伦理道德观的基本要求。2001年修订后的现行《婚姻法》在总则一章增加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第四条)这一条款是婚姻家庭立法对于我国主流婚姻家庭伦理道德观的肯定,是法律价值引导功能的体现。它虽不具可诉性(8),却是我国婚姻家庭法伦理价值取向的宣示,它对于民众如何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具有引导作用。

(一)财产法伦理

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冲击着我国传统的家庭式的社会组织结构。随着法人等市场主体的形成及其横向联系的普遍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社会伦理规范应用而生。这种新的社会伦理具有广泛性、理性化、平等性、公益性四方面特征,它是在传统的属于私德范畴的“五伦”基础上出现的“第六伦”,属于公德范畴。[36]有学者通过对民法伦理性的研究指出,伦理性是民法的基本特征。“一个国家的民法及至整个法律制度的合法性,取决于该国家的社会认同和遵守的一致性——即不违反社会的公理。……。任何民法制度的设计,都必须符合基本的社会理念,这些理念包括正义、公平和公正,必须符合人的基本权利的要求。”[37]笔者以为,民法的伦理性集中体现于基本原则中。以诚实信用、公序良俗两个“克服法律局限性工具”[38]为例,它们均是对自由的限制,其内容抽象概括,边界不甚清晰,适用范围广泛,为民法的一般条款。[39]

1.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被誉为当代大陆法系各国民法的“帝王规则(条款)”。它将一切市场参与者做诚实商人和诚实劳动者的道德标准,上升为民法的立法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是市场经济活动中道德准则的法律化。民法确立这一原则的目的在于平衡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市场参与者在追求自己利益时,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益。“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方才发生交易双方利益冲突及双方与社会一般公共利益冲突的问题;诚实信用原则,旨在谋求利益之公平,而所谓公平亦即市场交易中的道德。”[40]为此,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均设专条,要求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9)

2.公序良俗原则

(二)婚姻家庭法伦理与财产法伦理之区别

家庭与市场是两个不同领域,遵循着不同的伦理准则与道德规则。如果说,调整经济关系的财产法为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以平等自愿、诚实信用、公平竞争为其道德信条的话,那么,在婚姻家庭领域,法律所遵循和倡导的伦理准则应以亲属间互敬互爱、相互扶助、无私奉献为原则。惟其如此,方可使家庭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不致被“经济理性”全面入侵,从而失去其“人文关怀”的特质;婚姻家庭法只有遵循符合人类婚姻家庭本质要求的伦理准则,才会有利于民生,才能为实现当代家庭具有的心理慰藉、精神安抚、救助保障等社会功能提供制度性支撑,从而使家庭成为塑造儿童健康人格、保障老人安享晚年的,夫妻恩爱、长慈幼孝的爱的港湾。如此,婚姻家庭法的本位(或“价值取向”)与民法的本位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区别。具体而言,婚姻家庭法应在坚持民法权利本位和社会本位相结合的基础上(11),增加家庭本位,从维护特定亲属结成的社会生活单位——婚姻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出发,确定亲属间的权利义务。此乃“亲属法在价值取向上与民法典实现融通的交汇点”,从而实现亲属所保障的个人价值(利益)与家庭价值(利益)的衡平。[44]

总之,婚姻家庭法伦理源自人类为维系自身繁衍和家庭和谐有序的内在需求,并在当代蕴含着尊重生命、禁止乱伦、平等与尊严、敬老爱幼、适度的个人自由等内涵。[45]这些既丰富着民法公序良俗原则的内涵,又与民法财产法崇尚的体现交易伦理要求的上述原则有别,婚姻家庭法藉此在民法体系中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应定位为民法的特别法。并且,国内外民法学说与判例将有害于亲属关系的行为纳入善良风俗内涵之中,亦是婚姻家庭法做为民法有机组成的论据之一,此应列入回归论者证成婚姻家庭法归属民法部门的论据清单。

显然,婚姻家庭法调整对象的上述特性并不导致其独立于民法之外,相反,亲属关系的伦理特性使婚姻家庭法在民法体系中获得了相对独立性。基于已有研究,从亲属关系特质出发,揭示婚姻家庭法伦理内涵及其与财产法伦理之区别,是对回归民法后的婚姻家庭法如何保有特性并获得相对独立性的学术关怀,更是从构建具有“改革性和进步性”[46]的中国民法典角度,防止在市场经济大潮裹挟下,亲属关系由温情脉脉的“人伦”关系全面走向冰冷的“物化”关系的学术警觉!!因为,如果不从理论上阐释婚姻家庭法属性,廓清它与民法财产法之关系,将难以在已经启动的民法典总则立法中关照到亲属关系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从而建立有别于民法财产法规则的调整亲属关系的特殊规则。毕竟中国大陆地区有过将婚姻家庭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历史,毕竟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婚姻家庭正经历着从观念到行为方式的巨大转变。当下较之以往任何时候都显现出在理论上为婚姻家庭法找到准确定位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婚姻家庭是个人成长、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点。在国家重提民法典编纂之际,如何从构建民法总则开始,给予亲属关系的法律调整以足够重视,或者具有婚姻家庭视角(12),是学界和立法机关需要斟酌和开始行动的必要方面。为此,可从民法调整对象、基本原则、民事主体制度、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等方面入手,研讨和构建符合婚姻家庭法伦理特质的“家庭友好型”的民法规则体系。

注释:

*作者简介:薛宁兰(1964----),女,宁夏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婚姻家庭法、社会保护法。

(2)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异数”一词是指“特殊的情况;例外的情形。”建国以来,与民法及其他部门法的社会待遇相比、与民法学以及其他部门法学的历史境遇相比,婚姻家庭法与婚姻家庭法学都得到了另眼对待,在制度上长期存续,在理论上延续发展。参见陈甦主编《当代中国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3)有学者指出,调整财产关系的法和调整身份关系的法一样,都具有伦理性,但是,财产法只具有“弱度”的伦理性,身份法具有更加鲜明的伦理性。参阅余能斌、夏利芬:《试论亲属法的基本属性—兼谈亲属法应否从民法典中独立》,《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第139页。

(4)初级群体是一种规模较小又非专业化的群体,其成员在交往时既直率又亲密。参见【美】戴维博普诺:《社会学》(第十一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5)有学者指出,“道德”一词更多地用于人,更含主观、主体、个人、个体意味;“伦理”一词更具客观、客体、社会、团体的意味。参见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6)有学者从时代性、传承性、变异性、地域性、民族性、共通性,六个方面概括了婚姻伦理的特性。参见王歌雅:《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1页。

(7)“孝”指子女善事父母,即事亲之孝。“悌”指弟弟要敬爱顺从兄长。参见陶毅明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143页。

(8)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适用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4条指出:“当事人仅以婚姻法第四条为依据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9)具体内容可见《民法通则》第4条、《合同法》第6条、《担保法》第3条。

(10)另一方面,德国法院又支持丈夫承诺如果自己提出离婚申请,就向妻子一次性支付一笔补偿费的约定,为有效。参见【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15页。

(11)回顾民法发展史,民法基本观念的演变经历了义务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三个时期。社会本位仍以保护个人权利为基本出发点,但对个人权利的行使又有多种限制,是对权利本位的矫正。参见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1-45页。

参考文献:

[1]梁慧星.民法总论(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31.

[2]徐国栋.市民社会与市民法——民法的调整对象研究.法学研究,1994,(4):7.

[3]江平.民事立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1):54.

[4]薛宁兰.中国婚姻法的走向——立法模式与结构.夏吟兰、蒋月、薛宁兰.21世纪婚姻家庭关系新规制——新婚姻法解说与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197.

[5]夏吟兰.论婚姻家庭法在民法典体系中的相对独立性[J].法学论坛,2014,(4):7.

[6]雷春红.婚姻家庭法的定位:“独立”抑或“回归”——与巫若枝博士商榷[J].学术论坛,2010,(5):143.

[8]李洪祥.我国亲属法应当回归未来民法典[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143-144.

[9]余延满.亲属法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7.

[10]余能斌、夏利芬.试论亲属法的基本属性—兼谈亲属法应否从民法典中独立[J].湖北社会科学,2007,(9):138-139.

[11]夏吟兰.论婚姻家庭法在民法典体系中的相对独立性[J].法学论坛,2014,(4):8-12.

[12]吴洪、王冰、刘利华、张宁.婚姻法与民法关系的梳理——婚姻法问题师生访谈录(一).夏吟兰、龙翼飞主编.家事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81.

[13]吴洪、王冰、刘利华、张宁前引论文,第79—97.

[14]巫若枝.三十年来中国婚姻法“回归民法”的反思——兼论保持与发展婚姻法独立部门法传统[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4):67-68.

[15]曹贤信.亲属法的伦理性及其限度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2:217-218.

[16]赵万一.民法的伦理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1.

[17]谢鸿飞.论人法与物法的两种编排体例.徐国栋主编.中国民法典起草思路论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78-279.

[18]杨大文主编.亲属法(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2;李秀清:新中国婚姻法的成长与苏联模式的影响[J].法律科学,2002,(4):77.

[19]徐国栋主编.中国民法典起草思路论战[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95-96.

[20]李秀清.新中国婚姻法的成长与苏联模式的影响[J].法律科学,2002,(4):78.

[21]【美】戴维博普诺前引书,第193-194页。

[22]陈棋焱、黄宗乐、郭振恭.民法亲属新论(修订五版),台北:三民书局,2006:2-3.

[23]杨大文.婚姻家庭立法的思考[N].中国妇女报,2010-4-30.

[24]《孟子滕文公上》。转引自赵万一前引书,第35.

[25]【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24-25.

[2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4.

[27]陈绍禹.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刘素萍主编.婚姻法学参考资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48-55.

[28]李桂梅.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向及其启示[J].哲学研究,2011,(4):115.

[29]吴帆.第二次人口转变背景下的中国家庭变迁及政策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12,(2):24.

[30]李桂梅.现代中国的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53-54.

[31]曹贤信前引书,第44-48页。[15]

[32]【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57-359.

[33]曹贤信前引书,第203页、第204页。[15]

[34]【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61.

[35]赵万一.民法的伦理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0.

[36]李桂梅.现代中国的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52.

[37]赵万一前引书,第15-16.

[38]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2.

[39]于飞.公序良俗原则研究——以基本原则的具体化为中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5-86.

[40]课题组负责人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总则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1.

[41]史尚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34-335;胡长清.中国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01.

[42]梁慧星.市场经济与公序良俗》,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一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57.

[43]于飞前引书,第159-170.

[44]曹贤信.亲属法在民法典定位中的价值取向难题之破解与对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6.

[45]蒋月.婚姻家庭法前沿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8-20.

[46]王利明.民法典的时代特征和编纂步骤[J].清华法学,2014,(6).

THE END
1.探索现代婚姻制度新篇章,最新结婚法解析售后服务山川情诗在售后服务发布了:探索现代婚姻制度新篇章,最新结婚法解析,摘要:最新的结婚法展现了现代婚姻制度的新篇章。该法律对婚姻制度进行了更新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新的结婚法注重保护婚姻双方的权益,提倡平等、公正和自由的婚姻观念。该法律还关注家https://www.jzscgw.com/post/14436.html
2.「以案释法」结婚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案例值得一看!法言俗语 我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规定“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可以看出,法律对结婚双方的性别要求是一男一女。关于男女,依传统的婚姻观念,法律所称的“男”和“女”,是指基于自然出生、生物学上的男性和女性。自愿原则不仅体现在男女双方是完全自愿,还体现于其他组织或个人不得干涉。首先,从结婚目的看,结婚是为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47572575099699739/
3.最新婚姻法司法解释四,解读与影响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婚姻法律制度的调整与完善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最新婚姻法司法解释四的出台,为婚姻法律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导,本文将围绕这一司法解释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对婚姻法律制度、社会及个体产生的影响。 最新婚姻法司法解释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http://www.haojiakeji.cn/post/14594.html
4.最新版婚姻法,最新版婚姻法关于婚内财产,最新版婚姻法关于婚内摘要:最新版婚姻法对于婚内财产做出了详细规定,明确了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包括工资、奖金、房产、车辆等。也规定了夫妻在财产分割方面的原则和方法。新版婚姻法还加强了对婚姻财产的保护,对于违反财产分割规定的行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这些规定旨在保护夫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和谐稳定https://sequn.aqzwsy.cn/post/506.html
5.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目的是()A. 婚姻自由? B. 一夫一妻? C. 男女平等? D. 以上都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简述我国现行婚姻法对事实婚姻的规定。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依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下列不属于无效婚姻的是( )。 A. 一方或双方有配偶的 B. 因胁迫而结婚的 C. 双方有禁止结婚的亲https://www.shuashuati.com/ti/ffd8a205226f4f099d201f56fc6ba1de.html?fm=bdbds9cac34c5d23a37f00b38a985b60a23d0
6.婚姻法第四十七条的目的性限缩适用【摘要】:<正>【裁判要旨】根据婚姻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一方在离婚时恶意转移、隐瞒共同财产时,应少分或不分该财产。但该条适用范围过于宽泛,在一方擅自将共同财产赠与双方子女,应结合该条立法目的、善良风俗、当事人赠与目的等因素,综合判断该条是否存在隐藏漏洞,并以目的性限缩排除该条的适用。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RMSF202008016.htm
7.婚姻家庭法新论五、婚姻法的实施相关国际条约的遵守 第五节 亲属法律关系与亲属身份权 一、身份权的内涵.特性及其与人格权的区别 二.亲属的人格权.绝对和相对身份权及财产权 三.单独存在的绝对汞属身份权不包含相对权 四.相对隶属身份权同时包含着绝对亲属身份权 五.亲属身份相对人死亡后绝对权效力的续存 第二章 我国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12230
8.婚姻家庭法教案6篇(全文)目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婚姻法的基本原则,了解结婚、离婚的条件和程序。懂得婚姻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并懂得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保护自己。重点难点: 一、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二、结婚和离婚 使用教具或手段:多媒体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pgwrabrb.html
9.[渝粤教育]中国地质大学婚姻与家庭法复习题3.甲某婚后在外地工作期间与女同事乙产生感情双方遂以夫妻名义长期同居生活其行为构成我国《婚姻法》所禁止的() A.重婚 B.事实婚姻 C.姘居 D.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4.甲乙已进行婚姻登记但没有举行婚礼甲死后乙() A.不能以配偶身份继承甲的遗产 B.可以作为酌分遗产人适当分得甲的遗产 https://blog.csdn.net/szbnjyedu/article/details/122004585
10.2014婚姻法全文,2014婚姻法新规定婚姻法规北京婚姻律师一、2014年婚姻法全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本法是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二条【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实行计划生育。 第三条【禁止的婚姻行为】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https://www.fabao365.com/hunyin/1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