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考古必读书目:考古学理论:考古理论课,或者叫考古学原理或导论什么的,中国的主要看栾丰实、陈淳等人编写的教材,结合伦福儒等编写的教材苏秉琦:《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
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进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1999。
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考古学理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冯学恩:《田野考古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陈淳:《当代考古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伦福儒、巴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
伦福儒、巴恩:《考古学:关键概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操作规程》(修订版),文物出版社2009。
苏秉琦主编:《远古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三联书店1997。
王汎森:《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北京三联2013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文物出版社2007沈颂金:《考古学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学苑出版社2003陈洪波:《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早期中国艺术思想史:裴文中:《旧石器时代之艺术》,商务印书馆,1999年。
刘凤君:《美术考古学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杨泓:《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古美术考古发现史》,文物出版社,1997。
罗森:《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薄松年等:《中国美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7年。
朱狄:《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历史考古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一、考古学的定义与概念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学科,通过对遗址、遗物等古代文化遗存进行科学研究,以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和揭示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
它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分支,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明、发展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二、考古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考古学:早期的考古学主要是贵族和探险家的个人爱好和兴趣驱使,如19世纪的沙利和斯基齐等。
他们通过发掘考古的方式揭示了一些重要的古代遗址和遗物。
2.现代考古学:随着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发展,考古学逐渐成为正规学科。
20世纪初,斯潘塞、摩根等人提出了一些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推动了考古学的发展和研究。
三、考古学的基本理论1.文化演变理论:考古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连续性的,人类文化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渐演变和发展的。
通过研究文化遗物和遗址,我们可以分析和了解古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2.文化内涵理论:文化遗存不仅仅是物质的遗迹,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遗址、遗物和文字资料等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古代社会的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和演进。
四、考古学的实践方法1.考古调查方法:考古学家通过对地表的勘察、探测等方式,确定潜在的考古遗址。
这是考古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整个考古过程的基础。
2.考古发掘方法:考古发掘是对遗址进行实地勘探和挖掘的过程。
通过挖掘,可以获得丰富的考古资料,并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
3.考古资料处理方法:考古学家需要对挖掘获得的文物、遗址等进行清理、鉴定和分类等工作。
此外,对于一些有特殊价值的文物,还需要进行保护和修复,以保证其完整性和可读性。
五、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与意义1.提供历史证据:考古学研究的成果为历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证据,填补了文献史料所无法解答的问题,使我们对古代社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保护文化遗产:考古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和发展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考古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文明的学科,通过对人类活动遗迹的发掘和分析,对古代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研究。
考古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对于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着考古学的分类和研究方法展开探讨。
史前考古学主要研究史前时期,即人类出现至文字出现之前的历史时期。
通过对人类遗存和器物的发掘、研究和分析,揭示古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承等信息。
史前考古学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历史考古学主要研究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时期,通过对历史时期的遗址、遗迹、文物和建筑等进行发掘和研究,还原历史事件和古代社会的面貌。
历史考古学对于研究历史事件和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根据空间范围,考古学可分为文化考古学和城市考古学两大类。
文化考古学主要研究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演变。
通过对遗址、墓地、陶器、铭文等的研究,揭示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城市考古学则主要研究古代城市的建筑、规划、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古代城市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古代城市的面貌,了解古代城市的产业结构、社会组织和城市化进程,对于研究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考古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勘探调查、发掘、文物鉴定、实验考古等。
勘探调查是考古学中的首要步骤,通过对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等的观察和分析,选择合适的调查地点,了解遗址的分布、规模和特点。
发掘是考古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考古遗址进行挖掘,发现并记录不同时期的遗存和文物。
发掘可以揭示出古代城市、墓地、居住区等遗址的规模、结构、布局等信息。
文物鉴定是通过对考古出土的文物进行科学鉴定和分类,获得文物的年代、材质、用途等信息。
文物鉴定结果对于确定遗址的时代和性质以及揭示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但是,20世纪60年代“新考古学”革命将一批新理论家推到了风口浪尖,他们相对来说对考古学理论问题要比实践问题更感兴趣当时对分类提出的问题是,它们是否符合科学标准?就这些兴趣而言,它们与实用无关,“类型学大辩论”从实践者手里传到了理论家的手里,大体就如今天所见。
接下来我们见到的是许多纲领性陈述,它们几乎无法转化为田野实践。
理论革命起步不久,就被电脑技术的方法论革命所超越。
这很快使考古学分类变得时髦起来,并延续至今。
暂不考虑特定目的或特定问题,考古学家不加选择地从自然科学如数字分类学和因子分析中借鉴和应用演算方法,经历了十年令人沮丧且毫无回报的实验之后,许多人坦承,用管道工那里借来的工具做木匠活并不理想。
然而,考古学家一直缓慢地构建适于他们自己目的的演算方法。
甚至今天,有些人仍对“自动分类”的乌托邦念头执迷不悟。
我们有不善言表的成功田野工作者曾经试图为他们的研究寻找描述的话语,今天我们经验丰富的理论家则设法如何饯行他们的说法:也即为他们电脑设计的分类能够切实致用。
结果,克拉克洪在1939年的告诫今天看来要比在50年前更加贴切:“类型学越来越多,却并未明确注意到这个概念究竟意味着什么”。
前面的回顾极其约略,但简单的历史梗概还是必须的。
当然,在每个阶段,总有激烈的讨论和异议,总会出现与时代主流相左的声音。
不过我相信,我较公正地描述了北美“类型学大辩论”的主流。
我的观点大体上比较接近邓内尔最近较全面回顾中发表的观点。
努比亚的经验在此和其他地方,我自己对“类型学大辩论”的贡献,在概念上属于它较早而非晚近的阶段。
也就是说,我是一个未受过正规理论训练的田野考古学家,试图找到方法来表达我的想法。
我一直干得不错。
就如埃里克沃尔夫所言,“我并不认为我是一个理论家。
我的主要兴趣是想解释我所见的事情,我会把我的灵魂出卖给魔鬼,只要我认为它有帮助”。
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简史考古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古物学,其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期(1840年以前),实现了从古物学到考古学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18世纪末拿破仑远征埃及与埃及学的形成、温克尔曼写成《古代美术史》、汤姆森提出“三期说”等。
第二个阶段是考古学的发展与成熟期(1840—1960年),考古工作在地域上由欧洲、近东扩大到全世界。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1866年在瑞士召开第一次“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国际会议”、蒙特柳斯提出系统的考古类型学、“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提出与推广等,科学的考古学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
第三个阶段是持续发展期(1960年以来),考古研究从文化谱系和编年工作转向阐释考古现象。
这一时期见证了“新考古学”及其他考古学流派的兴起、自然科学和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广泛应用、考古学的进一步世界化,也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兴盛发展。
第一节欧美考古学简史人类探索过去的好奇心不难理解。
目前所知最早对古代实物进行探索的事件,是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国王纳波尼德挖到一座神庙地板下面近2000年前的基石。
无独有偶,按照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的记载,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曾在公元前1世纪收藏“古代英雄们的武器”。
然而在考古学或古物学研究出现之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关于过去的知识仅仅来自于文字记载、宗教信仰、口碑、传说和迷信。
直到中世纪末,随着人文主义在意大利的再度出现,对世界史前史的研究才取得进一步的认识。
至15世纪盛行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复活了人们对古典世界和古物的兴趣。
考古学是从古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至19世纪作为一项独立的研究领域在欧美出现。
一、从古物学到考古学(1840年以前)(一)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的古物学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对古典时代的研究,从而开始了对希腊罗马时代的雕刻和铭刻的搜集。
15世纪后半叶,罗马收藏之风兴起,教皇、红衣主教和显贵们纷纷把自己的别墅装点成古代艺术的宝库。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现实应用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过去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遗留下来的实物和文本资料的学科。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过去的文化活动、社会制度、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人类发展的历程和现代社会的渊源。
本文将探讨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现实应用。
一、考古学的基本理论1.1考古学分类在考古学的研究中,我们主要对文化遗址、文物和古人类遗址进行研究。
根据遗址类型的不同,考古学可以分为文化考古学、文物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不同学科。
其中,文化考古学主要研究各种文化遗址和文化遗物,如古代墓葬、遗址、城址等;文物考古学主要研究各种文物,如陶瓷、金属器、玻璃器等;古人类学主要研究各种古人类化石、化石遗址等。
1.2考古学的基本理论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人类活动所留下来的物质记录,来推测人类历史上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社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考古分层和考古史学。
而考古史学是通过手稿、碑文、石刻等文献资料和各种文物,来探究人类历史的史实和文化特征。
1.3考古学的学科交叉考古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还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如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
其中,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应用让考古学得以迅速发展。
例如,碳14测年技术和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精确测年和质谱分析,而计算机科学的应用也让考古学研究更加精细化和全面化。
二、考古学的现实应用2.1考古学对旅游业的推动考古遗址和文物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之一。
考古学的研究可以发掘更多的文化遗址和文物,为旅游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更精彩的旅游体验。
如希腊、埃及等国家的文化遗产吸引着近百万的游客前往参观,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让当地居民获益于旅游的经济收益。
2.2考古学对文物保护的推动考古学对文物保护也有着重要作用。
考古学理论考古学张光直总结为:考古学是一种具有特殊对象和独特技术、方法的特殊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是富于变化的,而且要和许多学科做点和面的接触;因此,考古工作者的训练应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夏鼐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学科。
人工遗存三叠层1931年梁思永在安阳后岗遗址的发掘中第一次采用按土质、土色来划分文化层的方法,结果发现了著名的后岗仰韶、龙山和小屯三叠层,确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是中国考古学中地层学出现的标志。
蒙特柳斯瑞典考古学家,类型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一生着力于北欧、意大利、希腊等地的青铜时代文化研究。
这一地区的青铜文化没有文字记载,被称为先史时代。
因此,年代学的研究成为首当其冲的任务。
蒙特柳斯对南欧及北欧地区的青铜器和陶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排比,并参照考古发掘所获得的地层关系,找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他重点研究了铜釜、铜剑和扣针等器物的形态演化和器物组合,判断了它们的年代关系。
从而用类型学的方法成功地确立了北欧新石器时代(分为4期)和青铜时代(分为5期)。
他一生著作甚丰,1903年出版的《东方与欧洲上古文化诸时期》的第一卷就是专门论述类型学原理与运用实例的。
考古学文化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文化圈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描述文化的分布的概念之一,它涉及的地域范围比文化区和文化区域更为广泛。
文化圈的概念是由德国民族学家R.F.格雷布纳首先提出的。
传播论描述物质特征从一个文化向另一个文化的传递,在此过程中,文化的特征可能因此发生改变。
民族考古学是通过对现存落后社会的观察与研究,以理解和阐释考古遗存的一门学问,其参与主体是考古学家。
民族考古学对于认识和复原古代社会具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宾福德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新考古学的领军人物。
他认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考古学应该从文化史编年转向利用科学方法,以阐释文化以及遗址的形成过程为目标。
[整理版]考古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第一节01.文化遗存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既包括人们加工过的实物,还包括未经加工但使用过的实物。
遗迹即不可搬动者,如宫殿、房基、矿井、城堡、坟墓、路土等;遗物为可搬动者,如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或装饰品等。
02.考古地层学一群人定居于某地,在活动的过程中,必定会在天然的“生土”之上遗留下一些文化遗存和其他有机物。
天长地久,这些遗留物和自然力作用搬运来的其他物质,会形成一种颜色、质地不同于“生土”的“熟土”。
考古学中就将这种熟土称为文化层或文化堆积。
如果后人又在此居住,则会在原来的文化层上再堆积新的文化层,长此以往,文化层将越来越厚,层次也会越来越多。
按理,新的文化层总会迭压或破坏(打破)老的文化层,易言之,新的文化层的年代总是晚于老的文化层。
在考古发掘中根据这个原则,使用各种技术和手段把不同的文化层层次分辨出来,确定孰早孰晚。
03.考古类型学认识考古发掘所获的一群文化遗存,首先必须对其个体进行比较,进而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最后才是整体;但不同类的东西不能进行比较。
考古类型学就是把用途、制法相同的文化遗存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比出各类文化遗存的演变系列。
进而认识整体的文化遗存。
可以想见,这一群人很可能在血缘上同一血统,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具有包括精神文化在内的可辨认的统一文化,在意识上一般自我认同和排他。
而具有这4点特征的人们共同体,即可被认为是一个族的共同体。
因此,一个考古学文化的创造者与一个族的共同体有密切联系。
05.碳,14测年凡以碳水化合物为养料的生物机体中都含有碳-14同位素。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人类学涉及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其实践和理论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方法,本文将对其独特之处进行探讨。
一、实践1.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人类学与考古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实践方法。
田野调查需要研究者亲自走入被研究的社群,学习当地语言、风俗、信仰、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并且与当地人建立信任和友谊,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信仰、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等等。
比如,考古学家在发掘古代遗址时,需要对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此理解和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
而人类学家在进行田野调查时,需要倾听当地居民的心声,记录他们的生活故事,领悟他们的文化内涵和社会生态等内容。
2.跨学科比较人类学和考古学都强调对于人类行为和文化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这种跨学科比较方法,可以帮助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发现同一文化或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或差异,了解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和影响。
比如,人类学家可以将不同地区、民族、肤色、宗教信仰等不同量化的社会人口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共性;考古学家可以比较和对照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之间的遗址、遗物、器具等文物,了解它们的演化规律和文化内涵的变化。
人类学和考古学跨学科比较的实践方法,常常需要借助统计、计算机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以此提高比较效率和可靠程度。
这意味着,每种文化习惯都不应该以一种普遍性的道德标准来评价,而应该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共存和交流。
考古类型学的三种分类概念考古类型学,又称为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是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主要用来研究遗迹和遗物的形态变化过程,找出其先后演变规律,从而结合地层学判断年代,确定遗存的文化性质,分析其反映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关系、精神活动等。
在进行考古类型学研究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或角度进行分类。
例如,可以根据遗存的形态、功能、材质、年代等进行分类。
这些分类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遗存的性质、特点以及它们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中的地位和意义。
请注意,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考古类型学的具体分类概念也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的发现而有所变化。
因此,对于考古类型学的理解应保持开放和动态的态度。
这本厚达656页的教材能在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的五本著作中首先完成,还要归功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原总编助理童立军先生。
作为译著,还是需要写一篇译后记,以表达译者的体会和心得。
本书第三版的翻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承担,陈星灿牵头,组织了十一位同行合力翻译,并撰写了译者序。
我很赞同他在序言里的一些坦言,并感同身受。
这就是:翻译这两位考古学家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是一种荣幸,也有许多风险,主要还是“本书浩卷繁佚,涉及问题多、领域广、课题新、许多概念没有现成的翻译……”1。
第六版是修订最大的一版,做了一番最彻底的更新和重组,增加了许多新内容,特别是框式专栏。
所以,翻译这本巨著的最新版本对我来说也是新的挑战。
事实上,真正意义的考古学史也是考古学思想的发展史。
他还说,经验证明,难度最大的进展是观念上的进步。
要回答历史重建的问题,与其说依靠新的发现或发掘,还不如说来自分析上的进步和理性、观念上的发展①。
该书第一版出版后,受到学界的好评,被欧美大学列为考古学、人类学和艺术史专业必读的参考书,足见其在学界的影响力。
《思想史》在2006年重版,与第一版相比,篇幅和内容都有了面目一新的变化和扩充。
两相比较,其篇幅从第一版的500页增加到710页,所引的文献篇幅从47页增加到97页。
此外,在第一版问世后的十几年里,世界考古学理论与实践变化巨大。
后现代思潮给考古学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特里格在第二版前言中指出,正是学界越来越认识到社会背景对考古学阐释的影响,使得《思想史》第二版的修订显得十分必要。
特里格说,第二版不仅审视了第一版出版之后考古学理论重大发展所产生的结果,而且对第一版中的不足进行了修订,努力提供一种更为平衡和客观的原创见解。
他说,虽然第二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撰写的,但是全书的内容从头到尾进行了重写,几乎没有一处句子完全相同。
大量增补的新资料和新见解,使得这本经典更显时代光彩。
716考古学基础参考书目标题:716考古学基础参考书目正文: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过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学科,而在学习和研究考古学方面,参考书目的选择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份716考古学基础参考书目,为广大考古学爱好者提供学习和研究的指南。
1.《考古学导论》作者:ColinRenfrewandPaulBahn这本书是考古学的入门读物,介绍了考古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有用。
2.《人类的故事:全球通史》作者:YuvalNoahHarari虽然不是纯粹的考古学书籍,但它提供了人类历史的宏观视角,对于理解考古学的背景和意义非常有帮助。
3.《考古学方法与理论》作者:PhilipBarker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包括考古学的发掘和分析技术等内容,适合进一步深入学习考古学的人士阅读。
4.《人类学与考古学关系导论》作者:ThomasHyllandEriksen这本书探讨了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关系,介绍了人类学对考古学的贡献以及两者之间的交叉点,对于综合多学科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很有价值。
5.《中国考古学史》作者:李学勤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发展,包括考古学的重大发现和学派的兴起,是了解中国考古学研究历程的重要参考。
6.《考古学的伦理与实践》作者:IanHodder这本书探讨了考古学中的伦理和实践问题,包括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与共享等议题,对于考古学专业人士和研究者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7.《古物管理与文物保护》作者:RoyThompson这本书介绍了古物管理和文物保护的原理和实践,对于从事考古工作的人员了解文物保护的法律和伦理要求非常有帮助。
8.《考古学与社会》作者:JohnCarman这本书探讨了考古学与社会的关系,包括考古学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对于理解考古学的社会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这是一份716考古学基础参考书目,涵盖了考古学的入门知识、研究方法、理论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