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奕斐:这种家庭矛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男方所持的爱情脚本是偏旧的,他就是想好好过日子,这当然没什么错。问题是时代变化了,什么叫好好过日子,夫妻两人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在男性看来,他很可能就是要求妻子相夫教子、照顾家庭、他会在外面努力挣钱。反正几千年来的女性都是这么过的,他的妻子也应该这么过。这就是陈屿所谓的好好过日子。
但显然钟晓芹这样的女性并不满足于这种生活。她愿意跟丈夫一起承担家庭责任,同时也要有自我的成长、有自我价值的提升。这一块是丈夫没有想到的,是与传统“贤妻良母”的旧模式不同的新脚本。
当然我在做研究的时候也发现,除了男女所持爱情脚本的差异之外,哪怕女性自己,她一个人脑海里也可能有两个脚本。一方面,她觉得自己是时代女性,受过高等教育,自我意识很强,这是新的脚本;另一方面,她要求男方必须事业有成、有很强的经济能力,这又是旧的脚本。但你想,一个事业有成的男子,他要求匹配的可能就是相对传统的女性,你又不能全盘接受,那你不是很矛盾吗?
这是社会学特别有意思的地方。所有的个案都可以放在一个整体性的大背景下去看待,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都是在社会快速变迁的时候,你的意识跟你的物质条件、跟你身边的环境之间无法匹配的问题。爱情或婚姻也是如此。
沈奕斐:我特别理解你说的这种情况。所以我在所有场合讲爱情课程的时候,从头到尾贯穿的思想,都是你永远不要放弃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机会,从一开始就别这样,无论男女。
讲个具体的例子。我有个女性朋友,在小孩出生4个月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出国进修的机会。但她当时觉得孩子这么小,不能离开妈妈,也没跟家人商量,就把这个机会推掉了。公司就派了另外一个人过去,后来他们的发展就出现了很大的落差。两年前公司裁员,她就属于被裁的那批。
她非常愤愤不平,又没法对公司发火,就把愤怒发泄到家人身上,觉得自己为家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家人呢就觉得她是在迁怒,拒绝接受她的这种抱怨,认为当时也没人逼她在家带小孩,是她自己选择留下的。这样互相指责的次数多了,她跟家人之间的关系就非常紧张。
她来跟我说这件事情的时候,还是坚持说自己当时是没办法的选择。我就跟她说:怎么就没办法呢,第一孩子可以断奶;第二哪怕你最终还是选择留下来带孩子,你也要让家人知道你是怎么考虑的,起码要让他们认可你确实做出了牺牲。
现在的问题是她当时没有预料到那个机会的重要性,她既想做旧脚本里的好妈妈,又想做新脚本里的事业女性,结果是两样都没有做好。她就只能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这个结果,她的家人确实是无辜的。
这么说确实是挺残酷的,但这就是现实的生活。所以我建议所有女性,永远不要放弃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机会。如果你真想做独立女性,那你势必要在某些方面做出牺牲。说到底,这就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你做出的每一项选择,都得自己承担相应的后果。
我所谓的“离婚的勇气和底气”,并不是说一定要用离婚才能证明自己是独立女性,而是说在好的婚姻中,两个人必须是相互独立的个体,离开对方是要能活得下去的,是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过好的,是不惧怕离婚的。
沈奕斐:某种意义上,可能男性会更麻烦。毕竟对女性来说,我们一直在改变,我们还会有比较直观的认识,我们会自觉地去反思自己是怎么成长的,我们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生活。
而对男性来说,他所接受的社会教育和承担的社会角色,改变并不大。他过去是一个经济提供者、被照顾者的角色,现在基本上还是那样。问题是女性却改变了很多,她们对男性的要求也在变化。同时,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男性作为经济提供者这个角色也在遭受冲击,以前我们很少听到裁员、中年失业等词汇,现在就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
那么你看,对男性来说,女性对他的要求、社会对他的要求都在不同程度提高,而他其实是非常被动地接受这些变化,这当然很难。
所以我觉得,这个爱情课程或者说两性关系课程,并不是专门给女性的,男性同样需要学习。
沈奕斐:我觉得他们的困惑已经不太一样了。10年以前,学生问我最多的,是爱情与性、与金钱、与双方家庭的关系。但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声音在问:爱情这东西我是不是可以不要;如果不要的话,那又会怎样。甚至有人直接告诉我说TA就不适合进入爱情,10年之前很少有人这么说。
前几天“新世相”的编辑问了我一个问题,就是几年前常常被提到的“剩女”这个词现在怎么不常见了。我觉得这背后是人们对爱情、婚姻的某种反省吧。过去我们倾向于认为爱情是个好东西,婚姻是个好东西,你没有拿到,你就是“被剩下”的,是失败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爱情、婚姻都只是一种个人选择,爱情大家还普遍都有憧憬,但婚姻变得没有那么令人“迫不及待”了。
沈奕斐:坦白说,其实是可以替代的。我们说爱情有意义,婚姻有价值,但这些都是可以被替代的。但更大的问题在于,你别以为那个替代很容易,那个替代的道路很可能比爱情的道路、比婚姻的道路更难。
我们说,亲密关系解决的是人和人之间的联结。你要解决联结的问题,你可以像特蕾莎修女那样把大爱给到更多人;你也可以像马云那样,把事业做到很大,很多人仰仗于你。但你要知道,你能成为特蕾莎修女或者马云的几率,绝对不会高于你找到一个固定的生活伴侣的几率。
还有一个难点在于,你对联结的需求,会随着年龄增长、境遇变化而发生改变。
比如你年轻的时候,身边有很多朋友,你的联结足够多。但到了35岁之后,你会发现周围的朋友都结婚、生孩子去了,他们有更紧密的联结需要打理,这时候你对联结的需求是不是还能获得满足?
再比如在疫情期间,确实有很多家庭矛盾凸显出来,但同时也有很多单身人士意识到他们还是需要婚姻这样一种相对稳定的联结的。
所以在被问到可不可以不要爱情或婚姻的时候,我都很难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我可以提醒你的是,你做出每一项选择之前,都要先想清楚这个选择可能付出的代价。再进一步说,每一项选择和随后的代价,都肯定不会是“轻松省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