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10年才知道,越敢“暴露”自己,越容易在婚姻中获得幸福

说着,眼泪就刷刷掉了下来,声音听着让人格外心疼。

“你为什么会压抑呢?你跟我说说。”

“要不带你回家玩几天?”

呢喃了一会儿,妻子终于说出了原因:

“钱,钱没赚到,小孩,小孩又没有顾上。”

丈夫听后,开启了“安慰模式”:

“我们已经比其他家庭好了,你不要想不开,我不想失去你,等下回去抱抱你。”

妻子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难受了也愿意主动倾诉;

丈夫听到后,不会嫌弃妻子作,还会认真开导。

同时,也激发了另外一些人的“吐槽”:

“照顾小孩,心情很压抑时,老公却总是说我发神经、没事找事。”

“为什么我赚钱那么辛苦,妻子还不理解我,怪我不陪她呢?

却硬生生把自己武装成了“刺猬”。

难过委屈时,宁愿独自吞下情绪,也不愿和对方说一说;

好不容易多聊几句,到了嘴边又全是伤人的话。

亲密关系中

“自我暴露”有多重要?

不知道你有没有观察过,婚姻幸福的人都有一个特点:

很会“聊天”。

举个例子,假如有两对夫妻,我们暂且把他们称作A组和B组。

两对夫妻互为邻居,孩子也在同一个班级,成绩相当。

这天放了学,他们的孩子回到各自家中,都拿着一张考砸了的成绩单。

A组夫妻看到后,开始互相商量“要不要给孩子报个补习班”。

在简单地聊了聊费用和老师后,对话就匆匆结束了。

反观B组夫妻呢,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场景:

妻子拿到孩子的成绩单后,心情有些失望。

丈夫看到了,立刻放下手中的事,坐到妻子身边,询问道:

“怎么啦?脸色那么难看,孩子又惹你不高兴了?”

妻子说道:“是啊,成绩又下降了,我心里有些烦。”

妻子听后,明显开心了一些。

发现了吗?

同样的情景,两对夫妻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对话方式。

A组夫妻,乍一看就事论事,简单高效,可总觉得少了点“温情”。

B组夫妻,看似多了很多“废话”,但明显听着更舒服。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在B组的对话中,夫妻间有了更多的“自我暴露”。

其实多留意一下,你就会发现,很多大众眼里的“模范夫妻”,也是如此。

除了那些有“目的”的对话,他们更多地还会交流下面这些事:

可能是一件内心深处的故事,或是从前难以启齿的过往;

可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中午在公司吃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趣的短视频,下班的路上拍下的晚霞;

亦或是心里对对方的一些感觉,比如感动、惊喜、委屈、失望等。

这些东西,都被大方地放在台面上,认认真真地讨论着。

当我们能向对方坦然地说出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时,这就是“自我暴露”。

《亲密关系》一书中就曾提到:

“如果两个人,不共同拥有一些相对秘密的私人信息,他们的关系就谈不上亲密。”

也有研究表明:

在婚姻中感到幸福的伴侣,他们“自我暴露”的频率相对会更高。

而且随着关系发展,他们的胆固醇水平、心率和血压也会随之下降。

可见,正是这些很少对外人说起的内心世界,成为了亲密关系最强有力的粘合剂。

在关系里

为什么我们总是“出口伤人”?

你有被伴侣误解的经历吗?

曾听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天,辛苦工作的丈夫下班后,给妻子看了这个月的薪水,很微薄:

“今年大环境不好,这个月只赚到了这点钱。”

妻子当下就有点不开心,叹了口气说:

“哎,现在什么地方都要钱,每个月得还房贷车贷,两个小孩也要读书。”

丈夫听后,当下就觉得被妻子小瞧了。

心里又委屈,又丢人。

可他并没有“发泄”出来,而是留到了饭桌上。

一会儿说妻子饭菜不好吃,一会儿指责妻子小孩没带好。

一转身,又指着家里凌乱的角落,说妻子没打理好家务。

妻子被惹恼了,回击了起来。

没一会儿,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就都被挖了出来,尽是埋怨和责备。

其实跳出来,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很容易就能看清他们背后的意思:

丈夫一开始展示自己的薪水,是在表达自己的难处,希望获得妻子理解;

而妻子则是在表达自己的“焦虑”,却也同样没有得到丈夫的正确解读。

他们都有着自己的那份需求和委屈,也都希望能得到伴侣的理解。

可在“自我暴露”时,却采取了大多数夫妻都会用的方式:

指责另一半。

刘擎老师曾说:

所有深刻的关系,都需要一种坦诚和袒露。

这可能会造成不愉快的结局,但是没有这样的冒险,你也不可能获得丰厚的友情和亲密关系。

也就是说,我们在“自我暴露”时,是需要冒一定风险的。

而这种风险,其实就是被误解和否定。

丈夫因为担心妻子瞧不起自己,所以让内心的情绪隐而不发,却转而把矛头转嫁到妻子身上;

妻子明明很焦虑,却把焦虑的原因表达为“丈夫没赚够钱”。

出于自我保护,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会选择把矛头指向别人。

因为指责别人,远比剖析自己来得更快、更容易、更能规避风险。

可放弃剖析自己,也失去了表达真实自我的机会。

而这,正是导致我们“无效沟通”的原因之一。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感叹:

天啊,亲密关系也太难了吧!

其实并不是。

你想想看,刺猬蜷起来露出满身的刺,只是它“自我保护”的本能而已。

同样地,过度防御,只不过是你坚硬的外壳罢了。

它不是导致关系紧张的“结果”,而是你从前没被好好对待的“原因”。

如果现在的你,还不习惯相信别人,不习惯自我暴露,也请不要责备自己。

“自我暴露”和“相信对方”都是需要练习的。

请相信:意识到,就是改变开始的第一步。

勇敢地自我暴露

前提是“可以被稳稳接住”

张晋和蔡少芬,一直为人称羡。

抛开荧幕上他们恩爱和谐的画面,张晋说过的一段话,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关系中所谓的忍耐并不是真实的自己。

我如果不喜欢她做某些事情,我会告诉她,不是骂她,而是尽量表达真实的自己,避免后续积怨,那她就会在这方面留意;

当她有什么感受时,她也会告诉我,我也会去留意。”

你看,感情并不总是美好甜蜜的。

我们难免会发生误解和争吵。

而当你有了负面情绪时,恰恰说明了,当下的你感到很不舒服。

这时,我们要做的:

首先,是在争吵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诉求;

同时,接住对方抛来的情绪,看清楚她真正想表达的,给予一定的理解和支持;

然后,一起讨论,做出相应的行为调整。

如果单纯为了避开矛盾和冲突,而不去表达,我们确实可以获得暂时的风平浪静,可也错失了一次次了解彼此的机会。

除此之外,小编还整理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身处困惑中的你。

我们先来设想一个情境:

某天,你下了班回到家,看到洗碗池里堆了很多碗筷没洗,而另一半正躺在沙发上刷手机。

此刻,你会有什么反应?

(1)作为表达者:学会精准表述

你咋总是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

你天天和甩手掌柜似的,能不能帮我带带孩子?

这样的话,我们多多少少都说过或听过吧?

但其实,这样的表述充满了指责和对抗,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们可以试着改进两个地方。

第一,避免使用“总是”“每次”这样的词语,而是就当下具体的事件去讨论。

第二,多使用“第一人称”去表达自己的心情。

比如,“看到家里碗筷堆了那么多,我觉得有点乱”。

通过具体的情境描述,再合理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听起来就会舒服很多。

当然,作为另一半,我们同样也可以给出更好的回复。

(2)作为倾听方:学会复述

不就几个碗吗?什么时候洗不一样啊?

面对伴侣的负面情绪,很多时候我们第一反应是抵触,是生气的。

这样就会把“争吵”带歪。

我们可以试着用复述的方式,来帮助对方解读情绪。

比如,当妻子吐槽家里乱糟糟时,你可以重复她的话:

“你是说,我们的洗碗池看起来很乱,让你觉得很烦,对吗?”

“是啊,你看都这碗堆了那么久,我上班都那么累了,回来看了就更心烦了。”

可不要小看这一步,这样做,可以让自己脱口而出的指责先“缓一缓”。

还可以进一步鼓励伴侣,去说出内心的真正感受。

(3)用语言和动作表达同情和关心

如果你想要进一步消解伴侣心里的不满,还可以再多做一些。

比如,妻子这时候把包一扔,瘫坐在沙发上,开始埋怨“等下又要洗碗了。”

你可以走上前去,把手搭在妻子肩上,或者抱一抱她。

“我这就去洗,你辛苦一天了,先坐着休息一会儿吧,晚饭交给我来做。”

通过语言和动作,让妻子更清楚感受到你的理解和安抚。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沟通,而是我们不知道如何沟通。

只要我们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那么我们每次的自我暴露,都不再是冒险,而是靠近彼此的机会。

最深的爱就是被“看见”

在电影《刺猬的优雅》中,有这样一个“古怪”的老太婆勒妮。

她在一个高档公寓里,做了27年的门房。

人前,她总是外形邋遢、弯腰驼背,举止也很粗鲁暴躁。

人后,她却是位阅读量惊人,精神世界极其丰富的女士。

这么做,不仅为了符合大家印象中门房的形象,也是因为内心深处的自卑。

于是,她彻彻底底地把自己伪装成一只敏感的“刺猬”。

以此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一天,公寓来了一位新邻居小津格朗。

善于观察的小津格朗,很快发现了勒妮的不同寻常。

他开始频繁邀请勒妮一起观影、吃饭,也常常在话语中鼓励、肯定勒妮。

勒妮感到自己深深地被“看见”了,慢慢变得自信起来,学着打扮自己、接纳自己。

随着交往变多,两人也对彼此有了感情。

但就在勒妮决定勇敢走向小津格朗时,却不幸遭遇了一场车祸。

讲这个故事,并不是想展示人生无常。

而是想告诉大家:

在遇见小津格朗之前,勒妮从未真正体会过被“看见”的力量。

比起那个满身是刺的勒妮,卸下伪装的她,其实更加幸福。

最深的爱,是被看见,被理解。

而“被看见”的前提,正是不断的“自我暴露”。

你的伴侣真正喜欢什么?

TA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什么?

你们彼此内心的脆弱都有哪些?

TA介意什么,又害怕什么?

……

当我们褪下尖锐的刺,互相拥抱,才能感受到彼此最柔软的部分。

你接得住我崩溃时的情绪,我也懂你无法声张的隐秘。

这样,关系才会越来越亲密。

最后,一定别忘记:

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果在此之前,你们没能好好地表达,不妨从这之后,试着开始“自我暴露”。

THE END
1.[渝粤教育]中国矿业大学恋爱心理学参考资料C、非排他性 D、排他性 参考资料【 】 6、【判断题】马克思主义爱情观认为,爱情既不能禁欲,也不能纵欲。 A、正确 B、错误 参考资料【 】 7、【判断题】恩格斯指出,“爱情”是以所爱者对应的爱为前提的。 A、正确 B、错误 参考资料【 】 8、【判断题】爱情无需物质基础,只需感情基础。 https://blog.csdn.net/szbnjyedu/article/details/123008736
2.越吵越幸福的秘诀,要不要来学习一下4.双方都对获得幸福和满足感承担100%的责任: 幸福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我们不能指望对方做些什么,而要自己承担起责任。 问问自己:“我想通过争吵获得什么?”如希望对方多分担些家务等。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可以做什么?”如主动表达诉求、制定规则等。 https://www.meipian.cn/2233jgmz
3.婚姻课堂12幸福婚姻法则三——彼此靠近而非远离大家好,这里是婚姻课堂。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幸福婚姻的两条法则,一是要完善你的爱情地图,二是要学会欣赏与赞美。如果能够成功地运用这两条法则,婚姻生活就已经变得和谐了很多。不过,除了了解和喜爱,高质量的陪伴也是不能缺少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第三条法则:彼此靠近而非远离。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696980
4.学习笔记(积极心理学)剧评更为幸福;实现目标本身不能获得幸福,充分理解目标的正确作用、有一个目标本身能能导致幸福;选择自我和谐的目标8、一定的压力有助于增强适应力和能力,从长期来看有助于幸福;问题在于缺乏休息,如果存在压力且不休息,就会导致抑郁(过犹不及)9、完美主义是一种弊病,要敢于克服(自我认知;嘉奖努力,关注过程;积极接受;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551169/
5.王慧玲《基层女性》读书笔记所有努力的目标都是获得快乐幸福的人生,幸福和成功由你自己定义,需要你自己探索,但它一定是你内心滋生出来的愉悦和满足感。它没办法被标准量化,也无法用肉眼可见的物质去代表和形容,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只要我拥有金钱、车子、房子、婚姻、孩子,我就拥有了幸福,我就是成功人士”的观念,https://www.jianshu.com/p/cd225cc5f8f7
6.婚恋观教育: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通用6篇)能巩固婚姻,获得幸福和愉快”。婚姻是社会确认的两性之间的夫妻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它与爱情一样具有专一排他性。夫妻双方对彼此之间的恩爱感情要忠诚专一,要坚守节操,要讲婚姻道德,而不能朝三暮四,喜新厌旧,更不能不顾对方的痛苦去寻欢作乐。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实行“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任何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aa1kb11.html
7.宝鸡市民政局政策解读政策解读答:201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扶贫办的精心指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总体要求,以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助力脱贫攻坚,细化措施,夯实责任,落实政策,强力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围绕提高低保核查效http://mzj.baoji.gov.cn/art/2019/10/14/art_13247_331696.html
8.恋爱与婚姻教学幻灯片.ppt恋爱与婚姻教学幻灯片.ppt,恋爱和婚姻是人生两个美好而重要的过程,从生物学上讲这是生命延续的必然,从社会学上讲是人类特有的美好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明社会素质提高的保障。人们怀着同样的目标——美满幸福,踏入两性关系中的这个重要过程,却得出了不同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1027/6205224125001224.shtm
9.薛宁兰:《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对“她权益”增加几多149期主讲《民法典》第1041条从正面勾勒出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特征,既强调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还要保护家庭中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同时,第1042条规定六个“禁止”,包括禁止包办、买卖婚姻,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从而保证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基调不变。 http://wenhui.whb.cn/zhuzhan/jtxw/20201022/375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