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社会现象中,有一种奇怪却又十分合理的情形。那就是广泛存在于年轻人群体中的不婚主义。不婚主义的含义其实非常简单,从字面上就可理解,指的是不结婚。
为什么年轻人会想要不结婚呢?而且还是成群结队地不结婚,这其中是否存在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其实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年轻人们越来越看透了婚姻的本质。
以前很多朋友都不明白也不了解婚姻的本质是什么,但随着时代发展和观念变化,人们开始探索婚姻的多种面相:从男女分工下男主外女主内到搭伙式过日子中各管各的各过各的;
再到纯粹的假结婚,男女双方貌合神离;最后演变成为干脆不演了,怎么说都不结婚的躺平状态......但很多为人父母的爸妈辈却开始着急慌神,因为在他们眼中不结婚等同于人生惨谈。
等同于对不起祖宗和父母的辛劳付出。同时会尽全力游说各大年轻人并告知婚姻的好处。但婚姻的本质就是为了互相谋利吗?难道婚姻的本质从来都没有爱情,也不关涉任何的爱?
答案并非如此。其实婚姻的本质是人的互相妥协。是肉体与灵魂的妥协与成全;是包容与
理解下的共同耕耘;更是在人生伴侣的互相扶持与陪伴下走完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
婚姻的本质是互相妥协
我们都知道婚姻嫁娶制度起源于古代,最初用于部落与部落之间的联姻。可以说婚姻制度的起初是为了部落也就是集体利益。但发展到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为了家族的利益。
这是社会的一大变迁。即从奴隶制原始社会进入到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一个社会都进步了,那么相应的风俗习惯与旧有制度也会得到一定的升级。这是必然的,也是历史的演进规律。
婚姻制度的利益考量点也就由原来的部落之间的大集体联盟而变成了家族之间的小集体通婚。从此种意义上上来说,婚姻是妥协的产物。是集体之间的利益出发点与着眼点。
当封建帝制被民主共和的大潮冲破后,婚姻制度也就由家族间的利益演变成为了个人之间的幸福观感。这里的幸福观感是广义范围之上的,即将个人喜怒哀乐的情绪价值贯穿其中。
婚姻也就因此而获得了个体上的主观评价。这种主观评价在后来成为了人生之中所不可缺少的风景之一。但仍然避免不了婚姻的本质是互相妥协。也包括当前的个体之间的互相妥协。
爱情是虚化的自然法则
前已提及,婚姻制度诞生于原始部落社会时期,这时的婚姻制度只不过是利益的联姻。却也反映出早期的远古人类在蛮荒和茹毛饮血的时代里的艰难求生与抱团取暖。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观察学习和实践中,人们渐渐总结出了繁衍生命的阴阳大道是浑然天成的自然法则。这里的意思就是说男女结合是神圣的,是上天所默许的。
但人的代代传承尤其是男女之间的结合却不能与动物们的交配没有任何分别,毕竟人有自我的意识,正在诞生灿烂的人类文化。故而就有了爱情一说,有了婚姻是爱情的结晶一语。
婚姻中存在广泛的价值交换
婚姻的本质虽然不能用利益交换这么单调乏陈的关系来简而概之,可是婚姻之中也确确实实存在着利益交换的现实情形。比如结婚后的夫妻双方既有法定义务又有权利。
换言之,婚姻这个成熟的体系已经发展到了将最大化价值等量计算并予以公开的程度。这无疑是对于个体权益的极大保护。可是从情感上尤其是浪漫主义上来说却是很条条框框的。
因为踏进了婚姻的门就必须遵守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坚贞。这与浪漫主义所提倡和宣扬的多种面向多种观感极为不符。就拿民国大才子大诗人徐志摩来说,其追逐美的历程十分之渣。
渣到万花丛中过,一天换一锅。可也无法否认的是,婚姻生活中是存在着情绪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三大交换的。这三大价值可以彼此组合与互相打乱顺序。
就拿情绪价值来说,给老婆买了包包而得到了老婆的夸赞。这是典型的金钱价值交换。反过来老婆因为某些事情心情不好了,对她一遍又一遍安慰的结果是换来了许多零花钱。
如果以这三大价值的交换去定义婚姻的话显然不太恰当,可是婚姻中又广泛存在这种现象。所以婚姻的本质应当是互相妥协,不仅是人的互相妥协,而且是各种关系的互相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