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11.30北京
读有年代感的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可当史书来读,从中读出那个年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民俗民情。作者的时代局限性和时代超越性都蕴含其中,从而让经典照进现实,以发展的眼光来观照当下的现实生活。
在红楼背景所处的时代,作者曹雪芹有着怎样的婚姻观?他对于“门当户对”这一婚姻观抱有怎样的看法?我们可以从他在书中描写的四对夫妻,一窥究竟。
贾政和王夫人:门当户对的典范,标准的儒家夫妻
贾政和王夫人这对夫妻,深受贾母偏爱,原因就在于他们是一对标准的儒家夫妻,非常符合贾府“诗礼传家”的家风。
贾府以武起家,安定之后谋求向文转型,培养最成功的子弟就是贾政了,“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其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的风格也特别符合儒家士子的标准。
贾代善夫妇与王家联姻,为贾政娶王家女儿为妻,正是门当户对的结果。王家和贾家一样,都是开国功臣,也有向文转型的想法,因此才培养出了王夫人这样标准的儒家女人。
贾政和王夫人,在门第和根基上很般配,在三观上也非常契合:以儒家的标准为价值观,恪守儒家的诗礼文化。
我们可以看到贾政活得多安逸和清闲,既不需要处理婆媳矛盾,也不需要担忧妻妾关系。唯一让他心烦的是宝玉,但他也很清楚这是贾母溺爱的缘故,并没有因宝玉的顽劣而责怪过王夫人。当然,贾政也不会做出让王夫人担忧和生气的逾矩之事。
这一对夫妻,正符合《易经》所强调的“阴阳和合、天清地宁”,这正是荣国府保持和谐宁静的基础,也是作者所称颂的夫妻关系。这样的夫妻关系,营造了一个和谐有爱的氛围,所以,他们的孩子也都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林如海和贾敏:才子和才女的结合,难以美满
从门第和根基来看,贾敏嫁给林如海,有下嫁的嫌疑。按照“公、侯、伯、子、男”来排序,林家的列侯不在这五等爵位之列,而是在五等之外。按照低娶高嫁的观念,贾敏本不该下嫁给林如海。但贾家看重的是林家的书香门第,这也正是向文转型的需要,希望能跻身士族,在“富”的身份标签上,再加上一个“贵”字。林家最难得的就是“贵”,读书人的清贵。
书中没有明写贾敏的才学,但可从几个侧面得出结论,贾敏是才女无疑。一是贾敏是文字辈,活在贾府急需向文转型的时候,女儿的主要作用是家族联姻的工具,贾府当然不会放过把女儿培养成才女的机会;二是贾府四春都读书培养才华,尤其是长姐元春,更是以“贤孝才德”被选为史官,并晋封为妃,贾敏之才自然不在元春之下;三是贾雨村曾说黛玉“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以黛玉之才,可知贾敏也非平凡之人。
从理论上来说,这是最完美的婚姻,虽然林家的门第不及贾府,但也是侯爵之家,也算门当户对。更重要的是,林如海和贾敏的外貌和才华都相当,是极容易有共同语言的。
书中没有关于这对夫妻婚姻关系的描述,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痕迹。
看婚姻的质量,有一个通行的标准,那就是看在这段婚姻里成长的孩子质量。孩子的质量即代表着婚姻的质量。
作为林如海和贾敏的孩子,黛玉的身体质量和心理质量都很差,从她身上,感受不到爱和温暖。由此可以推论,黛玉幼年生长的环境,没有爱和温暖。
也就是说,林如海和贾敏的婚姻是冷冰冰的,他们应该是冷漠多于关爱。
这就奇怪了,才子和才女的结合,为何会走向冷漠?这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有关。因为女人的活动范围受局限,只能呆在后院,有才能也无处施展。这就容易让人产生心理上的不满足,比如黛玉之才,就需要通过诗社和宝玉的欣赏来找到出口。林如海在官场疲于奔命,哪有精力陪贾敏风花雪月?
这也正是当时的社会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原因,有了才华就容易不满足,既没人陪她吟诗作对,又找不到施展才能的平台,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压抑和落差。
因此,贾敏早逝也是必然的。
贾珠和李纨:对贾政王夫人典范婚姻的复制
从贾政夫妻替长子贾珠选择李纨为妻来看,他们对自己的婚姻很满意,因此希望能在儿子身上复制他们的婚姻模式。
贾珠虽然从未在书中出现过,但可推测出他应该是贾政的翻版,因为父亲通常会把第一个儿子教育成自己理想的样子,尤其是希望儿子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心愿。贾政的心愿是什么?“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令其入部习学”,未能从科举得到进士身份,对于“酷爱读书”、“欲以科甲出身“的贾政来说,成了终身遗憾,这个遗憾,希望能从儿子身上得到弥补。
能被“国子监祭酒”李守中青目为东床,贾珠应是林如海般的学霸,从科甲入仕指日可待。而李纨正是李守中培养的标准淑女,遵从“女子无才便有德"的规范,是和王夫人一样的贤妻良母。按照正常的发展路线,贾珠和李纨将会接过贾政和王夫人的班,把诗礼家风传承下去。
贾珠早亡,李纨成了寡妇,好在留下一个儿子贾兰,等于留下了希望。千万别小看寡妇的能量,亚圣孟子的母亲也是寡妇,却能把孟子培养成圣人,一代大儒;贾母也是寡妇,却依然有能量支撑贾府几十年的繁荣。因此,李纨在贾府拥有着仅次于宝玉的地位,贾母宠着她,王夫人信赖她,不但放心地让她抚养幼子,而且把姑娘们的教养工作也交给她。
事实证明,李纨确实有能量,“到头谁似一盆兰”,在她的教育下,贾兰成了第五代子弟中最有出息的孩子。
贾琏和王熙凤:从恩爱到仇视,成于三观契合,毁于不守规矩
贾琏和王熙凤最像俗世夫妻,也与现代夫妻关系最为接近。
同为王家女儿,王熙凤与姑姑王夫人所受的教育完全不同。由此也可看出,王家第二代想要转型的希望落空了,只培养出了儒家女儿,没能培养出儒家儿子。第三代子弟王子腾重拾武艺,在军政界崛起,信奉霸权主义。于是,王家的第四代女儿王熙凤成了儒家制度的叛逆者,不但没有男尊女卑的观念,而且不愿意遵从三从四德的规矩,希望能把贾琏牢牢地控制在手掌心。
很多读者认为贾琏和王熙凤的结合,是王夫人从中牵的线,其实从人物性格来分析,王夫人不像是能管这种闲事插手他人婚姻的人。倒是贾赦和王子腾的三观很合,都对儒家规矩不屑一顾,都轻文重武。贾赦为迎春选择武指挥孙绍祖就是个证明。
贾赦和王子腾,倒真是门当户对而又互惠互利:贾赦有高于王子腾的爵位,王子腾则有实权。在这两位父亲的影响下,贾琏和王熙凤也属于同类:都不守儒家规矩,都极通世务,都有机变之才能。更重要的是,王熙凤有控制欲,偏偏贾琏是个愿意让权的小男人,对权力的欲望不强。这可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再没有比他们更般配的夫妻了。
但是,他们却走向了最剧烈的结局:互相算计、反目成仇。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们与社会环境反着来,属于高速路上的逆行者:大家都靠右行驶,他们偏要靠左,于是翻车了。
社会环境是男尊女卑,他们偏要女尊男卑;社会环境是男女内外分工明确,他们偏要内外不分,王熙凤不断插手外务,贾琏也不断让步;社会环境是男人可以一妻多妾,王熙凤偏要一夫一妻……
一个人的能量再强,也无法与整个社会对抗。王熙凤以为王家可以一手遮天,以为她精力充沛到无所不能,却不知道这都是一厢情愿的痴心妄想。
无论挂着多强悍的车牌,无论车子的性能有多了不起,想要逆行上路,翻车只是迟早的事。
因此,最般配的夫妻,有了最剧烈的结局:车毁人亡。
四对夫妻的婚姻关系,二优二劣,优异的两对,贾政和王夫人、贾珠和李纨,都是按照社会主流的标准结合的,且都守规则不逾矩;其次是林如海和贾敏,属于才子佳人类型,却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融入浪漫,致使佳人落寞,而且还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最次者是贾琏和王熙凤这样的纯世俗夫妻,在严重错位中各取所需,个人利益大于夫妻共同利益,最终两败俱伤。
由此,可看出作者曹雪芹的婚姻观:只有与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的婚姻,才能维持长久,并从中营造出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