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网络成为人们婚恋活动的新载体和新场所,传统的婚恋观在被植入积极元素的同时,又面临着许多新的冲击。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婚恋观,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在分析网络对青少年婚恋观形成的影响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一定实效性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婚恋观影响对策
伴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伦理制度正在悄然改变。就婚姻、爱情而言,网络成为人们婚恋活动的新载体和新场所,传统的婚恋方式受到冲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关于家庭、婚姻、性的观念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婚恋观的形成与发展正面临着更多的变化。而婚姻、家庭和性,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精神财富再生产活动赖以展开的“初级生活圈”。因此,分析网络对我国1.75亿青少年网民①婚恋观的影响,探索网络背景下青少年婚恋观教育的对策与方法,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婚恋观,是让他们的家庭、婚姻和性协调运行,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网络已逐渐成为青少年婚恋活动的新载体和新场所
首先,网络改变了传统人际互动的择友模式,拓展了青少年的交往空间。择友是婚恋活动的前提。网络的超链接性,改变了媒妁之言、地缘或业缘之因的传统婚恋择友模式。青少年的婚恋择友活动不再受地域、行业、国界、种族等因素的制约,首次在最广阔的交往空间中进行。
其次,网络改变了传统人际互动的交流模式,延展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交流是婚恋活动展开的重要途径。网络技术所特有的声像同步技术,让情侣或恋人不受时空限制,即时、便捷地表达感情,传递相思,延展了青少年的婚恋交往。
最后,网络改变了传统人际互动的心理满足模式,丰富了交往功能。心理需求的满足是婚恋活动的情感基础。伴随着生理的发育与成熟,青少年在性心理上渴望接近、吸引异性,甚而恋爱。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情感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完全实现。网络的高匿名性、高隐私性,降低了青少年异性间互动交往的门槛,使其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得以满足。
网络对青少年婚恋观形成的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婚恋观的形成具有正面意义。网络增进了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可能性,有利于青少年择偶观的形成与完善。网络因其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质,使青少年不受自身的身材、长相、口头表达能力等因素制约,可较为自信和大胆地进行异性间的交往。在与异性的人际互动中,他们形成并完善适合自身个性化取向的择偶观。同时,网络的平等性特质让人们更愿意选择具有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的交往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青少年形成重理想、价值观等内在因素,轻外表等外在因素的正确婚恋观。
网络时代对青少年婚恋观教育的对策分析
以网络为载体,将现代技术手段植入青少年婚恋观教育。中国人的婚恋观教育较为隐晦或含蓄,更多地依靠子女成年后自我意识的觉醒。特别是在性教育上,家长、社会往往避讳直接对子女进行性教育。而社会的发展,赋予了家庭与婚姻更多的内涵和责任,人们也对婚姻、家庭和性的精神内涵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伴随着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对婚姻、家庭的要求也同步提升。因此,传统的婚恋观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可通过网络为载体,将现代技术手段植入青少年婚恋观教育。网络拥有包括多媒体等集图像、声音、信息于一体的技术平台,网络以其第四媒介的特质,成为受众多、门槛低的信息平台,网络因其及时性和匿名性的特质,可以成为有效咨询平台。可以通过开办正规的婚恋观网站、婚恋观在线教室、婚恋问题在线咨询等,给青少年提供更富吸引力和具有高级趣味的东西,以轻松、活泼、现代的方法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婚恋观。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完善家庭引导。目前,在新兴的网络技术面前,青少年的掌握与使用普遍优于家长。这就产生了网络时代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迟缓于受教育者的现象。父母要成为青少年精神上的指引者,必须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要求,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具体到婚恋观的家庭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婚恋观教育不能只针对孩子。父母要成为成功的教育者,既要总结自己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经验与教训,提高自己创造和经营婚姻的能力,以提供子女模仿与学习的榜样,又要与时俱进,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与方法,甚至技术手段如网络等,以便更有成效地引导子女。对父母的这种要求,与当今中国父母的整体素质和思想意识是有一定距离的,因此,必须对父母率先进行现代婚恋观教育。
二是强化婚恋观中的道德教育。道德的婚恋观和性爱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积极建设力量,而不道德的婚恋观和性爱则是家庭解体、社会冲突的破坏力量。为此,家庭婚恋教育须以品格塑造为重要目标。父母应通过言传使青少年理解婚姻恋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道德观;父母还应通过自己正确处理婚姻家庭中的各种矛盾与关系,将婚恋中的“尊重”、“责任”、“节制”身教给孩子,引导青少年加强内在自我道德修养,使青少年的婚恋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以社会导向为屏障,完善青少年的婚恋观教育。第一,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社会引导。一方面应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教育,制定简单但有效地网络使用规则,帮助青少年对其网络行为进行有效地规范和自制;另一方面,要规范网络环境,构建健康的网络文化,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精神导向。第二,构建婚恋观教育体系,完善社会教育功能。目前,我国已经构建了各类技术、技能工作的岗前培训及继续教育。可是,作为伴随人类一生的婚姻、家庭的组合,却没有任何婚前培训或者婚后指导,也尚未成立系统的社会婚恋教育体系,这与人们日益提高的婚姻、家庭预期不相匹配。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积极构建婚恋观教育体系,完善社会教育功能。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婚恋观教育、咨询等各类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各级各类恋爱咨询、婚前咨询、婚姻评估、婚后辅导等机构,完善我国的婚恋观教育体系,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作者简介:作者为贵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2008年专项课题“青少年网络道德干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