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诗句(精选5篇)

关键词:七夕节俗;农耕文化;爱情观;生育观

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古代劳动者智慧的载体。由于外来文化的渗透,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与此同时,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尴尬境地。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重新解读传统节日,弘扬传统节日习俗文化,揭示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对于加强民族凝聚力,坚持民族特色,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七夕节自汉代产生以来,经过不断演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确定七月初七为七夕节,与古代民间观念有关:古人认为七为阳数,七月七日是阳数的重叠之日,与五月初五端午节、九月初九重阳节一样,是值得纪念的特殊日子。农历七月也是农业丰收的季节,织女被作为七月立秋的标准星,因此,人们将七月初七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结合,并定名为“七夕节”。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天上有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人间有君臣与百姓的庆祝活动。乞巧、乞富、乞寿、乞子等习俗,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与织女的六大神性有关:主嫁果、生计、财货;主掌生育、庇护儿童;主寿命;主婚配;满足人们的私愿②。

1.农耕文化

牛女传说中,牛郎星和织女星自然而然地被拟人化,牛郎具有质朴、勤劳、坚韧的品性,织女则代表着智慧、忠贞、善良,他们成为劳动人民尊崇的对象。

“七夕”是一个以女性参与为主的节日,主要强调“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这与以织女为主人公的牛女传说有关。织女智慧与善良兼备,又心灵手巧,是中国古代女性尊崇的偶像。七夕节自然成为妇女寄托情思和美好愿望的载体。当代作家冯骥才说,七夕节不等同于西方的情人节。西方的节日往往主题单一,或表示感恩如母亲节;或表达爱慕之情,如情人节。而中国的节日主题多样而深刻,如寒食节纪念介子推、清明节祭祀祖先,端午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七夕节习俗,既是对白头偕老、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尊崇,也是女性祈祷心灵手巧和贤惠聪颖的重要节日。

2.忠贞不渝的爱情观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代中国重男轻女、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使人们这一基本的情感追求受到束缚,尤其是女性,因为封建礼教的残酷压制,往往成为婚姻的受害者。她们对美满婚姻、家庭幸福尤为渴望。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自然而然就成为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故事密不可分,而牛郎织女故事中因西王母的阻挠,有情人不能相见,从而增加了故事的悲剧色彩。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给牛郎织女带来了希望,这也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体现。中国人崇尚大团圆,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等大多以大团圆结局,故事主人公在经过悲欢离合后重新团聚。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正是这一美好心理的表现。“七夕相会”是牛女传说的精妙之处。两个相爱之人不能朝朝暮暮,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但正因为有每年七月七日的相会,牛郎和织女备受煎熬,仍满怀期待。这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爱情观,正如《诗经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亦虚亦实的情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状态,表达一种相思之苦,这是中国传统爱情诗歌的主旋律。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将这种相思之苦抒写到了极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唐代女诗人李冶有一首充满哲理的六言诗《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诗人用“八至”道出了人间的事理,尤其是夫妻之间的微妙关系。男女双方不管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是自由恋爱,一旦走入婚姻,就是对对方的认可,要对双方及其家庭承担一份责任。夫妻双方耳鬓厮磨,相濡以沫,浓烈的爱情渐渐转化为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爱情模式,它不是对爱情的否定,而是对爱情的升华。正如《诗经邶风击鼓》所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两个有情人的至爱之约,是生死不渝的伟大爱情的宣言,也是千百年来一直被传诵的原因,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爱情观的源头。

3.重生育的观念

古人把生育现象看得非常神秘,最普遍的求子方式就是向神灵祈子。民间有送子观音、碧霞元君这样的神灵形象,而且流传着许多关于送子神仙的神奇故事。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一直是古代中国崇尚的观念。由于古代医疗卫生条件低下,婴儿的死亡率很高,为人父母者最大的愿望,就是祈求神灵保佑孩子能够健康长命。没有子女的夫妇更是虔诚地拜送子娘娘,喜得贵子后也认为孩子是神灵所赐,还愿的环节必不可少,因此各地的娘娘庙香火不断。

牛郎织女传说中牛郎织女育有一子一女。在国人的观念中,儿女绕膝,享受天伦之乐,是人生中最幸福和值得骄傲的事情。有些学者在研究牛女传说和七夕习俗文化的过程中,认为二者起源于生殖崇拜,七夕乞子就成为顺理成章的节日习俗。刘彩清《七夕节的文化透视》一文认为:乞巧含有深刻的生殖意蕴;用瓜果来祭拜牛郎织女,是子嗣繁盛的象征;用蜘蛛求巧寄托人们对喜得贵子的期盼;用凤仙花捣汁染指甲的习俗在于体现对老人的“孝”。在七夕乞生活动中,已婚女性有一项重要任务―乞子。按照父系传承的原则,只有儿子才是延续香火的后代。未生养儿子的女性,七夕晚上虔诚地祈祷,即是渴望自己能够如愿。古代社会,女性几乎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能否生养儿子,也决定着她在夫家的地位。《仪礼丧服》中有:“七出者,无子,一也;,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这是为妇女设的“七出”之罪,无子被列为首条,而且是女性独自承担这一罪名,可见封建礼教对妇女要求的苛刻和无理。这一观念可谓根深蒂固,就连鲁迅笔下一无所有的阿Q也明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害怕自己断子绝孙,认为“应该有一个女人”。

小结

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中华民族是崇尚美好、团圆、幸福、和谐的民族,与牛郎织女故事有着渊源关系的七夕传统节日因此有其存在的土壤,只要结合当下的时代特点和人们的文化心理,营造一种美好的氛围,这样的传统节日依然可以大放光彩,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载体。

七夕是中华传统习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传统节日重新焕发生机,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宣传,也应该考虑老百姓的接受心理和文化需求,这样才能真正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起到推动作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文化和习俗,手捧玫瑰花,口嚼巧克力,跳的是街舞,哼的是Rap、Hip-Hop,对于本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这让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很不理解,也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的境地。我们并不是拒绝外来文化,但不能舍本逐末,厚此薄彼,正如鲁迅“拿来主义”一样,应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不失为抢救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1]钟敬文等著《名家谈牛郎织女》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

[2]张晓华主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之七夕节》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6.

[3]周媛著《节日长安之七夕节》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9.

[4]刘彩清《七夕节的文化透视》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5]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

[6]冯骥才《七夕摩喝乐仲爷》《今晚报》副刊2010.9.

[7]张勃《压力下的憧憬―七夕节俗中的女性心理和情感分析》,《七夕文化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注释:

【关键词】思妇诗;人的自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是借助古老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反映爱情生活的诗篇。它写成的时代似应在东汉后期,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ㄈ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着眼点却是地上人间,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开关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以迢迢属之牵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古诗十九首》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它的分析历来是见仁见智。《迢迢牵牛星》应归属于《古诗十九首》“思妇之词”之列,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汉末中下层文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他们离别相思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惆怅,知音难遇的悲哀和对世态炎凉的愤慨等世俗情怀,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千百年来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此类以游子思妇为主要内容的诗作,正如刘勰所言,它们是“志不出于,辞不离于哀思”。东汉末年以来出现这种作品,其实也是文学自觉的内容之一,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作为一种诗歌艺术题材的传统,思妇诗源远流长,在先秦时代就有其滥觞。《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就是一首典型的思妇诗。不过当时还没有“思妇”一词,据《文选》记载,“思妇”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宋玉的《高唐赋》:“姊归思妇,垂鸡高巢,其鸣喈喈。”但此时,“思妇”是指鸟名。直到《宋书乐志》引曹丕《燕歌行》:“慊慊思妇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思妇”才确指怀念远出丈夫的妇人。

东汉以来的所谓“文学的自觉时代”,在这一时期,诗歌的创作便脱离“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负朝着自觉追求诗歌艺术的方向发展。思妇诗写多是独守空房的妻子思念远行的丈夫,因而写得低回婉转,引人神伤,自是人性的普遍表现。从先秦的《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到汉末的《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再到与曹丕同时代的徐的《室思》“念与君相别,各在天一方,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无不阴柔和美,绵长低徊,将思妇内心那多愁善感的情感表露无遗。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382.

[2]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74.

[3]休谟.人类理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p75.

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语文古诗三首教学案例资料,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第二课时

1.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二、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7】《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1.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学习

1.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板书:江南美景烟雨楼台)

(二)质疑探究

1.重点词句【出示课件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品读,深化理解

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板书: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书湖阴先生壁》

1.解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2.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3.理解重点词语: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3.说说诗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板书:院里:茅檐花木院外:一水两山)

1.【出示课件9】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品读: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板书:景美人更美)

三、总结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茅檐花木

院外:一水两山

景美人更美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选编了《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歌。从内容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从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绝句。

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释题、了解作者,熟读古诗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指导。最后的环节是质疑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刻理解全诗。

第二课时,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和第三首诗。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体会得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得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水是阻隔

水最早出现的意义是表示阻隔,这就有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凄美的画面:“所谓尹人,在水一方”。还有那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诗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素手,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描写了织女的机杼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流如雨,最令人感叹的是:诗中不写河汉的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盈盈的水光含情相视。

水是相思

水难以逾越,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给人带来了痛苦,因此大多说诗词抒发的是相思之苦,或为友情或为爱情,成语“柔情似水”便是最好的例证,且看王观的《卜算子》:“永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一道新鲜脱俗的送别词。王观以横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眼的眉眼

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征位于江南的浙东山水,并寄寓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与祝福。这首词,宛如一活泼的轻音乐,没有离别的伤感,而只有俏皮的描绘与祝愿。

水是愁情

古代诗人总喜欢以流水来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是愁情挥之不去,这方面的名篇名句不胜权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思,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悲愁难断,纵观所有诗句佳词,均从不同角度,恰当地在愁情与水相似特征之间建立联想,使之流芳千古。

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女儿节,种种节俗活动所表达和传递的主要也是女性的愿望与心声。

乞巧是七夕节最重要的习俗活动,不同地方乞巧的方式也不同,有穿针乞巧、观影乞巧、蜘蛛乞巧、通过祭拜织女乞巧等等,不一而足。穿针乞巧即穿针引线,谁穿得又准又快就为巧,带有赛巧的性质。为了增加活动的难度和趣味,对月穿针、暗处穿针、背手穿针等方法也被发明出来。观影乞巧即将一些东西放入水中观察其所呈现的物影来乞巧,所放东西多为针、巧芽、草等。蜘蛛乞巧是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来,如有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的,若结网就得巧;有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的,网结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的,有条理则谓得巧;还有以蛛丝是否穿针为标准的,若蛛丝穿过针孔即为得巧。经过占验,得巧者无不欢天喜地,大家向她表示祝贺;未能得巧者,往往沮丧叹息,甚至啜泣痛哭。除此之外还有看巧云、吃巧果、食巧饭等乞巧方式。

众多乞巧活动大都是女子们自己的发明,不仅带有明显的竞赛意味,而且富于生活情趣,它们刺激着娇儿女娃们带着既兴奋不已又忐忑不安的心情投入其中。乞,是追求,是期望,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诗句里,在女子得巧则欢喜、不得则伤悲的情感表达里,我们看到心灵手巧和容颜美丽是她们共同的追求和对自我的期许。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心灵手巧无疑是和女红、中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令乞巧活动更多体现在针线(丝)运用和饮食制作等方面。而女子们周期性地参加乞巧活动,则确认并且强化了女性对于何为“巧”的理解和认知。

乞美是七夕节另一种重要的习俗活动。许多地方都有接露水的做法,民国二十五年《路桥志略》载:“‘七夕’,妇女用各种鲜花盛水盆内借以承露,曰接牛女眼泪,洗眼濯发,谓能明目美鬓。”嘉靖年间的《姑苏志》则描绘了一幅更加动人的情景:七月七日夜,天上一弯月亮与群星争辉,院子里树一竿青翠欲滴的竹,上面戴着硕大的荷叶,那是女子们的“承露盘”。第二天一大早,她们就会喝掉承露盘中的露水。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还会令人变得美丽。在广西某些地区还有“储水”的习俗,认为用“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7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市以及贵州、广东两地均有此风。用花草染指甲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综上所述,在七夕节的乞美活动中,更多体现了女性对容貌美的追求,在她们那里,容颜不仅与先天的自然条件有关,而且与后天的保养与修饰相联。利用生活中可取的资源(露水、凤仙花等)为自己的美丽服务,这当然是一种积极的、值得倡导的人生态度。

浙江——七夕香桥会

在浙江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人们都赶到这里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即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幸福吉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传说香桥是由牛郎织女故事中的鹊桥衍化而来的。

趣谈“七娘会”

在广东,清代和民国年间尤为重视七夕节,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便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七娘会,民间多称“拜七姐”,此活动在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活动一般是在少女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农历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

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有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等等,总之越细致越显得巧。同时还要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灯、蛋壳灯(上绘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等。

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化妆用品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还要在烛台、香炉上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或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和鹊桥边上,进行各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或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及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演奏音乐;兴致浓时,女儿们也会自奏琴萧等乐器。半夜12点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地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沸。诚如清代《羊城七夕竹枝词》所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

THE END
1.梦见观音雕像碎了是什么预兆意思已婚的人梦见观音雕像碎了,预示建立各种友谊。 孕妇梦见观音雕像碎了,预示财运不错,经营的生意会越做越大,甚至有可能会发展到海外,财源滚滚。 离异的人梦见观音雕像碎了,预示你的状态非常好,和爱人交流的机会多了,朋友的爱情观也会影响到你。 不同身份梦见观音雕像碎了预示着什么? https://m.jiemeng.tw/n/2987976/
2.解签第三签孟姜女,第九十六签古人孟姜女汗,算命跑这来了?有没有搞错。那我顺便帮你解下 。恩 看这签。观你最近定有好事。 观音灵签孟姜女送寒衣解签 “孟姜女送寒衣”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之一,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我国流布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 凡事守己则吉也。 观音灵签:解曰 千般用计。枉费功夫。不如守旧。着甚来由。 https://www.tai26.com/www.tai26.com/yunshi/125901.html
3.梦到买鱼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梦到买鱼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 梦见买鱼,做这样的梦意味着你近期的财运不佳,不建议借钱给别人,容易破财。预示以后会继承别人的财产。近期适宜做一些重大决定,比如买房、买车等等,会给自己带来好的财运。 梦梦见鱼 做这样的梦表示最近财运很好,是发财的预兆。https://m.1212.com/jm/shenghuo/14104.html
4.新玉观音当媒体问到高云翔是怎样打动董璇时,他坦言新《玉观音》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观和爱情观,这一次终于勇敢追求自己的真爱。戏外的他追求真爱就不像戏里那么费劲了,在董璇的口中,高云翔是一个“三不”男人,不抽烟、不喝酒、不泡夜店,很孝顺父母。两个有着很多相同点的恋人毫不费力地走在了一起,也收获了无数影迷的https://baike.sogou.com/v29847927.htm
5.属鼠和什么属相最配爱情观 属鼠女:生肖属鼠的女人在爱情上如阳命金相人一般,主动并且勇敢。她们对爱情有着很高的期待,不能容忍爱情中的欺骗。对待爱情也是无怨无悔的,她们会把每一次恋爱都当成最后一次去爱,全身心的投入到感情中。对于细水长流的浪漫,她们更加向往的是能够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 https://m.puxianju.com/shengxiao/shu/31580.html
6.《玉观音》观后感(玉观音)剧评受黑格尔“同一句格言”的影响,今天下午我又把海岩编剧的《玉观音》快速浏览一遍,依然感动的稀里哗啦,这部以刑侦为题材的爱情剧对我爱情观的塑造和影响很大,这部丁黑导演海岩编写的剧我前前后后看过好几遍,第一次初中那会,家里还是黑白电视,第二次是看得是海岩小说原著,第三次是高中时候在我哥的电脑上看的,这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502077/
7.梦见观音菩萨像梦见观音菩萨像周公解梦周公解梦, 梦见送子观音 需要放松的一天。你座今天虽然觉得自己还是精力旺盛,不过为事业奔波劳碌了一周,很应该好好放松一下,听听音乐是不错的做法。健康方面,关节部位较有可能受伤,选择柔体操、瑜伽等运动比较安全。恋https://www.chazidian.com/jiemeng/7336/
8.预测居八字测爱情观 八字测配偶类型 八字日干测爱情 2023年姻缘测算 八字测老婆类型 测一生有几次婚姻 八字测老公类型 八字测另一半长相 测另一半年龄差距 八字测爱情运势 八字测另一半方位 八字测另一半身高 八字测另一半职业 八字五行看姻缘 婚姻状况查询 测婚姻第三者 https://www.yuceju.com/free.php
9.观音文化(精选十篇)观世音菩萨悟人向善,救苦救难的慈心与法力在千万现实人的信奉中不可动摇。在佛教与儒、道教互融互化的变革中,观世音法象在现实的人文概念中早已成为集真善美于一体,并凝聚无穷法力,救助苦难的偶像。出神入化的《千手观音》舞蹈,舞者以坦诚的心灵体验,揭示着人间真善美的崇高与永恒。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wl3875v.html
10.唐朝发言稿范文14篇(全文)通过这几个特例,唐朝女性的这种自觉的爱情意识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在爱情观上始终没有摆脱男性附属品的自我定位 尽管唐朝女性在爱情观上已有相当的进步和跨越,具备表达自我的意识。但是她们的进步也只是局限在表面,并未从内心真正肯定自我的情感价值,在潜意识里仍是将男性置于至高无上的权位,而自己依旧是低到https://www.99xueshu.com/w/fileanl61qq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