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师”面相凶狠,留着小胡子,戴着金属项链,剑眉锋目,打扮江湖。
但站在讲台上的他,却说着最“最温柔”的训话:
“我是你们高一年级的班主任,我为人和善。”
也有家长说,孩子们现在就需要这样的老师来管理。
直播中,这位“老师”跟网友还有很多互动,说自己确实是教数学的老师:“我监考从来没人敢作弊。”
可这位“老师”的大火,也引来不少网友的质疑。
有人认为老师的形象是严肃且庄重的,不该进行如此夸张的表现;
也有人怀疑他根本不是老师,而是摆拍骗人博流量的网红。
果不其然,在男子的定位地湖南永州,当地教育局回应在教师队伍中查无此人。
闹半天,原来这就是一出“网红冒充教师”的夺眼球戏码。
当地教育局也没惯着,直接选择了报案处理。
其实在短视频大火的当下,拍视频的网红无孔不入,早就渐渐侵入了校园。
就连老师这样庄严神圣的职业,也不是第一次被盯上了。
不过以前也就是女网红,借课堂秀秀身材,这次永州男子,直接有点挑战公众底线了。
这件事之所以能快速冲上热搜,引发全民热烈讨论,本质上还是因为,它让网友们意识到近些年网红行业的一系列问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一些畸形的东西,开始尽数显现出来,正野蛮生长。
如果这些乱象不引起我们的警惕,那形成的伤害,可能远远超过我们想象。
01
畸形的审美观
表现:内容低俗化,审丑大行其道,打擦边球,影响社会风气
跟“最凶老师”一同上热搜的,还有一位“地铁爬行”的女子。
据网友拍摄,在杭州地铁,一位穿着深色衣服和裤子的女子,跪在地铁车厢地面,双手撑地缓慢爬行。
而在女子前方,则有一个伙伴,拿着手机,一直对她进行拍摄。
这段爬行,整整持续了三节车厢,在众目睽睽之下,女子爬行完毕才和同伴离去。
整个过程中,她毫不在意路人的目光,如此视公共秩序为儿戏,造成了十分不良的社会影响。
事后当事女子辩解,自己这是行为艺术,但是艺术还是别有用心,大众心里一清二楚。
在这出闹剧之前,地铁等公共场所,早就成了一些网红们打低俗擦边,以尺度换取流量的修罗场。
之前就有女网红在地铁上热舞,热舞就罢了,舞到兴头上,她竟然对着对面的小男孩,撩起上衣露出内衣,开始了“社会摇”。
坐在对面的小男孩一脸懵,眼神躲闪,尴尬到不知所措。
也是在前不久的上海地铁,有一个女子穿着内衣着装暴露,在地铁上劈叉拍照拍视频,毫无羞耻心。
这一幕被所有在地铁上的乘客看在眼里,随后纷纷上网谴责。
再比如口出脏话,乱喷一气,做一些莫名奇怪但令人作呕的事。
如今已经被封禁的网红“郭老师”,就是这种低俗网红的代表。
她常常在短视频中闻脚丫子,展示贴身衣物,满口脏话博流量。
“网红”为什么渐渐被污名化,跟这些一味博眼球出位的网红不无关系。
在流量至上的今天,一些网红可以一次次地,突破道德伦理的底线。
当审丑和低俗成了传播常态,那正常的审美观将如何重塑?
当这种无底线的操作,被孩子们学到并模仿,我们的下一代要怎样才能保证心理和智识的健全?
02
畸形的世界观
表现:传播虚假信息,混淆视听,破坏传媒生态
我们都知道,网络的世界,有很多“段子”,所谓段子,大多是编出来的,是假的。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分辨事实的知识和判断真假的能力。
这就造成网络成了谣言滋生的温床,成了一些人利用大众情感,骗取利益的集中地。
我们常见的谣言和虚假,不外乎这么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移花接木。
就是选取一段视频画面,再配上与事实根本不相符的文字,造成“爆炸”新闻并传播。
比如,网上曾有这样一段视频,是一位老师摔碎了一部手机。
视频的发布者,配上了“老师课堂发现学生玩手机,怒将其摔碎”的文字,搞得网友对这位“毁坏私人财产”的老师进行声讨。
实际上,这是大冶市华中学校老师拍摄的警示片,摔的手机就是老师自己的旧手机。
看到没,一段不明所以的视频,加上煽动性极强的文字,就能调动大多数网友的仇恨和情绪,从而达到传播和榨取流量的目的。
可叹的是,很多网友刷到这样的视频后,并不是先去质疑并进行考证,而是无条件相信。
这种“以假乱真”的造谣多了,不仅会让这部分人失去“甄别真伪”的能力,还会催生负面情绪。
第二类,是自导自演。
所谓自导自演,就是用剧本进行拍摄或事先已经有了完整的策划,然后以纪实的方式,上传平台欺骗大众情感。
我们开头提到的“最凶老师”,其实就属于这类欺骗视频的范畴。
而这类视频,也是短视频里骗人最多,传播谣言最广的。
平时喜欢看短视频的网友,肯定刷到过这一类的慈善视频。
视频的拍摄者偶遇很穷的爷爷奶奶或者家境不好的小女孩,然后帮她们买衣服买零食,去他们家助人扶贫。
这类视频,有些已经成为一种产业。
包括一些知名网红在内,他们先是给这些群演一些钱,让他们配合拍摄,随后再给一些物质奖励,以欺骗大众情感,博取大众同情,从而收获流量。
有不少网友因为看到里面的孩子老人太过可怜,甚至捐款捐物,殊不知自己早就成了背后网红的“韭菜”。
还有,一些不良的收钱探店。
最后就是“自我采访”,明明是一件芝麻绿豆的事,愣是要以新闻电视台的口吻采访自己,说得神乎其技,其实就是“自己采访自己”,用来欺骗大众。
第三类,是假扮权威,伪科普。
我们在网络视频里见到的白大褂,甚至连白大褂都没穿,其实很多并是真正的学术权威,不过都是抄了一些文案,做伪科普的段子手。
他们今天告诉你这个发胖,明天告诉你那个致癌,实际上多数是伪科普制造恐慌,用来获取流量。
这些谣言和欺骗,极大破坏着传媒生态。
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足以分辨是非的头脑,一段假的视频加几句煽动性的话,就能让大多数人义愤填膺。
当这些负面情绪连接成片,仔细想想,可怕不可怕?
03
畸形的价值观
表现:公然炫富,制假贩假,传播扭曲价值观
网络上,向来是炫富和造假的重灾区。
一来,网络上病毒式的传播方式,满足了一些人“炫耀”的虚荣心;
二来,不法商家也可以通过这种传播获取巨大的利益。
而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各种“媛”的诞生。
“媛”这个字,也渐渐开始被污名化了。
主要就是因为在短视频的语境下,一些女网红,为了展示自己丰厚的物质基础,精致的小资生活,以及超好的身材颜值,在各种场合下开“炫”。
短视频火起来不到五年,我们就经历了“佛媛”、“菜媛”、“病媛”、“飞盘媛”。
现在已经开始慢慢有了“幼儿媛”。
除了各种媛,一些短视频里也充斥着,那些我们做梦都梦不到的奢华生活。
全款600万的房子,深夜占道违反交通规则的大奔;
人生的第一辆库里南,拿皮箱都装不过来的钱。
还有多到放不下的鞋子包包,名车名表。
羡慕吗?皮哥也羡慕。
炫富无可厚非,但对财富的过分炫耀,不过是轻浮的表现,对没有抵抗力的人来说,很可能为了财富走捷径,甚至走上歧途。
而一些网络短视频里的造假贩假,简直跟炫富,就是一条龙服务。
几万块的奢侈品包包,几百块就能买到,既能撑足面子,又能满足虚荣。
只可惜,这样的虚荣,用一些不正经的经营和不交税的假货,怎么可能填得满呢?
对财富的追求本没有错,但极端的炫耀,却传播着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世间并非只有金钱,几十年的人生里,钱并不是一切,而那些在网络世界里物质丰盈的网红们,内心大抵是没有几两墨水的。
04
畸形的创作观
表现:挑战生理“边界”,胡吃海塞,不顾生命危险,造成不良影响
“网红”,说到底也是一种创作活动。
而创作,一般是有边界的。
但因为涵盖太过笼统,只要能拍能发,就有人追,一些网红便开始探索,这种创作的边界。
但边界,不代表极限。不少网红在对极限和极端的追求中,失去了生命。
这里面,吃播是重灾区。
泡泡龙大家都应该知道,他是美食吃播界的大网红,视频播放量动辄百万。
但胡吃海塞、丝毫不控制食量的他,也很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同样因为吃东西不加节制而去世的,还有年仅19岁的网红孙艺轩。
人的生理是有极限的,哪有什么“大胃王”,不过都是为了流量强撑着。
起哄跟风的观众,永远不会为你的生命负责,而这种极限挑战,只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除了量,有些网红还在食物本身之上找噱头。
比如有生啃榴莲皮的;
生吃仙人掌的;
甚至还有吃土的,吃玻璃的,吃排泄物的……
只要有观众,万物皆可吃,这已经渐渐成了那些意图“走捷径”短视频吃播们的常态。
除了吃,运动和极限,也是带来危险的重灾区。
有“冒险王”之称的吴永宁,就因直播攀爬263米高楼失足坠落不幸离世。
同样去世的,还有网红小邱妹,她在直播拍塔吊视频时不慎摔下,当场去世。
这样的惨痛教训,数不胜数。
这两年,在女网红的圈子里,极限运动又和擦边,结合到了一起,诞生了新的物种名叫“女骑士”。
她们骑着肌肉感十足的机车,全身上下只有头盔是护具,然后以高速,行驶在大街小巷,用此种方式博取流量。
JK、短裙、黑丝、翘臀成了此类网红的“标配”,飚完车还不忘摆一个凹凸感十足的造型,与“爱车”合影留念。
但高速机车,毕竟是专业性很强的交通工具,如果没有一定的驾驶经验,很容易发生危险。
而这种危险一旦发生,就是致命的,是女骑们的小拳拳,拯救不了的。
网红“小鱼爱吃鱼”,就是这样一位女主播。
她不是专业骑手,可为了打造“机车美女”的人设,经常穿着黑丝、骑着车高速上路。
而且她的视频里,不时还会有“跨越实线压弯”的行为,好心的网友也多次提醒。
结果就在不久前,一次过弯时,发生了惨烈的事故。
她不幸和对向车道驶来的黄龙摩托相撞,最终对方重伤,她本人则现场身亡。
小鱼爱吃鱼只有23岁,交警调查后发现,她的摩托还是借来的。
一个23岁的女孩,本应有大好的年华,就这样逝去,令人惋惜。
她的事故,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有一些极限运动,该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如果要以这样出位的方式,去博取流量,最终的后果只能自己承担。
而这些行为,已经对现实造成了影响。
这不,前几天,又有女子在广东广州的大马路上“耍杂技”,用瑜伽的姿势骑车……
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果可想而知。
而这些例子一个个发生在身边,仔细想想,令人后怕。
05
畸形的性别观
表现:煽动性别对立,污名化男性和女性,传播扭曲婚恋观
自从《脱口秀大会》上杨笠火了以后,网络上也刮起了一股“性别”风。
具体表现,就是一位看似很有情感经验的大姐或阿姨,在庄严肃穆的背景下,给你讲述她自己对性别的看法。
其中不乏各种歪理和污名化性别的毒鸡汤。
什么“对你无微不至的男人为什么不能嫁”,什么“如何把丈夫拿捏得服服帖帖”……
听起来神乎其神,其实满嘴胡说八道,毫无理论根据和思想逻辑。
关键是,很多女生现在还很吃这一套。
她们始终坚信,这些情感类博主的话,都是人生真谛,无数恋爱或者没恋爱的小年轻,将她们这一套奉为圭臬。
“男生一定要找漂亮的,人丑,是因为内心扭曲。”
“别嫁给穿白裤子的男人,因为穿白裤子的男人,都不是好人。”
“40岁连500万都没有,怎么结婚?”
这一字一句,就像网络爽文一样,其力量足以戳中,任何一个有公主梦的女孩内心。
只可惜,这些毒鸡汤背后,都是一整个团队的运营。
他们的主要创作点,就是煽动男女对立,用极端的名利思想,代替情感上的发展和进取。
后来,这种对性别的恶意,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新的模式,街头采访。
当你看到两个玲珑凹凸的美女在话筒前发表自己对于男性的看法时,大概率都是有本子的。
因为但凡智商正常的人,都说不出“低于1米8就是侏儒”这种话。
所以在看这样视频内容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那些忽悠你不要结婚的,大概率是已经成家立业的。
那些告诉你“男人/女人都是垃圾的”,大概率已经找到了男女朋友,或者身边根本就不缺男女朋友。
追求男女平等,需要用正确的方法,无论是田园男女权还是极端男女权,到最后反噬的,都可能是自己这个群体本身。
06
总结
看了这么多,网络传播中的这5种“畸形”,是不是触目惊心?
它也已成了国内网络上,难治的5种病。要改变这种现状,皮哥认为,有三个思路。
第一,是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
网络平台,是此类价值观传播的第一责任人。
不要过分依赖大数据AI的算法审核,加大人工审核的力度,对一些歪七扭八的内容予以下架,对三观不正的内容创作者予以严厉查处,才是正道。
第二,大脑“剥离”快餐文化。
网络之所以能传播这些谣言和价值观,其核心就在于“快餐”两个字。
看多了这样的网络内容,我们的思维会渐渐习惯这种即食的快餐模式,大脑也会渐渐丢失深度思考的能力,网络上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也就不足为奇了。
网络不是法外之外,之所以谣言伪科普满天飞,就是因为犯法成本太低太低。
即便被封了,大不了重新注册账号接着干,似乎没什么影响。
要正本清源,就要从源头做起,对违规的创作者绝不姑息,对造成恶劣影响的创作者实施惩戒,才能改变这种行业乱象。
网红自媒体行业已经发展了超过10年。
作为网络时代传播讯息的一种媒介,它的作用我们应该正面肯定。
但不管是知识、生活、态度还是美,传播的前提一定是基于真实。
归根结底,当下网络上的种种畸形乱象,就是与真实背道而驰。
经历了野蛮生长的年代,如今依旧割不开畸形,在它有可能荼毒我们下一代的今天,是时候该撕开网红这块以博眼球为创作目的遮羞布了,管一管了。
希望我们的网络创作,环境能越来越正规,内容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