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对婚姻和家庭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各持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有的人觉得婚姻是自己的事情,应该由自己做主,有的人觉得物质基础对维持家庭很重要,这就是所谓的婚姻观。国内外对婚姻进行着不同的研究和定义。本文针对日中女性的不同婚姻观的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日中文化差异。
1.吉田昇(昭和50年)指出:“关于适婚年龄,认为结婚不重要的高学历女性人数很多,根据妇女意识调查(总理府《关于妇女意识的调查》昭和48年)显示,认为结婚不重要的女性人数里面,高学历女性人数占了52.8%。但是,事实上,处于适婚年龄期间的女性,几乎都在适婚年龄结了婚。还有,汤泽雍彦氏的调查也显示,63%的女性希望在24到25岁时结婚。”大多数的女性都认为结婚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事实上,单身有单身的烦恼,结婚也有结婚的烦恼。不管是哪一种,不管是处于什么想法,如何使自己度过幸福的一生,对于女性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事情。
2.布施晶子(1993)指出:“根据国势调查数据显示,到1970(昭和45)年为止,25岁以后男女的未婚率,男性只占40%,而女性占了60%,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1975(昭和50)年以后的15年间,年轻男女的未婚率翻了一倍,这个年龄段的女性,5人里面就有2人未婚。30—34岁年龄层的未婚率也在成倍增加。”下面这张图表2-1,是关于未婚率的变化推移。那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变化趋势呢?随着学历的增加。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也在变大。不仅仅如此,就业率的上升也使得女性晚婚现象越发频繁。在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上升的背景下,女性学历增高的速度跟男性比起来更加快速。
3.张爱玲生于上海,从小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陶冶,又接触过西方文学艺术。她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以婚姻爱情为主线,婚恋视角是其创作的基本视角,借助这一视角,张爱玲展露出自己极具个性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表达了她对婚恋问题、亲情问题、女性问题及人性等方面的思考与认识。
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在其著作《傲慢与偏见》中,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爱情是美满婚姻的基础,金钱是婚姻的保障。简·奥斯汀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的一个普遍观点婚姻中最关键的因素不是爱情,而是金钱。一桩好的婚姻对一个年轻女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与当时的英国社会以及妇女的社会地位是分不开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男女之间无平等可言,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地下。女性无财产继承权,她们生活的中心是家庭,她们的作用是掌管家务。因此妇女要生存,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唯一的捷径就是结婚,找到一桩幸福美满的婚姻。简·奥斯汀认为,爱情婚姻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相互关联,但不能仅取决于财产和社会地位,正确的婚姻应当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尽管奥斯汀的时代已经久远了,但她在《傲慢与偏见》中所倡导的婚姻观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