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购物车满满当当双十一佳节之际,
不知是已有君子佳人相伴,吃着火锅唱着歌,
还是赛博冲浪,用清空购物车的方法寥慰内心?
“5·20”之时,我们调查了清华同学的恋爱观
发现奋斗是青春的底色为了更好地分析清华各群体的亲密关系状态
团结各路同志与朋友
谈不上恋爱、抢不上折扣、收不上问卷的
清新时报新媒体部
毅然决然地擦掉“消费主义”的外衣
让这一天回归“单身节”本色
在这个寒冷寂寞、干燥掉发的期中周
来听听清华“单身人”的情感观念与生活状态
(问卷发放趋近于滚雪球抽样,男女老少对此话题关心程度并不相同,仅供娱乐参考~)
性别与院系比例
本次调研一共143位同学,性少数群体占到总调查人数的22%,其中63位为男同学,80位女同学。文科类专业占37.8%,理科类专业20.3%,工科类39.2%,艺术类2.8%。调查中所呈现的性别比例与学校性别人口比例相反,可能是因为男生节在即,聚会与礼物齐飞,实在无暇顾及本报社的小小问卷。
恋爱经历背景
被问及恋爱次数时,30%的受访同学表示自己“母胎单身”,从未步入亲密关系;30%的同学有过一次恋爱经验,20%的同学有过两次恋爱经验,剩余10%的同学,恋爱经验达到了三次及以上,属于“情场高手”。
学生恋爱次数
当下恋爱状态
在这个寒冷的冬日,广大校园内60%的同学仍然是单身状态。这些游荡着的自由灵魂中,超过半数是母胎单身,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对自由的向往;而大家的空窗期则各有不同,空窗三个月以下或三年以上的人都相对较少,大多数人处于一段不长不短的中间值,自我疗愈并安享单身。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受访的单身群体和非单身群体中,分别有43%和66.7%的同学认为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属于安全型依恋型。(都是纯爱战士呐.jpg)
清新小课堂
安全型依恋的人对待亲密关系乐观且积极,主打“真爱无敌”;混乱型依恋的人悲观且焦虑,觉得根本没有真正的爱情;回避型依恋的人恐惧且焦虑,对可能存有的“爱”退避三舍;痴迷型依恋的人渴望但焦虑,想托付爱,又害怕受伤害。
“在宇宙中心呼唤爱”的年轻人们
在对恋爱意义的理解上,“情感支持”选项遥遥领先。近90%的同学希望从另一半那里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与支持,可谓是,在宇宙中心呼唤爱。
相比之下,“生理满足”、“通往婚姻”等普遍为次要考虑因素,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阶段,彼此支持着克服迷茫和焦虑的诉求造就了人们对“灵魂伴侣”的想象;而社会规范离校园太遥远,婚姻与家庭也未显出实感。年轻的大学生们,总是更希望爱在当下,即使那是“花束般的恋爱”。
恋爱需求排序(颜色由深到浅为重要性由高到低;从上到下均值由高到低)
寡王何以成为寡王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大部分清华er们不谈恋爱,是因为生性不爱谈恋爱。在“恋爱不是必需品”的情感原则下,“智者不入爱河,寡王一路硕博”成为了最美好的祝愿。为了实现学业和事业突飞猛进的诱惑,爱情不构成清华学子的首选项。
——恋爱算什么,能吃吗?不如献身建设祖国。
单身原因排序
我们和部分填问卷的朋友们聊了聊,发现:Toloveornottolove,itisaquestion.
恋爱观生成:什么影响了我们的观念?
根据问卷,可以看出原生家庭的影响处于绝对第一位。@Costa长期对亲密关系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他认为这与小时候父母长期的两地分居所造成的情感淡薄脱不了关系。
各色文学作品的陶冶作用紧随其后,位列第二;此外,作为千禧前后的一代,包罗万象的互联网同样对清华er的恋爱观施加了不小的影响,网络社群、影视剧作品等均协同塑造了这一代年轻人的恋爱观。
恋爱观生成因素排序
《公主小妹》《一起来看流星雨》《放羊的星星》构成了@小萌童年的暑期回忆,帅气的富二代和平凡的穷女孩阴差阳错地相爱,跨越世俗眼光的爱恋吹起虚幻的粉红泡泡,让她和同伴们憧憬能够“转角遇到爱”,下一秒跌进白马王子的怀里。
恋爱观解密:选择伴侣时,我们在考量什么?
俗语道,“你可以不帅,但不能太坏。”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受访者们普遍最为看重的指标是伴侣的道德人品。同样不可忽视的,还有其性格、思想观念与外貌体型。照康德的说法,内心的道德律和头顶的星空,最能在人的内心中留下印记;而对精神支持的普遍认同,则进一步引导着人们在情绪稳定、立场一致、彼此理解等方面对伴侣进一步提出要求。
建立恋爱关系时考虑的因素排序
食物链底端,单身人士的痛
恋爱应该成为一种选择,而非一种强迫与判断方式。然而在寻找伴侣、成双成对的主流趋势下,人们很难逃过“你为何单身”的疑问。
在针对未曾有过一次恋爱的群体中,我们调查了他们曾经遭受过的疑问:
@向日葵不爱太阳就不这么幸运,快要毕业的ta表示,春节实在不想回家,因为一回家就要被全家人“催婚”。父母总会问别人家的孩子有没有对象,如果没有的话就会尽可能安排两人相亲。他们最常说的话是:“24岁是最好的结婚年龄,28岁前要生孩子,不然老了没人照顾你。”
恋爱观改变:是什么让我们发生了变化?
无论是宿舍楼下你侬我侬的情侣,还是学堂路手拉手骑车的马路杀手,均时常受到周遭人暗暗的评议。殊不知,他们可能曾经也是无欲无求的“石佛”。有近60%的处于或有过亲密关系的同学表示,自己也曾抱有不需要恋爱关系的想法。
但当我们问及什么样的契机让人们改变了这个想法时,根据词频统计,排头两位的关键词为:女友;对的人。或许,不是爱情不重要,而是我们尚未遇到那个命中注定的人。
惠特曼曾写道:"自我生命这些问题总在不停出现,毫无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着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么意义,自我,还是生命?答案是因为你的存在。”
近期,各种版本的《花束般的恋爱》在网络走红。年少时的心动,可能最终难以打败现实的磨砺。总有世俗的因素,让两个相爱的人渐行渐远。可爱始终是人类得以存在的核心命题,爱与被爱的能力、想象、经验,总让我们感到自身的价值与人性的辉光。单身与否不会改变爱的意义,不同类型的恋爱关系也并不影响我们相信爱能使我们达成更高的善。
在这个寒冷的双十一,无论你是单身的,恋爱的;渴望亲密关系的,还是封心锁爱的,都不如先去五道口吃点好的——在宇宙中心,一定可以呼唤到爱。(如果呼唤不到爱,那就祝你学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