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周大新:婚姻是一座茅草屋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周大新堪称“劳模”,从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湖光山色》开始,他以每三年一部长篇小说的节奏,扎扎实实地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最近,他突然宣布以《洛城花落》作为长篇小说的封笔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他选择了“婚姻”作为故事载体,用“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来呈现生活的光怪陆离。

这也许是周大新的小说长期以来的“套路”,他只负责讲故事,至于读者看完故事想到了什么,那是读者自己来完成的任务。结束了40年的长篇小说写作历程,周大新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说:“我写小说的时候,只想着让故事怎么看上去像真的。”

中青报·中青网:听说《洛城花落》的书名来自欧阳修《玉楼春》中的“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如何想到用这一句词来作为离婚话题的书名?

周大新:欧阳修是我一直喜欢的一位文学前辈。少年时读《醉翁亭记》,印象非常深刻;青年时读他的《生查子》,觉得写爱情特别到位;后来读到《玉楼春》,写情人分离的伤感,觉得特别好。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想到了用这首诗里的意境来命名,表达对婚姻一种伤感的情绪。

中青报·中青网:《洛城花落》中的故事非常现实,涉及年轻人的工作压力、买房压力、孩子教育、老人赡养……你是否觉得这代年轻人的压力比他们的父辈大?

周大新:是的,今天的生活节奏特别快,大城市给年轻人带来的压力特别大。压力大了,很可能消耗婚姻中爱情的部分,让生活不堪的一面更快地显露出来。考验婚姻的,从来不是现实困难本身,因为两个人的感情出了问题,现实令其雪上加霜。

如果把婚姻比作一座房屋,它肯定不是钢筋水泥可以一住70年的,它可能是茅草房,三四年就得修,而且必须两个人合力修。我见过那些八九十岁还很恩爱的夫妻,他们就是修缮房子的高手。

中青报·中青网:你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理性婚姻指南”?

周大新:现在的年轻人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比前一代人要高。以前的人结婚,也许就是在一起生活;现代人对情感的要求更高,容忍度降低,一旦发现对方的缺点、人格或体型上的缺陷,就可能产生厌弃的情绪。

谁也没有特别的办法,我以一个老人的身份,觉得结婚只是常人的一份日子,并不能保证一定幸福;但如果想获得幸福的婚姻生活,你就必须学会经营,在婚后也一点儿不能大意,婚前如何对待对方,婚后也要如此。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宽容。两个人最初谈恋爱有神秘感,一旦在一块儿生活,不可能永远有新鲜感,各种问题暴露出来,不会完全融洽。所以,两个不同背景的人要在一起长期生活,必须允许对方有缺点。就像我也有很多问题,我老婆经常埋怨我。

中青报·中青网:近来女性话题很热,你在众多作品中对女性有什么一以贯之的态度吗?

周大新:我在作品中很少批判女性,我认为她们值得歌颂。

我在农村长大,农村的女性——那些婶子大娘,还有我的母亲,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我认为她们更多从事的是“建设性”的工作,比如生育抚养孩子,在医院做护工照料病人。相比之下,男性的“破坏性”比较多,比如酗酒闹事。

中青报·中青网:《湖光山色》讲逃离“北上广”,《天黑得很慢》讲老年,《洛城花落》讲离婚,你的小说讲别人的故事,读者却好像在读自己的故事,你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周大新:其实小说都是作者“将心比心”来设计故事发展的。故事从生活中来,那作者首先就要沉入生活,了解这些事;接下来怎么铺排成文,就需要“将心比心”。

比如,我写年轻人的爱情,我也是从年轻时过来的,就从大脑的记忆仓库里,调动起自己年轻时的生活。想让读者看起来是真的,就必须由自己参与,把自己的生活掺进去。

中青报·中青网:《洛城花落》采用了“庭审记录”的形式,你真的去听过吗?

周大新:听过,但我不是当事人。为什么用“庭审记录”这样的写作结构?一方面是为内容服务,只有在庭审的时候,双方雇请了律师,通过律师和当事人之口,才能充分明确地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法庭鼓励你这样说,我们能从各个角度来发表对爱情、对婚姻、对离婚的看法,其他场合很难有这样集中的辩论环境。

另一方面,这样的写作结构也是我的一种创新。小说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结构创新,用新的结构来讲述故事,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新鲜感。结构问题,也是我第一年构思小说时最痛苦最烦恼的事情。小说创作,要求作家自己超越自己。

中青报·中青网:你还用到了“宗族史料”。

周大新:如果小说只是讲当下,就容易轻薄。我希望小说能有一种厚重感,不是只讲两个主人公的离婚,而是搭建起一个历史脉络,引导人们去思考关于婚姻的这些问题。

中国离婚历史,特别是由女性提出离婚的历史,追溯起来并不是很久。我设计一点这样的情节,可能有助于人们了解女性的命运。现在,女性表达意见的机会和权利比过去放大了无限倍,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全体女性奋斗的结果。

中青报·中青网:你被称为“时代书记官”,用小说来记录时代,和报告文学等“非虚构”相比,有什么优势吗?

周大新:“时代书记官”不敢当。但小说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虚构,把人生故事化,把生活典型化,这是别的体裁很难完成的任务。而且小说可以把作者的思想埋藏在故事后面,让读者一开始只读故事,只觉得有意思,读了之后才陷入沉思。我最初喜欢读小说,也是因为喜欢小说中的故事,这给了我后来创作的兴趣。

中青报·中青网:你小时候喜欢哪些书?

周大新:小时候读的第一本书是《一千零一夜》,不知道怎么流传到同学手里,就借来看了。后来,开始读那个年代的一些小说,《红岩》《战斗的青春》《红旗谱》……18岁当兵后,接触到托尔斯泰的《复活》,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之间的情感纠葛,深深打动了我。从那个时候我下决心要写作,也想写一部这样的书。

中青报·中青网:你在《天黑得很慢》中用了“万寿公园黄昏纳凉一周活动”,这次用了“庭审记录”和“宗族史料”,为什么喜欢“拟纪实”的形式?

周大新:我自己写作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什么“拟纪实”,我只是想着怎么让故事看上去像真的。因为既然写的是现实,就只有让你觉得故事真的在发生,你才会有兴趣读完一部20万字以上的小说。

中青报·中青网:现实话题这么多,你如何选择?

周大新:要忠于内心,根据我自己的生活和心理体验。当年我的孩子走了以后,我写了《安魂》;等我慢慢衰老,我就写了《天黑得很慢》。写《洛城花落》,是因为看到现在离婚的人这么多,其中还有我的熟人,会给我造成很大的心理冲击。

中青报·中青网:描写当下现实的小说,会不会失去下一代读者?

中青报·中青网:《洛城花落》是你的长篇小说封笔之作,接下来会写什么?

周大新:我会选择散文和随笔,也可能重拾年轻时候就很喜欢写的电影剧本。小说的记录是非常艺术化的,散文和随笔会很直接,不通过人物、故事,直接讲出作者的思考。

THE END
1.更看重这三样东西!结婚离婚人生大事婚姻生活作为父母,也是经历过婚姻的过来人,提醒儿女在选择伴侣这件事情,不要一味追求物质,门当户对其实已经过时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对方跟自己合不合得来,自己喜不喜欢,对方是不是真心对自己,对方的人品好不好。 婚姻是人生大事,都要谨慎选择,一旦选错了伴侣,可能就会拖垮自己的人生。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AJ7JFV0556B1NR.html
2.更新我的婚姻看法近期读过一段关于婚姻的观点:“中国式婚姻不幸福多数源于对婚姻缺乏客观的认识,婚姻的初始意义是合作养孩子。常见的误区是将婚姻等价于爱情,而且认为爱情是能解决自己的一切问题且能持续给自己带来美好感受。于是,爱情上头就急于结婚,不在乎经济条件、父母的反对、远嫁等等,做出‘牺牲’后却发现回报甚少,结果往往是‘期https://www.jianshu.com/p/18f83320f624
3.人生感悟婚姻的真谛:对婚姻的看法及感悟婚姻的真谛:对婚姻的看法及感悟 婚姻是一种责任,有婚姻,就意味着一个家成立了,有爱的婚姻很幸福很甜蜜,无爱的婚姻很空洞很乏味,有婚姻的人就不能只顾着自己了,要顾着自己的妻子、丈夫和孩子以及老人,有一碗饭也要一家人分着吃。 婚姻的真谛: ——在婚姻生活的幸福中,最动人的一幕也许还不是最初的那种如醉如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527/06/14421628_914765761.shtml
4.《新结婚时代》热播王海馕龃砦换橐?附图)影音娱乐该剧的台前幕后及个人婚姻观。 王海鸰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之所以叫“新结婚时代”,是因为现代人对婚姻的看法和以前有很大不同。剧中讲述了三个错位的婚姻——穷富恋、姐弟恋、忘年恋。“我想用这种极端的例子表明,社会越来越宽容,婚姻越来越成为个人的事。我的目的也是为未婚的朋友提供一个间接生活体验,在尚未https://ent.sina.com.cn/v/m/2006-11-27/11081344901.html
5.〖四十岁不婚不育有多年轻,四十岁不婚不育有多年轻人〗四十岁不婚不育的现象在当今社会越来越普遍,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婚姻和家庭的意义。本文将探讨四十岁不婚不育的年轻人所面临的多重因素,并结合相关数据和真实案例,以增强论证力。 一、现代婚姻观的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对婚姻的看法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研究,现代人对婚姻的必要性产生了质疑,许多人认为单身生活https://www.qm120.com/nf/articles/376817.html
6.现代人爱情观与婚姻观的调查亲爱的朋友: 你好!首先感谢你能花费几分钟参与这一份调查。 该问卷为辅助完成一份调查报告,旨在通过调查了解不同人群的爱情观与婚姻观。不会透露您的隐私,请你放心。十分感谢各位的友情配合,留下自己的看法。谢谢!* 1.你的性别是? 男 女 * 2.你的年龄段是?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已毕业 * 3.你有过几https://www.wjx.cn/jq/2210413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