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学生更在意婚育成本;女大学生更在意自我发展机会
女性更偏好来自机关事业单位的配偶或外企配偶;对男性而言,如果潜在配偶在外企或民企工作反而是个减分项
男性对于配偶外貌的排序高于女性;女性对于房产、教育的排序高于男性
男性对婚育更加期待;女性则对婚育风险,特别是生育风险的感知大于男性
大学生选择配偶看重经济实力
调查结果如下:首先,大学生仍然对婚姻和生育有所期待,但婚育的价值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其次,大学生面临的婚育阻力较大,且呈现出显著的性别需求差异。男大学生更在意婚育成本,女大学生更在意自我发展机会,这体现了不协调的性别观念转变进程,所以必须考虑统合两性需求的公共政策。另外,大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积极乐观,但焦虑问题也普遍存在,同时,互联网从各个维度影响塑造了大学生的观念,形成明显的圈层文化。
为进步探究大学生在择偶和生育方面的态度,中国民大学与发展研究中心讲师王东晖发布了《当代大学生的择偶偏好与生育观:基于选择实验的发现》。
在择偶偏好上,王东晖表示,大学生倾向于年龄小、长相佳、教育水平高、有房、独生子女以及高收入的配偶。但男女对配偶的职业偏好不同:女性更偏好来自机关事业单位的配偶或外企配偶;对男性而言,如果潜在配偶在外企或民企工作反而是个减分项。
关于意愿支付价格,即你愿意放弃配偶的收入来换取他的其他属性,你愿意放弃配偶的收入越多来换取的那项,就是你最需要的因素,并依次排序,调查结果显示,由大到小的属性依次为:年龄、房产、教育水平、外貌、是否为独生子女、职业。但男女偏好排序也是稍有不同,男性对于配偶外貌的排序高于女性,女性对于房产、教育的排序高于男性。
“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对于配偶属性的选择偏好突出了经济实力的重要性,但存在性别差异。”王东晖说,这反映了中国家庭的“变”与“不变”。
婚育观需纳入性别议题的讨论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思维和行为最活跃的代表,引领着整个青年群体的婚育观念。大学生婚育行为的变化,代表着年轻的变化潮流。”中国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原新表示。
通过调查报告内容,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刘汉蓉提出了三方面的期待,她表示,近年来,女性受教育程度在不断上升,但女性对婚姻的满意度却在不断下降。如何解决婚姻对女性的吸引力,让两性之间达成对婚姻的共识,值得进步探讨。
调查显示,不同网络行为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婚育观,因此,刘汉蓉认为,要正确引导青年的婚育行为,首先需要了解这个群体在互联网背后的真正心理,才能得出哪个环节的政策干预对于青年的影响最大、最有效。
於嘉提出,法律和制度的保障现状会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婚育观念和意愿。“比如新闻里曝出的些婚恋方面违法行为的处理结果,如果未来婚育的主力军群体看到此类事件没有好的处理结果和预期,势必会影响他们的未来选择。”
“我们现在虽然要鼓励婚育,但也要尊重不同群体的需求,对于想生育的群体,我们要尽量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政策。对于不想婚育的群,也要尊重他们的需求,社会导向要尊重大家的不同选择。”於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