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厦门市统计局公布的厦门市经济特区年鉴,自2013年开始,厦门市常住人口逐步上涨,从2013年373万增长到2017年401万,而男女比例则一直保持着“女多男少”的状态,2016年女性人口比男性多2万余人。
-近几年来,厦门结婚率和离婚率呈“波浪曲线”态势,时高时低。但自2015年开始,却出现了结婚率持续走低、离婚率持续走高的情况。比如,2016年结婚登记数量比2015年减少了3410对,而离婚数量却增加了912对。
-趋高的离婚率让不少青年害怕走进婚姻。“我不想结了再离,所以结婚前一定要擦亮眼。”金融白领吴琳道出了“恐婚”的原因,她说不会为了结婚而结婚,会追求纯粹的爱情和高质量的婚姻生活。
-“单身不将就”成生活态度
-记者走访发现,不少青年普遍反映身边单身的朋友越来越多,“单身不将就”成了一种“高姿态”的生活态度。即使家里催婚,面对亲属们的轮番轰炸,依然可以“抗压对待”,只为了心中那一份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宁缺毋滥。
-在软件园工作的小张是典型的“IT男”,今年26岁的他已经被家里催婚了多年。因为平时喜欢宅在家里,圈子里都是男性,所以单身多年。他告诉记者,他的择偶条件不高,只要“阳光、懂事”,同时他也是“颜值控”,要求女生要好看、可爱,还要懂事孝顺。小张也坦言,他择偶条件不高,但至今一直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对象,宁愿单着。
-“面包我有,给我爱情就好!”采访中,一位经济独立女性心中信奉的“新婚恋观”道出了不少女生的心声,而许多男性的择偶标准也从“温柔、好看”提升到了“有学历、有灵魂”,持“不将就、不妥协”态度的单身男女越来越多。他们普遍认为,找对象除了看对方的工作收入和社会地位,有的甚至还要看对方父母的文化程度,其实他们都是抱着寻求“完美恋爱”的想法。
-观点
-遇到矛盾别轻言放弃
-84岁的退休老师吴锦贤是厦门资深“红娘”,自2012年开始,他在中山公园组织免费相亲角,帮助超过4000人寻良配。他说,单身青年找对象难原因是多方面的,“观念不同,或是身高、学历、物质等条件不符,都会产生影响”。
-吴老师说,他介绍得多但成功牵手的少,很多青年都不愿意给对方机会,只要有一项条件不符,就“免见”“免谈”,很可能因此错失良缘。吴老师建议,广大单身男女应给对方多一次机会,试着见面了解一下,也许就会遇到生命中的另一半。(海西晨报记者张玲玲)
德化牛母岐层林尽染五彩斑斓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