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作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重大决策,提出“要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对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需要加强新型婚育文化与家庭文化建设。
建设新型婚育文化与家庭文化的必要性
二是推进家庭健康发展的需要。由于生育率下降、人口流动性增加、离婚率升高、家庭观念淡化等,我国家庭规模、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新特征与新问题:
从家庭规模来看,小型化。户均人数从1982年的4.43人下降到2020年的2.62人。
从家庭结构来看,多元化。单人、丁克、空巢等类型增加,三代及以上家庭减少。
从居住来看,离散化。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现象明显;城市家庭住房条件改善和家庭观念变迁,老年人与子女合住比例持续下降。
三是实现人口均衡发展的需要。从七普数据看,我国人口发展虽然成效十分显著,但同时面临着新挑战。2020年,全国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7.95%、63.35%、18.70%。与2010年相比,分别上升1.35%、下降6.79%、上升5.44%,呈现“少儿与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劳动人口比重降低、少儿人口比重增幅低于老龄人口增幅”特征。这一发展趋势将带来生育管理、婚姻关系、家庭养老等问题。如果采取单向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很难取得成效,需要从微观和观念做起,构建新型婚育文化与家庭文化。
新型婚育文化与家庭文化的主要内涵
文化通常从三个层次理解:广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规制度;通俗文化泛指一般知识。传统文化是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民族心理等。
家庭文化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价值观念,以及家庭风尚、思维方式、生活态度、行为规范、生活习惯、道德规范、为人之道等,涵盖了婚姻、生育、抚养、教育、赡养、健康、情感交流、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认知与规范,反映了家庭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精神情操。
新型婚育文化与家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幸福家庭、促进人口长期均衡的微观基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家庭的有效形式;是加强适婚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顺应我国人口发展规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的必然选择。
如何加强新型婚育文化与家庭文化建设
其次要重视家庭建设,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家庭发展是新型家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之一,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健康等内容。增强发展能力,既是家庭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家庭发展的基本前提。提升家庭发展能力,应围绕家庭发展目标,调动宏观和微观两个积极性,以提高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思想道德和文化技术等素质为核心内容,加强家庭建设。
再次要遵循传播规律,注重宣传教育效果。新型婚育文化与家庭文化建设,目的在于改变家庭领域中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文化要素,促进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助推人口健康均衡发展。因此,在新型婚育文化与家庭文化传播和宣传中,要注重在婚姻关系的起点、终点两个关键点上介入,开展婚姻家庭知识宣传和文化传播规律;注重宣传方式方法的科学性,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避免新型婚育文化与家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