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涉及到侵权、诽谤、信息采编错误等事宜,请于后台留言,经核实后,我们将立即给予更正、删除,并进行公开道歉。
【正文】
2022年12月15日-16日,年度重磅会议,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并于12月16日晚间十点左右发布新闻通稿(周五、4765字),释放出许多信号。
(一)2023年是新一届班子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贯彻二十大精神的第一年,万象更新,开好局起好布至关重要,需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意味着先前的不确定性已经变得较为确定,2023年新一届班子应该会带来一些新且积极的东西。
(二)不过和2021年相比,“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提法依然在延续,意味着稳仍然是很重要的,即“三稳”(稳增长、稳就业与稳物价)、做好基层“三保”工作以及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三)与此同时,适当的经济增速对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经济体也是有必要的,三稳中的第一稳便是稳增长。为此会议提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这意味明年的经济增速目标应已基本确定,考虑到明年最大的确定性是今年的低基数、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需要2021-2035年期间年均增速需要达到5%左右以及今年经济增速相对不高等因素,意味着未来几年保持每年5%及以上的经济增速是很有必要的。从这个角度看,2023年经济增速目标在5%甚至5.50%左右应有可能。
可以看出,本次会议也延续了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以及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表述。
实际上,十八以来,高层在研判经济形势方面面已经有诸多提法,如十八大期间做出经济发展面临“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费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改革”等判断,十九大则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目前市场信心低迷和预期偏弱是目前中国经济基本面最为现实的问题,其原因大致包括疫情扰动、地产行业困局不断、政策不明朗、市场情绪低落、消费投资意愿不强等。为此,本次会议在用词上也带有一定色彩,如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以及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等等。
也意味着,明年的工作将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后续将会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如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和推出系列扩内需政策来提振市场信心,即后续国家层面可能会出台大规模的消费投资举措,以刺激国内需求,推动消费与投资(如降低消费信贷成本、大规模基建投资计划等)。
12月6日的政治局会议新闻稿将“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这一表述置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前且将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放在政策版块,这是比较少见的。而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提出“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也是比较少见的提法。这意味着,明年的宏观政策将会更加强调一致性与合力,避免产生合成谬误,吸取2020-2022年的经验教训。
货币政策在延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一提法外,将“灵活适度”调整为“精准有力”,意味着2023年的货币政策仍将继续保持稳健偏宽松的倾向,以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升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但精准有力则意味着再贷款、政策性金融工具、专项借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地位将更突出。
这主要是因为,按照目前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实际情况和市场信心来看,货币政策尚没有主动收紧的资本(当然无法避免市场预期的主动变化)。
本次会议对财政政策的表述较为保守,如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力度,这意味着对明年的财政政策能否寄予厚望目前还很难下结论,不过赤字、专项债以及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的力度仍会持续,预计不会弱于2022年(但也不会高太多),且在使用方向上亦会更强调精准,会更向基层以及国家战略领域倾斜。
和2022年一样,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风险仍有着较多着墨,且聚焦地产、金融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领域。
不过,由于目前市场信心不足,预期偏弱,因此需要通过政府加杠杆来引导居民与企业等主体加杠杆,如加大政府投资与消费力度等。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好风险处置工作……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以及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化解风险要有充足资源,研究制定化解风险的政策,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提出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也即,对于地产行业来说,大的方向其实没有变化(即房住不炒、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等等),高层对于地产行业的定位已经比较清晰,后面会聚焦执行与推动。
可以看出,相较于2021年,今年在提法上有明显变化,在规范之下已经开始转向鼓励与支持,即目前政策层面对平台企业的监管框架已经很成熟、红绿灯设置应也比较清晰,具备在框架内放松的条件。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货币政策部门专门提及汇率,即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提及汇率,但2022年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高达10%左右,波动幅度亦比较大。
会议指出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这意味着后续在舆论上的引导性将会加强,其目的是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提升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毕竟,2022年投资端表现整体较好的背景下,民间投资表现较为疲弱。
(一)本次会议明确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即国内需求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具体看,消费方面聚焦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方面,投资方面则聚焦通过政府投资来带动并加大重大重点项目的建设(如区域间基础设施等),进口方面则提出要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
(一)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提及资本市场,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及的“全面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也没有再被提及。
(二)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三)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
(四)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适时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五)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六)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
(七)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一)相较于政治局会议(以经济为主题)一个季度召开一次(每年的4月、7月、10月、12月),始于1994年的中央经济会议则每年年终召开一次、一般持续三天(政治局会议则仅持续一天)。其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当于年终总结与年度工作计划,被视为第二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指导思想。
(二)政治局会议一般对宏观经济政策不会涉及过多,整体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篇幅则通常在5000字左右,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墨也会更多。
一般情况下,年终政治局会议通常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早1-2周召开,即前者相当于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奠定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