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的当代内涵理论

原标题: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的当代内涵

按照个人意愿自由恋爱、自主结婚,是法律赋予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树立并践行正确的婚恋观,是个体实现爱情甜蜜、婚姻美满、人生幸福的首要前提。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大众对爱情问题、婚姻问题的看法和认知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人士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体主义的不良影响,甚至形成了一些与社会主义婚恋道德相抵触的错误认知。因此,需要立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爱情、婚姻问题的基本观点,科学把握其中的真理性内涵,进而以马克思主义婚恋观为指导,积极培育符合新时代精神的新型婚育文化,全面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当代内涵一:爱情应当经得起伦理道德的追问

爱情,犹如温暖的阳光,犹如甘甜的山泉,是两性之间基于生物本能而自然生发的美好情感。作为人类性冲动的最高形式,爱情以生理性别差异为自然基础,以生理发育成熟为自然前提,以实现生理结合为自然目的,具有毋庸置疑的自然属性,能够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革命导师马克思,就曾陷入炽热的爱情体验中,不仅曾为妻子燕妮写下过“要知道世界上唯有你,对我是鼓舞的泉源,对我是天才的慰藉,对我是闪烁在灵魂深处的思想光辉”的滚烫诗句,还坦言:“爱情,不是费尔巴哈的‘人’的爱,不是对摩莱萧特的‘物质的变换’的爱,不是对无产阶级的爱,而是对亲爱的即对你的爱,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同时,马克思还指出,发生在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在这种自然的、类的关系中,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地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因此,这种关系以一种感性的形式、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明属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了自然界,或者,自然界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属人的本质。因而,根据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出人的整个文明程度”。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一种爱的感觉都可被称为爱情,爱情不是对自然生发的性冲动的简单定义。除具有亘古不变的自然属性外,爱情还具有伴随着文明发展而不断丰富的社会属性。

相较于自然属性,更能决定爱情本质的因素是它的社会属性。对此,恩格斯亦指出:中世纪的“骑士爱情”不配被称为真正的爱情,不是因为它缺乏充满激情的性爱冲动,而是这种以通奸形式发生的性爱冲动既不能保证爱情的排他性与持久性,又经不起“它是结婚的还是私通的”,“是不是由于爱情,由于相互的爱而发生的”道德追问。所以,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缺乏激情冲动的情感固然不可被称作为爱情,但经不起道德追问的激情冲动,同样也不配被称作为真正的爱情。在当代,爱情应当同时具备“自主”“互爱”“排他”“持久”的特征。

当代内涵二:婚姻应当以真正的爱情为基础

所谓“婚姻”,在社会而言,是抽象的制度规范;在个体而言,是鲜活的夫妻关系。但是,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从未规定两性在结婚前应当首先建立爱情关系。事实上,根据唯物史观,自男子倚仗其财富地位建立起父权性质的个体婚制,即传统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后,婚姻便难以与爱情兼容。这是因为,此时的个体婚制只要求妇女遵守“一夫”的婚配规范,并不禁止男子通过杂婚、多妻(妾)以及通奸行为继续享受群婚制的便利。因此,恩格斯愤怒地指出,个体婚制“在历史上绝不是作为男女之间的和好而出现的,更不是作为这种和好的最高形式而出现的。恰好相反。它是作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的。”

并且,为了阻断爱情与婚姻的自然关联,防止基于爱情的自由结婚会损害家族利益乃至冲击统治秩序,传统社会的个体婚制还收回了本应归属于婚姻当事人的恋爱自由权与婚姻自主权。此时,婚姻获得合法性的首要前提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性若在婚前自由恋爱,“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儿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从而,现代的婚姻制度要确证自身具备更符合人性的文明本质,便应赋予婚姻当事人以充分的恋爱自由权和婚姻自主权,便应为爱情朝向婚姻方向的自然发展扫清道路、创造条件。

然而,就像恩格斯指出的,由于“统治阶级仍然为受众所周知的经济影响所支配,因此在他们中间,真正自由缔结的婚姻只是例外。”“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附加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在当代,即便法律已确立了恋爱自由权和婚姻自主权,但依然不能保障世俗的婚姻会自觉地以爱情为基础。而一旦结婚的动机主要取决于对经济因素的考量,便意味着婚姻家庭会经由事先规定好的结婚价格而堕落为粗鄙的场所。所以,我们应当信仰这样一种婚恋观——幸福的婚姻只能以爱情为基础,结婚的动机应当除了相互爱慕的因素再无其他。

当代内涵三:爱情能够在婚姻中得到滋养和升华

因此,爱情是一种浪漫的信仰,婚姻是一场严肃的修行,是夫妻双方基于爱情而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恩格斯曾指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会合乎道德。”对于已婚者而言,基于先在的爱情已固定为受法律保护的婚姻,他/她便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守护这份已被世俗所认可的爱情,并努力保持爱情关系的专一、纯洁、持久和愉悦。换言之,基于人类的理性、良心及责任,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克制任何经不起道德追问的情感冲动,自觉抵制来自婚外的“新鲜”诱惑。唯其如此,我们的婚姻才不愧为文明、高贵的人类婚姻,我们的家庭才能成为温情脉脉、和睦幸福的人生堡垒。

(潘萍,作者为湖南省委党校教授,湖南省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员)

THE END
1.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理论马克思在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每一个研究领域他都不会浅尝辄止。在婚恋观方面也同样如此。关于婚恋观,马克思在爱情的本质、婚姻家庭的基础、婚姻自由、婚姻道德等方面都进行了阐述。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婚恋观的研究,以期为当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提供理论支持。https://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bfwx-z201511090
2.婚恋观教育范文12篇(全文)进行婚恋观教育, 既是大学生情感生活的需要, 也是正视大学生婚恋经历与婚恋指导的需要, 更是关注大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因此, 加强人性化的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应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把婚恋观作为人生观的基本部分加以探讨, 增强学生在婚恋观中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zv8i7y7.html
3.试论毛泽东早期的婚恋观湖湘论坛1993年01期早在“五四”时期,处在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过程中的毛泽东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婚恋理论,观察和分析当时中国社会的婚恋问题,形成了他早期的婚恋观。研究这个问题.对我们今天树立科学的婚恋观将大裨益。(一)毛泽东早期婚恋观是建立在对旧的婚姻制度尖锐批判基础之上的。首先,毛泽东深刻批判了封建婚姻制度中https://wap.cnki.net/qikan-HXLT199301015.html
4.大学生婚姻观念(精选6篇)当代中国伴随着“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家庭领域也出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007g1c9.html
5.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马克思主义论文当代中国社会的婚恋观应当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但不断发展的婚恋观必须合乎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换言之,当代中国社会的婚恋观必须实现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现今,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发展。新时期,构建社会婚恋观同样可以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2019/156931.html
6.恩格斯的女性解放及其时代意义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女性解放理论对现代女性的指导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市场经济对女性解放不仅带来了机遇,更多地带来了挑战。自从1995年的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后,我国女性的地位较之前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女性在社会的各个行业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女性在取得经济独立https://www.fx361.com/page/2017/1212/2609803.shtml
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第十三讲 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教学内容:爱情的本质;恋爱中的道德;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与家庭;家庭美德 教学重点: 理论方面的重点是,如何理解与把握爱情的本质与真谛;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教学难点:大学生谈恋爱的利与弊 教学要求:理论授课。多媒体课件教学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809/15/395329_139150112.shtml
8.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恋爱的相关研究成果恋爱心理上述研究成果初步探索了大学生婚恋状况和影响因素,对本研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以往研究忽视了大学生婚恋观形塑过程心理和外在结构性因素的相互影响过程;以往结构性因素解析更多将大学生看作是观念的受体,忽视了他们婚恋观形成过程的互动影响,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释这种互动。 http://www.dyxy.edu.cn/s.php/xl/item-view-id-67276.html
9.共青团中央关于2007年度全团调研信息奖的表彰决定35.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共青团服务青少年工作研究 (团北京市委 刘剑) 36.对青年组织的自我控制的理论研究 (团天津市委 惠冰 余升高 陈雅丽) 37.内蒙古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调研报告 (团内蒙古自治区委) 38.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团吉林省委 谢忠岩) https://www.gqt.org.cn/documents/zqf/200808/t20080827_88886.htm
10.吕梁教育学院学报杂志吕梁教育学院主办2019年第03期关键词:多元化 婚恋观 传统与现代 个人婚姻道德观的正确与否,对个人幸福生活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呈多元化方向发展,婚恋道德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应当有正确的主流婚姻观,它可以为人们提供婚恋问题的判断标准。 大学生垃圾分类意识及提升路径探索 关键词:垃圾分类意识 成因分析 提升路径 目前我https://www.youfabiao.com/lljyxyxb/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