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长辈总认为大龄还未恋爱的人就是异类、是有罪的,越来越多年轻人对此十分无奈。
节假日回家,简直就是大龄男女青年的噩梦,而长辈往往以“我为你好”的姿态进行劝说,站在道德制高点来惩戒年轻人晚婚的想法。
年轻人也明白长辈没有任何恶意,但他们以往神经敏感地禁止早恋,现在又如此积极主动地催婚,这真的是对我们好,是人生最好的安排吗?
树立正确爱情观很重要
有趣的是,“早恋”是由中国人创造出来的,在西方或欧洲从来都没有这个词,因为他们对此的观念非常开放。
其实,中国人对“早恋”完全没有清楚的定义,多大年纪算早呢?西方很多书籍提倡青梅竹马式的交往,会让孩子从小和异性交往。通过这种交往,让孩子的很多情感得到补偿。
从心理社会发展观察到,孩子在青春期过后恋爱,是心性逐渐成熟的必然过程。
很多人把早恋定义为一件坏事,因为早恋可能会妨碍孩子学习,并且很难把握住界限,很容易让孩子受到伤害。
可怕的是,现在很多父母甚至不允许孩子在大学谈恋爱。孩子已经成年,可父母还是不愿意放手,认为他们没有能力处理爱情,不愿意给孩子恋爱的机会。
当子女毕业后,又纷纷催促孩子尽快步入婚姻,仿佛爱是唾手可得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人应该具有爱的能力
在孩子的成长中,培养爱的能力同样非常重要。通过很多西方作品可以发现,家长对于孩子早恋的态度与中国父母截然不同。在他们看来,早恋不是让人感觉到危险的,而是懵懂且纯洁的。
电影《怦然心动》中,朱莉在小学二年级就有了喜欢的男生,而她的父母对此表示尊重,认为这是一种成长的经历,不应该指责、限制。
同时,他们教导朱莉该怎样选择爱人,在爱别人的同时,更要爱惜自己。
爱是一种能力,需要每个人学习,而我们的父母却禁止孩子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很多优秀的孩子,成年后依旧没有谈恋爱,其实并不是享受单身的状态,而是不知道如何交往。
他们不了解自己的性格,从而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另一半,更别提与异性沟通相处了。这类人不知道应该如何经营婚姻、磨合彼此。因为被严格禁止恋爱,所以长大了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爱需要尝试和经历
“中国式相亲”很普遍,父母喜欢替孩子选择结婚对象,也会适当听取一下孩子的意见。
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条件匹配程度,会用自己的经验做考量。但是,恋爱和婚姻大多取决于自身的问题,父母的选择并不一定正确。
爱这种能力并非到了一定年龄就能自然而然地懂得,也不是谈恋爱次数越多就越懂。它需要尝试和学习,要体验这样的经历过程。
对于父母来说,担心孩子是没有错的,但在对待孩子“早恋”的问题上,应该用正确的关心替代错误的担心。
不要把“早恋”和学习当成对立关系,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干预孩子的恋爱,这可能会更加影响孩子学习,越来越不想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感情。
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早恋”,多激励孩子交朋友,让孩子知道交朋友也很重要,明白友情和爱情都是值得拥有的美好事物,可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痛苦难过。
家长担心孩子越界,倒不如早点让孩子了解“边界”。孩子在充满尊重与爱的家庭中长大,就不会轻易做出不理性行为。
-TheEnd-作者|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笔团|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1]Thibaut,J.W.&Kelley,H.H.(1959)Thesocialpsychologyofgroups.NewYork:Wi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