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顺道吐个槽,也是我一直极其坚定的一点,“避免纯粹的抱怨环境”。对于环境的抱怨,会扼杀很多人的主观能动性,会扼杀我们的活力,当我们将自己遇到的问题都归结到环境的时候,我们也就潜意识将自己的控制权交给了环境,我们这个人也就被环境所支配了,这对我而言是一个极其危险的状况。所以我才再三强调“穷则变,变则通;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意思就是当我们发现当前的状况不对,或是环境不妙的时候,就要主动去的改变这一状况,将自己的控制权再度把握到自己手中。
我从国内到东南亚,又到美洲再去欧洲,都是在找寻更适合家庭生活居住的环境;但是我身边一些朋友,包括我刷到的网上的帖子,充斥着对环境的抱怨,在这种抱怨的言语中总会感觉发言者是一个受害者。例如,小A是一个非常懂技术追求技术的人,但是公司根本不重视技术,总逼着人去做管理才有上升空间,技术三十五岁就失业;小B是一个正直的人,但是总被公司嫡系文化溜须拍马的文化打压,他哪怕工作再努力,老板也总是只会把升职加薪的机会给嫡系;或者说小C是一个很追求游戏玩法的人,但国内环境就只支持氪金商业游戏,独立游戏完全没有渠道平台。其实这些抱怨都是非常有道理的,环境确实会带来非常多的不利因素,可是,面对不理想的环境,我们只有三个选择:改变它,适应它,和逃离它(重新选择环境)。除这三条,我们没有其他可做的,如果仅仅是纯粹的抱怨环境,不仅仅不能让环境变的对自己有利,同时我们还会丧失自己的主动性,我们会逐渐变的无法积极的处理环境,无论改变环境,适应环境或是重新选择环境。而一个有主动能动性的人,会利用周边的环境去最大化自己的潜能,去拿到最好的结果。
这里我想到一本书,叫《Man’sSearchforMeaning》,这本书的作者经历了纳粹的集中营,他在其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观察结论,那些最终从集中营活下来的人,都是有一个meaning(自我生存意义)的人。甚至到了后期,他可以通过观察一个刚进集中营的人是否有意义感,而判断这个人是否可以最终在集中营存活下来,并且事实证明,其判断准确率极其之高。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失去了意义感,那么我们很快就会失去希望,甚至生的希望;但如果我们心中有意义感,那么哪怕遇到同样的挫折困难,通常兼顾的环境,我们还是能有不断求生进取的意志,最终生存下来。当然,这本书中的例子是非常极端的例子,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将自己的问题都推到环境的时候,我们也就相当于把自己意义感,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希望全都剥夺了,我们的精气神就会都受到非常大的打击,毫无生气,也就成了世人口中所说的“有些人三十岁就死了,只是八十岁才埋”的那种人。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一切东西应当向内求,永远积极的去做出选择;一旦环境对自己不利,要么改变它,要么逃离它,要么适应它。
然而,对于第一种方案,改变环境,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事情。首先,它的收入和收益通常难以成为正比,因为改变一个环境成本巨大,但环境一旦改变,受益者不仅仅是改变者本身,而是该环境下的全部人,改变者本身收益仅是其中一部分。其次,改变一个环境,必然会伤害当前环境下收益的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这部分人就会想方设法阻挠环境的改变。从经济学角度而言,这种方案成本高风险大收益小,我对于这种人只能表示敬佩,但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是不大合适的。
而第二种方案,重新选择环境,则要求我们时刻保持自己有重新选择的能力。例如有技术有能力,那么就有资本跳槽更换工作环境;有钱会英语,那么就有资本选择海外环境。当然,这里也要额外重点强调一下,其实一个人最大的限制其实不在于我们可以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条件,人最大的限制是“Selfimposedlimitingbelief”,翻译成中文大致就是“自我限制”,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暗示“我不能做这个,我不能做那个”,其实这种自我限制大部分情况下是并不成立的。关于这点之后我还会有兴趣详细说一下,但成长性思维的人是不会这么思考的,我40岁也可以学第四门外语,独立游戏没有美术我就自己学,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没有选择的时候,其实并不是我们真的没得选,而是我们给自己加了一个条件。当我们给自己加了一些条件并且我们相信他的时候,我们当然就无力做出任何改变了,但是当我们打破这个自己设置的思维限制的话,我们会发现其实可选的选项非常之多。
最后来说适应环境。适应环境听起来挺简单,其实做起来很难。因为当我们不认可当前这个环境的时候,而我们却又无力改变也无法重新选择的时候,而一旦我们内心有所坚持的话,我们就很容易对这个环境产生越来越大的怨气,之后就很容易走向抱怨环境这一步。所以说,反而是很多有正义感有内心坚持的人更难以很好的适应环境,因为我会觉得这个环境所施加的这些条件是不好的。
如果确实环境有不少缺陷,我不想和别人同流合污。此时我觉得可以做到两点来帮助我们进行心理上的自洽。首先要明白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道德”不是真正的“道德”,而是一种文化而已。举个例子,中国人提出一个想法表达一种态度,通常比较委婉,美国人就会更加直接一些;中国人谈许多事情喜欢酒桌上商谈,喜欢主动劝酒夹菜,认为酒品可见人品。虽然这种文化并不值得推崇,但这确实仅仅是文化层面的问题,未必是谁对谁错。有些朋友见到自己老板挂个大金链子,酒桌上满口粗话一身匪气的谈生意,觉得他们的方式很Low,其实这可能只不过是人家在这个环境之下适应环境的一个体现而已。当然,我们也是有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存在的,一旦触及这种级别的红线,我们还是应当遵循原则,真的遇到违反原则的情况,没条件的就尽力避开,有勇气的则可以大声说出来。注意的是,当别人有能做到这一点时,我们还请给他一些鼓励,为众人抱薪者不可冻毙于风雪。
最后总结一下:环境真的是极其重要的,做决策的时候我们需要多考虑环境的因素。我们要识别自身的环境是否真的是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和生活的环境,如果不利,就应当早些做出改变。而且,是否能够改变,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而之所以不能改变,多数是因为我们自己觉得自己不能改变,而非真的不可改变。最后就是不要纯粹的抱怨环境,更多向内求,去想解决方法,或者改变或者逃离或者接受;如果总是在抱怨环境,那么人就很容易丢失主观能动性和意义感,从而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2024年12月日志记录。
2024年10月日志记录。
2024年9月日志记录。
这个月简单整理完毕了像素角色编辑器,虽然能用,但很遗憾觉得并不足够强大,对其进行扩展的意义不高,所以放弃了。
下半个月主要在游戏marketing方面,搭建各种宣传营销途径,整理个人博客和商业宣传平台。
这个月前几天沉迷《铃兰之剑》,之后进一步完善了游戏策划案,特别是战棋主线关卡的剧情,基本完成了大部分的策划案。
这半个月大致就是继续在调整方向,其根本原因还是去欧洲的计划给逼的。
虽然在美洲躺平是可以的,但从被动收入的角度来说,有自己的事业并增加被动收入的本金也是应当去做的事情。而一旦要去欧洲,我依然要去做一些事情获取更多的收入,所以最近在调研这些事情。
今天是从亚马逊丛林旅游回来的第三天,疲劳感基本已经缓解,另外最近俩天到家有稳定网络了,和先前一些同事做了一些联系,这里也顺道记录一下感受。所以,今天这里要谈的主题主要是:1:先前十几天旅行的回顾和感受,以及一些心态的变化2:最近的一些感受:【只需致富一次】【朋友们终究是渐行渐远】【移民的困境】【海外教育的困境】【思维产生差异】【浅谈海外】【欧洲工作信息】3:关于独立游戏开发大方向和资产上限的一个巨大调整
总结2024上半年,展望2024下半年[75分]
最近考察觉得,西班牙移民还是相当明智的;之后的计划可能要做一些调整了,要进一步远离国内的各种影响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