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卷(CMLCQ)心理量表,其他量表

以下是不同学者对婚恋观的看法:纪秋发,1995,人们对婚姻和恋爱的价值观体现在对婚姻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上,包括个体对婚前恋爱的基本看法(恋爱观)、对爱人的期望以及对各种婚姻形式的态度与看法(婚姻观)、对性行为的态度(性观念)等内容。刘亚丽,2003,婚恋观是基于个体对恋爱、对婚姻以及对性的问题的态度与观念,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人生观的具体表现。苏红,2006,婚恋观是指人们对待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的性爱取向的基本态度与看法,它是人们对待婚姻和爱情的内部标准,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它不仅影响个体对配偶的选择,也影响到一个人对未来婚姻和家庭的责任与义务的承担。陈文岩,2011,人们对恋爱、婚姻及性观念的基本看法,是人们对待恋爱、婚姻的内部标准和主观看法,是人生观的重要构成元素。石霞,2012,研究生婚恋观是指人们对婚前恋爱、择偶、婚姻生活、以及性爱观念的基本看法,它是人们对待婚姻和恋爱的一种内部标准与主观看法,可以影响人们的婚姻与恋爱的行为。

苏红认为婚恋观的具有如下的特点:(l)主观性。婚恋观是个体对婚姻、恋爱、性问题进行评价时所持有的内部标准和主观观念它是支配人们在此方面行为的内部动力。(2)可变性。个体的婚恋观会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婚恋观也会随着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改变原有的婚恋观如在初高中时期个体对配偶的选择往往是注重长相与身材等外貌特征而到大学阶段个体对配偶的选择除注重外部特征外还重视其人品与能力。(3)时代性。因为婚恋观中包括婚恋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判断越发体现出多元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个体业已形成的婚姻价值评判体系和婚姻行为的稳定性而折射出这个时代婚恋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如在择偶标准问题上各个年代就各有不同50年代女青年追求“南下干部”喜欢工农兵;60年代谈恋爱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配偶须是“根正苗红”;70年代人们开始注重物质条件“高价姑娘”出现;80年代人们尊重知识、人才女方选择男方则注重学识;90年代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青年人的择偶标准是“谈得来”“情投意合。(4)相对稳定性。虽然个体的婚恋观具有可变的特性但是其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还是相对稳定的它并不是随时随地、时时刻刻都在改变着。

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卷(CMLCQ)

1--非常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非常符合

参考文献:苏红.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6.大学生婚恋观与人格特质、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D].吴倩.河南大学2014

THE END
1.大学生婚恋观(CMLCQ)调查问卷欢迎参加关于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本研究所有问题的选项无对错好坏之分,采用匿名的方式,承诺结果不被透露,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衷心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下面是一些描述大学生对待婚恋问题的看法,请您根据其与自己的符合程度选择相应数字:1非常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比较符合;4非常符合 https://www.wjx.cn/xz/213093264.aspx
2.大学生婚恋观与人格特质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婚恋观(CMLCQ)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成人依恋量表(AAS-1996修订版)对河南大学、许昌学院、新乡学院以及郑州大学四所高校的41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的发放调查,考察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特点及其在人口变量学上的差异。同时,探讨大学生婚恋观与人格特质、婚恋观与成人依恋的相关关系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475-1014395600.nh.html
3.大学生父亲在位与婚恋观的关系研究本研究使用大学生父亲在位量表(FPQ-R)和大学生婚恋观量表(CMLCQ)对天津师范大学的400名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探究父亲在位品质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父亲在位水平在性别、独生子女、学生干部、生源地及父亲、母亲的教育文化水平六个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独生子女、学生干部、城镇的大学生父亲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65-10171971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