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另一场大考——填报志愿已经悄然展开。
怎么避免高分落榜,如何让分数“性价比”达到最高……近几年,在高考分数出来前后,不少考生、家长便忙着找专家,希望能够解决填报志愿时遇到的难题。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市场随之兴起,但却良莠不齐,有些机构为赚取高额利润,提供错误或是过时的参考信息。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咨询机构提供的信息有限,家长及考生要学会辨别。同时,也要摆正心态,不能过分依赖机构、专家。
咨询机构遍地开花报价从几百到数万
同样提前准备的还有家长黄先生。“除了分数之外,考生择校还受投档分数线、院校招生计划、考生个人人生规划等多重因素影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鉴于自己的能力有限,我在孩子高考前就报了一个志愿填报服务机构。”
“目前这个市场还比较小众,但前景很好,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花钱填志愿。”某咨询机构负责人张老师表示,志愿填报指导包括性格能力环境综合测评、高考报考培训、招生录取政策解读、报考专业就业前景分析、学习发展规划等多项内容,并有专业人员根据近年来全国高校招生录取数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发展数据等进行信息分析,并结合考生成绩和兴趣,制定出报考方案。
“大数据+智能服务”线上抢占线下市场
线下志愿填报服务机构遍地开花,线上平台也纷纷抢占市场,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多款“互联网+高考志愿”产品进入高考市场。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大数据填志愿有其局限性。因为计算机是共性平台,一些个性化的东西难以解决,比如各高校的录取规则千差万别,有的分数优先,有的等级优先,有的满足志愿等,这些差别值得家长细细琢磨,但数据库不会提供这些。因此,大数据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但不应被完全依赖。
良莠不齐存隐患咨询机构亟待规范
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到底是否可信,能否帮助考生走进理想院校?
某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坦言,他们的首席指导老师都是自行研究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方法,并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
面对复杂的报考规则,专业人员根据近年来全国招考数据、各校高招政策、各专业前景等做出的数据分析,对考生选择大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高考志愿填报指导行业的专门培训和资格认证,报考咨询市场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乱象。
“有些网上和机构的产品收费价格差别很大,有的全是噱头,实际上就是推销,真正进行升学指导和规划的从业人员严重不足。”具有6年从业经历的某机构志愿填报咨询师宋老师说,“家长希望孩子填报一个好志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选择这些服务和工具的时候,还需认真分辨其资质和能力,切勿上当受骗。”
延伸阅读
“合法合理”才是王道
破解高考志愿“填报难”问题,应当在合法范围内采取合理的方式。
管理者要搭建大数据共享平台,增强信息开放性与透明度。2016年1月《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出台,这是中国第一部大数据地方法规,从大数据的发展应用、共享开发、安全管理等方面确立了大数据的使用范式,为合法、有效利用大数据提供了具体参考。
考生和家长也可借助各种科学技术手段,检测自身性格、兴趣等内容,更加准确定位志愿填报的专业。(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