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浒/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版
推荐语:
王东杰/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版
吴晓群/著,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1月版
吴晓群在《穿墙而过:一个个体投资者的思想世界》的开篇写道:
在我的理解中,于史家而言,对他们的研究和观察,其意义或许也就在于如法国历史学家菲斯泰尔·德·古朗士(NumaDenisFusteldeCoulanges)所说:“历史并非只研究事件和制度,它真正的研究对象应是人类的心灵;历史应该是要了解不同时期人类头脑中的所思所想、所信所感。”
希罗多德曾将自己视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我也始终相信历史学本身就是一门讲故事的学问。有历史学家曾说过:“故事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可能被体现在故事本身,也可能远远超越那个故事的意义本身……历史学的提问在本质上应当是意义的提问。是对意义的追寻本身使我们选择这些事实,是意义赋予故事以生命力。”
只不过,与讲述过去的故事不同,我现在要讲述的是一个当下还在进行中的故事。
这本书曾经出现在我们的“湃书单”两次。在时下这个“知识”转换成“信息”、“信息”又充分干扰着“知识”的时代,我们来尝试阅读这样一本既不足够严肃又完全算不上休闲的书,可能除了是在阅读这个“当下还在进行中的故事”之外,也是一个对所谓“知识”或者所谓“思想世界”稍作回顾的机会。(韩少华)
【意】卡洛·金茨堡/著鲁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2021年7月版
在《奶酪与蛆虫》首次出版45年之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今年推出的中译本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令读者期待已久。对于历史学者和研究者来说,作为微观史学的代表作,《奶酪与蛆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读过没读过的,大概都会将此书加入购物车。即使不考虑本书在学界的经典意义,梅诺基奥所生活的时代、他的精神世界和他的受审,金茨堡笔下的这个小人物的“宇宙”亦令读者着迷。(于淑娟)
王安忆/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4月版
【美】罗伯特·科尔克/著黄琪/译,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2021年10月版
1937年,来自得克萨斯州一个上流家庭的13岁少女咪咪,在一次游泳比赛上遇见了比她大10个月的多恩,7年后,两人在多恩奔赴大平洋战场的前夕闪电结婚,在接下来的20余年里生育了10个男孩和两个女孩。这部家族史诗有着浪漫爱情片的开头,又随着他们于1950年代初举家搬迁至科罗卡多州带上磅礴瑰丽的西部色彩,却最终因为家中的6名男孩陆续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而陷入无尽幽暗……但还是有光照进来,除了家人之间从未消失的爱与最终的和解,这个在混乱和苦痛中挣扎着走过了数十年的家庭,见证了几个时代对精神分裂症的不同治疗方式,也作为罕见的遗传学样本为解开关于这种疾病的谜题贡献了力量。
今天的医学观点认为,精神分裂症是遗传的易感素质与个体成长过程中不良经历磨合的结果,但大多数人对这种疾病都知之甚少,而无知带来恐惧。咪咪和多恩一家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看见“疯狂”的机会,也因而更能理解人之为人的肌理。(朱凡)
【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王佳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三辉图书,2021年4月版
在《支配与抵抗艺术:潜隐剧本》这本书里,作者詹姆斯·C.斯科特认为潜隐剧本有三大特征:第一,潜隐剧本往往是针对某个特定社会场所和某种特定类型的行动者的……第二,它并不限于言语行动,还包括全部范围内的各种实践;这是潜隐剧本最为重要的方面,但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最后,公开剧本与潜隐剧本之间的界限并非是一堵实体性的墙壁,而必然是支配者与从属者之间的持续斗争地带。
考察人类群体的行为,公开剧本与潜隐剧本这对组合无处不在。虽然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作者制造的一组概念,只在特定条件下才是真实的,但是试以这组两个剧本的概念去套用,也几乎无往不利。
试摘引书中第四章“虚假意识还是恭维奉承”的一小段如下:
或许,社会体系最应该担心的是那些看似可以证明霸权制度最为成功的从属者。跟那些从未接受既定宗教之承诺的异教徒相比,那些虽然接受了其承诺但后来又深感幻灭的使命男孩[卡利班(Cliban)],才是该宗教所面对的最大威胁。因感到背叛而产生的满腔愤怒,总是暗含着曾经的深信不疑。(韩少华)
【日】石川祯浩/著袁广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版
一张照片引发的学术谜案。
作者以侦探小说式的叙述写完整本书,前半部分围绕一张疑点重重的“毛泽东照片”展开,后半部分重点回答副标题中的问题:世界是如何知道毛泽东的?重新梳理了《红星照耀中国》成书前的采访和执笔经过,探讨其在被翻译和传播过程中的命运,完成了对这本名著的“重新发现”。
石川祯浩教授此前所有的中文版著作翻译均由袁广泉先生完成,石川先生盛赞后者为其“最信赖的译者”,拥有“卓绝精妙的翻译才华”。而由于袁先生的意外离世,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已是绝唱。(彭珊珊)
邱捷/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5月版
在《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一书的绪言中,作者邱捷表示:对清代州县制度、司法、赋税、官员生活等问题,中外学者都做过深入研究,成果丰硕,但以往的论著对“细节”和“故事”注意不多,且基本没有引用过杜凤治日记,而本书则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些以往或未被充分注意的“细节”或“故事”。杜凤治自1866年起历任广东广宁知县、四会知县、南海知县、署罗定州知州等职十多年,他留下百万字的日记,详尽地记录了他的仕宦生涯。通过分析和探讨杜凤治日记中的细节和故事,作者呈现了晚清社会科举不公、官场黑暗的社会状况。基于杜凤治日记这一充满价值的史料,以及作者的深度分析研究,本书串联了清代政治制度史、赋税史、法制史、近代社会史、近代广东地方史等多个领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龚思量)
【美】小杰克·F.马特洛克/著张敏谦等/译,上海三联书店·新经典文化,2021年12月版
当历史长久积攒的“合力”在某一瞬间爆发,人们似乎才有一个梳理过去、解释现在、规划未来的机会。三十年前,苏联解体,美国前驻苏联大使小杰克·F.马特洛克在历史现场见证了一切。在本书中,作者以亲历者的角度全面讲述了从1987到1991年的惊人事件,不仅精辟分析了苏联制度的成就和问题,同时生动叙述了导致苏联解体的人与事,是想要了解苏联绕不过的一本好书。(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