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文学中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
正如卢那察尔斯基所说的那样:
“普希金永远成为了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普希金在他那璀璨如星辰而又短促的生命中,留下了一批影响俄国文学和国际文学的重要作品,如《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别尔金小说集》等。
他的人生有“一百一十三次”的爱情,而每一次他所爱的女人,都会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构成了他笔下独一无二的女性形象。
普希金这一“天才诗圣”究竟拥有什么样的生命价值观念,才能在这一群人物中创造出一批又一批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女性形象呢?
普希金小说中,对女性人物形象的描写一直是他创作的主要特点。
而其对事物的“女性视角”,也使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具有了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达吉雅娜——男权社会下“圣母式”的女性形象
从男性权力的角度来看,“女性的本性已经被抽象化为一种原则”。
在男权文化的统治下,妇女始终依附于男人,并最终走向男权主义的边缘。而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男权主义所塑造的女性美学形象,更多地是与“道德”相联系的。
从这一角度来看,达吉雅娜的“俄罗斯之魂”其实与其身为妇女的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达吉雅娜是《叶甫盖尼·奥涅金》中一个典型的完美女性形象。
达吉雅娜与奥涅金相识后,通过情书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但是,就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而言,这是对传统、社会对女性的约束与规范的一种挑战。
达吉雅娜是普希金笔下一位多愁善感而又热情如火的姑娘。
她在农村长大,从小就在自然的陪伴下长大,性格忧郁、孤僻、沉默寡言,在她的青春时期,小说就是她的一切,直到她认识了奥涅金,她都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以为自己也能找到一个知心人,和她一起走到天涯海角。
当她与奥涅金相遇,并对其一见钟情时,她表现得非常主动,完全无视了自己的高贵与矜持,勇敢地向对方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
“我的这颗心只属于你一个人,我是你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我活着就是为了与你相见,这是上帝的安排”
“我将命运托付给你”
“我希望得到你的保护”
但是,它又显示出达吉雅娜视男人为生命的核心,对女人的依附与男人的宿命深深的认可,甘愿成为一个被边缘化的族群。
显然,达吉雅娜把爱情看得比她的生命还重要,把她的一切幸福都寄托在了奥涅金的身上,这是一种不能妥协的命运。
在俄罗斯男权文化的持续影响下,达吉雅娜的命运实际上是被“预定”的。
在遭到奥涅金的回绝之后,达吉雅娜发现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奥涅金身上是不切实际的,又受到了兰斯基之死的巨大冲击,于是她选择了前往莫斯科,与一名年迈的将领结婚,这是她第一次踏足上层世界,也是她第一次终结心中的一段感情。
从作品中对达吉雅娜的“圣母”形象的刻画,我们可以看出,她潜移默化地表达着自己对女性的一种期待,她清心寡欲,勇于追求,恪守着“良家妇女”的职责,这些都是男人所期待的,也是对这一群体在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特点的一种反衬。
达吉雅娜在表达和理解中,逐渐变成了一个观念的人物,她是作者精神的代言人。
普希金以后,也有不少作者根据达吉雅娜这个人物的形象来进行写作,来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女人,从而使达吉雅娜这个人物在文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玛莉亚——传统社会下的自由女性形象
玛莉亚是《上尉的女儿》中的女主角,在普希金笔下是一位勇敢、睿智、忠诚的独立女性。
在那个时代,妇女的婚恋关系被家长所左右,妇女不能自主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所以玛莉亚和格里尼奥夫恋爱后,她的父亲就一直在极力阻止,而施瓦布林则一直在从中作梗,甚至还用婚姻来要挟玛莉亚,这一切都说明了这个时代对于女人的歧视,对于女人的权利是多么地不尊重。
19世纪,当资本主义向欧洲发展时,俄罗斯曾经历过一段最黑暗的时光,当时,革命势力日益壮大,统治阶层日益腐败,妇女的权益得不到尊重,妇女无法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
大部分妇女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因此为了追求自由与快乐,他们甚至愿意违背他们的父母。
玛莉亚的思想也受到了很深的影响,但是她渴望自由,也勇敢地去争取,哪怕被家族反对,哪怕施瓦布林强迫她嫁给他,她也坚持自己的决定,哪怕格里尼奥夫被放逐,她也义无反顾地去找女王陛下求救,最终获得了女王陛下的原谅,这些都是常人没有的勇敢。
通过对玛莉亚这一人物形象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普希金借玛莉亚这一人物形象来矫正那个时代对妇女的歧视,消解男人在女人面前的优越地位。
(三)杜尼娅——“小人物”家庭中的“浪子”女性形象
普希金的《驿站长》是俄国文学中首次以“小人物”的身份出现的,他就是邮递员维林。
杜尼娅是邮递员的女儿,也是整部小说中唯一的一个女性人物,她的容颜远超普希金之前描述过的任何一个女人。
在小说里,杜尼娅不仅长得漂亮,而且善于交际,她的机灵使维林一家的“小人物”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而那个年轻的军官明斯基,打破了他们原本的宁静。
明斯基装病留在车站,过了几天就把杜尼娅带走了,当他的父亲去找杜尼娅的时候,明斯基也把她赶了出去。
这位不幸的父亲认为,他那可爱的杜尼娅被人欺骗了,可车夫却说,杜尼娅一路哭泣,虽然她似乎很想这样做。
这一切都表明,杜尼娅已经明白,她的眼泪是对她的家人,对她的家乡,她放弃了她那锦衣玉食的父亲,留在彼得堡,当她再次见到他时,他已经变得苍老。
维林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自己的女儿被那些贵族给糟蹋了,最后还是选择了自杀。
在故事的最后,杜尼娅穿着华丽的衣服,坐在一辆由六匹马拉的四轮马车上,回到了她的家乡,但她只是在她父亲的墓前哭泣,表示她的悔恨。
说到底,还是上流社会对平民的压迫,弱势群体被压迫,底层官员巴结高层官员,高层官员勾结底层官员,才导致了今天的惨剧。
普希金也为杜尼娅的离开做了铺垫,在他的小说中,他用“我”的角度,描写了《新约》中一个浪子的回归,这个“浪子”就是一个在错误的道路上,改变了自己的道德。
杜尼娅也许就是那种“浪子”,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的父母,离开了他的家乡,但是她的内心深处,仍然有一种沉甸甸的、沉重的、充满了父爱的东西。
杜尼娅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浪子”,她并不是因为她的财富被浪费掉了,或者因为她的贫穷而突然改变了自己,而是因为她进入了上流社会,过着富裕的生活。
杜尼娅最后选择回到家乡,使这个角色变得更有说服力了,这就是浪子回头的表现。
无论是从上述几部作品中,还是从其它普希金的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出普希金对他所塑造的这些女性人物所投入的感情与思想。
普希金对生活的价值观也无处不蕴含着他的思想。
(一)女性观
普希金的大部分小说都是对妇女的描述。
在普希金的创作中,处处可以看到他的女性观,表达了他的女性特征,张扬了女性的独立,但普希金却是一个男权主义的支持者,所以他的一些作品中,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一种对妇女的蔑视和漠然。
普希金有一次写信给他的哥哥,说:
“我告诉你的那些关于女人的事情有可能是毫无用处的。我只是想对你说,对于一个女子你给她的爱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得到她”
这也是他在意识形态上的一种体现。
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他通过达吉雅娜这个“理想女性”、奥尔加这个被男权主义观点所否定的女人,和一群堕落到男权主义社会中的女人,表现出一种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拉林娜。
达吉雅娜在追求爱情时表现出了与父权制对抗的胆识,但最后却回到了传统的家族,这说明普希金在塑造她的理想女性时,给她留下了一个勇敢的、自由的、忠诚的、对家庭和婚姻忠诚的女人形象;
和奥尔加一样,空有一副好皮囊,却没有内在的“花瓶”模样,正是普希金的指责,由此也可以看出他骨子里还保留着一种传统的男权思想;
母亲拉林娜,即使曾经有过对自己的追求,但终究还是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了传统与男权的共犯,取代了父亲的角色,行使着男权的权利,可惜,她的女儿也是如此。
从对这些人物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普希金本人是具有很强的女性意识的,在他的小说中,这种女性的形象比其他的男性要更加的神气,但是仍然会捍卫男权制。
(二)善恶观
《上尉的女儿》正是普希金对“善”与“恶”这两个概念的集中体现。
玛莉亚有着坚韧和爱恨分明的个性,是当时传统社会中的一个典型的自由女性。
在普希金的小说中,玛莉亚是一个少见的理想意象,同时,她的意象也包含了普希金自身对“自由”的内在追求。
玛莉亚是普希金关于美的情感、美的精神光辉在他心目中的外在表现,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意识形态化意象。
在这个封建的时代,玛莉亚还能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
虽然玛莉亚的父亲不同意,施瓦布林也不同意,但玛莉亚还是喜欢上了格里尼奥夫,这并不妨碍她的追求。
她为自己的幸福而战,为自己的自由而战,在心爱的人被冤枉的情况下,她还能向女王陛下请罪,这一切都证明了玛莉亚的强大,她有着一颗坚定的心,一颗无畏的心。
玛莉亚对真爱的执着、纯真、独立以及在人生重大抉择上的果敢,无不显示出她是一位个性鲜明、个性鲜明的自由型妇女。
(三)爱情婚姻观
普希金浪漫的写作风格为他创造了一部又一部的恋爱、婚姻的小说,这些小说都富有深意。
《叶甫盖尼·奥涅金》、《村姑小姐》、《上尉的女儿》,无不体现着作者个人的婚恋观念。
还有一种是由于复杂的时代背景或者其他原因,女主人公无法与自己的心爱之人相爱,最后被迫嫁给自己不爱的人。
前者有《上尉的女儿》中玛莉亚忠贞不渝,为蒙冤的恋人面见皇后,为她讨回公道;《村姑小姐》中莉莎凭借智慧,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与恋人亚历克赛走到了一起;
而后者,如《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达吉雅娜,《杜布罗夫斯基》中的玛莉亚,则是无法抗拒父母亲的意志,也无法抗拒社会现实的压迫,被迫与自己所不喜欢的男子结婚。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普希金笔下建立在甜蜜的爱情基础之上的婚姻,既是一种困难,又是一种可贵。
在他的作品中,一方面肯定了妇女的进步观,她们追求的是个人的自由,是纯粹的爱情,但是,当她们步入婚姻之后,她们就应该忠于自己的婚姻,对自己的家庭负责,成为“贤妻良母”的标准。
而男人则是在婚姻中无拘无束,普希金认为在恋爱与婚姻中,男性是主动的,女性是被动的。
(四)幸福观
普希金在其小说中对妇女的描写中,也可以看到他关于生活快乐的观点。
首先,普希金在他所提倡的“自由”的前提下,提出了他对“幸福”的独特看法:女人可以舍弃一切“善”,去寻求自己内心所渴望的幸福。
在他的眼中,只要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就算是付出点什么,也是值得的。他在《驿站长》一书中对杜尼娅的描写,表现了他对幸福的渴望。
他同情维林,因为他担心自己的女儿,他鄙视年轻的明斯基,因为他把杜尼娅从他身边抢走,但是,杜尼娅自己也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甚至在她离开了她所爱的父亲之后,也会感到快乐。
普希金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对自由和独立的理解。
普希金笔下的每一位妇女,都具有独特的人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从普希金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普希金依然受到男权思潮的深刻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自己的生命价值,即传统和现实的结合。
因此,其创作在俄国文学,甚至在世界文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俄)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M].蒋路,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刘张贺薇《.叶甫盖尼·奥涅金》达吉雅娜形象分析[J].参花(上),2020(08):37-39.
[3](俄)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4]李晶晶.从《叶甫盖尼·奥涅金》看达吉雅娜性格特征[J].黑河学刊,2015(03):15-16.
[6](俄)普希金.外国中短篇小说藏本·普希金[M].磊然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7]于健.普希金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体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
[8]刘俊彤.普希金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J].青春岁月,2014(03):35+33.
[9]冯方,张弛.普希金《上尉的女儿》的自由女性形象探究[J].语文建设,2014(1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