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使用社交网络的人整体死亡风险会降低12%左右,因特定疾病而死亡的风险也有所降低,例如癌症、冠心病、药物滥用和自杀。尤其是那些经常能够接收到好友申请的人,他们的死亡风险都是最低的。
这说明社会联系和支持对于长寿有着积极的影响,因为频繁地去发起好友申请一般意味着自己缺乏社会支持,想要去寻求友谊,而接收好友申请一般都意味着他人对自己的好感,这些人往往都拥有着比较充分的社会支持。
Facebook用户的整体死亡风险
Facebook用户的特定疾病的死亡风险
“怎么发”
相比起经常发表文字状态但不发布照片的人,经常发布照片但不经常发表文字状态的人死亡风险低于平均水平的30%,因特定疾病而死亡的风险也会显著降低。
由于缺乏对具体照片和文字内容的分析,暂时无法肯定其中的原因,但推测可能是经常发布照片而不仅仅是发表纯文字,往往体现着丰富社交生活,而不包含照片的纯文字状态则是一些个人的感受、感想等内容,与个人有关,而非社交。
02
经常上网还能减少患痴呆症的风险?
2023年5月,发表在《美国老年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长达17年的研究表明,经常上网的人患痴呆症的风险大约是不经常上网的人的一半。
研究人员跟踪了154名年龄在50至64.9岁之间的没有患痴呆的成年人,随访中位数7.9年,最长17年。随访期间,4.68%的参与者诊断为痴呆。根据是否经常使用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或其他任何目的上网,如购物、搜索信息或社交媒体等,将参与者分为常规上网用户和非常规上网用户。
结果表明,经常上网的人患痴呆的风险是不经常上网的人57%,低了将近一半。无论教育程度、种族民族、性别、世代如何,这种联系都存在。
研究人员在报告中指出,尽管人过中年后经常上网与认知障碍延迟出现存在关联,但仍需更多研究来全面评估上网是否以及如何影响痴呆风险,包括过度使用互联网对老年人的潜在不利影响。
研究人员说:“过多上网可能会导致人们面对面社交互动的机会减少,从而与现实脱节,倾向于虚拟环境,对老年人认知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非常重要,但也要避免过度沉迷网络带来的副作用。
03
如何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1、多学习,少看低俗视频
2、合理购物,不抢蝇头小利
互联网极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网络购物成了无数人的生活常态。建议上网购物时,货比三家,选择官方店铺进行购买;理性面对促销,不占小便宜,不轻信“免费领取”;不轻易在网上购买药品及保健品。可以请亲朋好友帮忙把关或给出建议,如果需要在线付款,一定要设好支付密码和支付上限。
3、广交友,但提高防诈意识
网络聊天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缓解内心的孤独感、隔离感和陌生感。但网上聊天要注意避免泄露个人隐私、不轻信网络恋爱交友,提高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
4、公共WiFi谨慎连接
在连接公共WiFi之前先确认其安全性,比如是否为商家或企业的安全WiFi,尤其是一些免费WiFi更需注意,更不要在公共WiFi环境中输入个人隐私信息。
5、在官方渠道下载App
在下载App时,要时刻注意“钓鱼”应用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应用,早前就有“钓鱼”App通过仿冒用户界面诱骗用户输入关键账户信息的案例,而有些破解版App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背后却存在着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因此,在下载App时尽量选择官方渠道下载。
04
如何健康玩手机?
1、遵循“20—20—20”法则
遵循“20—20—20”法则,即观看电子屏幕20分钟后,抬头远眺20英尺(6米)外20秒以上。看电视或投影仪时,眼睛距屏幕3米以上;用电脑时,眼睛距屏幕不少于50厘米;用手机时,与脸的距离要保持33~35厘米。
3、少在昏暗环境下看手机
4、划出“禁用”区域
5、不要躺在床上玩手机
6、睡前远离手机
睡觉前持续盯着感兴趣的网络内容看,会刺激大脑兴奋,即使放下电子设备,也不能马上入睡,长此以往会打乱睡眠规律,建议睡前两小时就不要再碰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