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没人不知道李一舟吧,中美两大AI巨头,199元的AI课卖了5000万。宇宙的尽头是卖课,当年轻人在知识付费的海洋里四处种草,老年人也早已在各种短视频里做起了情绪马杀鸡。
之前在书法直播间学书法的时候,发现里边混迹了不少老年人,一次直播间的人中,7成以上顶着类似花开富贵的马甲。
有人教年轻人学ai,就有人手把手教老年人玩智能手机。唱歌、跳舞、相亲,直播间正在变成老年人的线上广场舞大厅。从搭建虚假直播间卖药,到老年版豪门恩怨备受追捧,拨开精心的包装纸:我们都是知识付费海洋的韭菜。与其设计产品,不如提供情绪价值。
的确,商业世界的消费并不专属于年轻人。人老了,但情感的需求依旧在。当孤独蔓延开来,情绪价值屡被提及,陪伴就成为可商业化的生产力。
在年轻人被短剧拿捏的当下,其实在小程序看剧的中老年群体更多。整体来说,短视频更适合他们对于内容的消化逻辑,网络也正在渗透到中老年群体的更多日常。他们统治直播间,不止是为了看内容,也有可能是为了薅羊毛。每看一个视频,就会有几分到几毛不等的进账。
在平台上,假靳东们屡禁不止,他们靠着流量吸粉,接一些三五产品的带货。秀才代餐们也自然层出不穷,真正的秀才无人关心,打着这样的标签,在直播打赏的氛围里,中老年人也渐渐控制不住激动的心、颤动的手,为那份不可言喻的情绪冲动买单。直播打赏的风气逐渐回落,显然构筑在老年人情感需求之上的直播间,相比别的直播间打赏更稳定和更持续,他们更长情。
当每个人都希望有陪伴的时候,陪伴就成了一种生产力。从电视节目到ai,从单身情侣、拓展到离异夫妇,针对年轻人的恋综节目层出不穷,而老年婚恋市场,画风也相当活跃。从《缘来不晚》、《相亲相爱》到《桃花朵朵开》、《幸福来敲门》,每个相亲节目都是当地的收视扛把子。节目里的大爷大妈们主打一个特别实诚,从钱到性,谁也别想占便宜,简直是人间清醒。
在老年人相亲里,也有各种鄙视链。去人民公园的相亲角转一圈,虽然这里不比老年相亲圣地“宜家”,但我还是发现了有车有房还有双保的最受欢迎,带子女的跟不带的不是一个level,当然带女儿和带儿子性质又不一样,子女结婚没结婚还要另说。同时,年龄也是个大坎,生活能不能自理,这也都是衡量的关键标准。而农村的男人则基本处于底部。
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养老概念股还在持续扩张,而在接近消费者的具体触点上,各种平台和app也开始重视适老化。针对老年人的服务,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
背后的原因无外乎,银发人群是互联网流量增长的重点群体,据统计,银发网民规模已达3.25亿,较上年增长超过2,300万,全网占比提升1.3个百分点。
老年人还配谈爱情吗?或许是不配的。至少不同的阶段因这些地域和家庭条件隔成了不少鸿沟。我看到的现实是,在所谓的爱情之外,这些农村的男人要出门打工、女人大多在家看孩子,做做零工,他们会玩智能手机,但经济的压力让他们无暇去看什么直播,也不知道还有什么相亲平台。孩子始终是压在他们身上,比自己需求更重要的存在。
一方面孩子没结婚,自己是坚决不会考虑再婚的,另一方面,就算自己特别想结婚,如果条件不好也是没人介绍的,甚至还会被邻居嚼舌根。在过年期间,我帮在电子厂打工的妈妈干活,旁边一个丧偶多年的姐姐一个劲地跟向我倾诉家里琐事。丧偶时候儿子已然成年,害怕被分家产,怎么也不容忍她找另一半。
而城市的环境则相对友好。小区附近有一个星巴克,冬天时候总能看到很多老年人在那和朋友聊天。有时候也想,当自己老了还会有这么强的表达欲吗?事实证明是我想错了。在某个下雨天,我去人民公园溜达,看到一个大姐在雨中撑着伞唱歌。老年人恰恰是最知天命,也最敢表达的那群人。
路过老年相亲角,我抱着好奇心问了一嘴,中介大姐就掏出个写满个人信息的本子,里边承载的是一个个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对情感需求的阶段不同,也就有着不同的解法。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超2.6亿,《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显示,单身老人占了总数的25%左右。一面是年轻人纷纷叫着莫挨老子,一面是老年相亲市场却十分热闹。比达咨询《2021年度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规模达到72.0亿元,同比增长11.6%。
当传统的相亲正在线上化,裹挟在其中的不止年轻人。在网络相亲的直播间里聊聊天,老年人就可以把自己平时不敢诉诸于台面的隐秘的需求,和表达欲展示出来。
黄昏恋成为新的流量入口,而各种AI、大数据等技术也促使老年婚恋市场的社交新发展。语音、短视频、直播相亲等各种新模式也不断出现。整体上互动和趣味都大大提升,还能借助大数据帮你把合适和不合适分析得明明白白。
抖音上不乏各种老年相亲的娱乐高能片段,各种硬核输出让我一度以为自己在看搞笑综艺。
但总体来说直播间的爱情就像速食,没人耐心地煮一碗面,只会冲泡点方便面就好了。所有人都知道谁也不会为谁多做停留,双方没对上信号,那只能下一个了。
幸运的人能在直播间找到爱情,但显然虚情假意和骗子也更多。有靠谱的真心想做牵线搭桥生意的,就必然有假借相亲直播间赚钱的浑水摸鱼的存在,很多直播间都有“婚托”。这些“婚托”都是红娘找的客户,通过直播间视频连麦,吸引和鼓励直播间的人们刷礼物打榜。这不禁让我想到多年前看过的《今日说法》节目,套路一样只不过这次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在气氛的烘托下,每个人的情绪价值得到极大满足。
年纪大了不免被当作白菜一样被审视,而直播间也不乏这种气氛。通过直播主持人,也就是所谓“红娘”牵线,用户视频连线通过在直播间刷礼物表达心意。不过这些所谓的红娘大多缺乏规范的培训体系,整个市场鱼龙混杂亟待规范。
市场上也已经有专门针对老年群体的交友app。强实名认证能够增加安全性,在认证之后可以使用聊天功能同时也不乏社区的设置。
背后其实也跟线上的婚恋社交的主力人群是年轻人有关,所以整个应用的设置和交互更适合线上打字交流聊天,而这些显然不符合老年人的交友习惯,中老年人的体力也不支持这些大量的线上的活动。
虽然老年人是冲浪增长的重点群体,但显然目前数据层面,4.7%的用户占比也很难让平台将更多资源投入到老年人身上。
和直播间的直接相比,相亲公号则显得含蓄。而且受制于公号的服务半径,公号多是同城相亲,服务的半径有限,而且你能在网上的公号里发现大家更喜欢做垂直细分的生意。毕竟垂直细分小而美,减低了核销信息的成本。
在隔壁老年经济相对成熟的日本,更多老年人也在加入相亲大军。但他们大部分都是初婚人群,年轻时候享受独处,年老之际又更希望有更多的陪伴感,来对抗这个不安的世界。一代有一代人的矛盾,于是官方政府也下场试图为老年人的爱情添把火。当地政府、企业及一些非盈利组织,会联系起来组成各种爱情项目应援团,为这些老人提供相亲机会。甚至有些地方还会引入AI技术,借助大数据利用数据洞察,提升匹配更同频的人。
虽说银发经济说了好几年,但真的乘风而起的赛道似乎依旧没有。在之前我们曾提及,理解老年经济要从产品、服务、场景、需求和人群的全维度。既然做好老年人的生意,首先就要摸清楚他们消费逻辑。如果把情感需求当成一门生意来做,那么显然要考虑的更多。
参考资料:
快报
2024-12-1423:02
北京3条地铁新线明天开通,北京朝阳站要有地铁了
2024-12-1423:01
已有207家A股上市公司获得回购增持贷款
2024-12-1422:04
冯骥千字长文回应黑神话悟空未获TGA年度游戏:白来了
2024-12-1421:43
Kimi崩了冲上热搜
2024-12-1421:23
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预计突破3000亿元
2024-12-1420:49
财政部:明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2024-12-1420:41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召开全国煤炭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会
2024-12-1420:09
12月14日新闻联播速览20条
2024-12-1419:34
今年前11个月,我国基本医保基金总支出2.63万亿元
2024-12-1419:30
韩国国务总理韩德洙召开临时国务会议,讨论国政运营方向
2024-12-1419:19
韩执政党党首表示将继续履职
2024-12-1419:18
韩外交部:“外交政策基调不变”
2024-12-1419:05
国家知识产权局: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