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讨论的,是关于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关键部分。这门学科研究的基本对象、任务等问题,需要有明确的认识和定位。在此过程中,需要梳理各种各样不同见解和观点,确立我们对此研究的基本认识。
一、“汉学”“中国学”“中国问题”“新汉学”
什么叫“汉学”?汉学本身所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历史发展过程如何?这是需要有明确认识的。汉学是对中国历史和人文科学的研究,从渊源上讲,欧洲学者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比较多。近代以来,法国因汉学方面贡献卓著,已成为世界汉学的研究中心。汉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包括对中国古代史及其文化的考证、鉴别与研究,涉及方方面面。这一类的汉学研究,较少涉及当代中国问题的探讨。但是汉学从欧洲崛起以后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间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引起世界汉学发生重大转折和变化。就是说,二战以后,在欧洲,以法国为主要营垒的世界汉学研究体系受到削弱,并逐渐为美国的现代中国学的中国学研究体系所取代;或者说,以美国现代中国学为代表的世界中国学研究体系,逐渐赢得了世界中国研究的主导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摧毁了欧洲的汉学阵营,一些法国汉学家在二战中逃到中国或越南避难。英国汉学研究虽然没有法国那样发达,但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作为战争发起者的德国,战败后汉学也同样遭受厄运,所以纵观整个世界中国研究史,二战后美国中国学有了取代欧洲汉学的势头。
“汉学”“中国学”界定是个大问题,一些意见一直都难以统一:汉学的起源问题就有几种不同说法,“汉学”“中国学”的界定也有几种说法,“汉学”“中国学”能否兼容也有不同看法;还有观点认为,“汉学”的界定不可动摇,“中国学”的定义容易出错(如认为内涵过小、外延过大等);也有认为“中国学”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中国人习惯性地会在一个被研究的对象后加一个“学”,比如中国人研究美国叫美国学,研究希腊叫希腊学,但这是否对呢?还有提及,俄罗斯还有一个“华学”,跟“中国学”的界定有点类似,这个华学的涵盖面也很大,包括对外蒙古研究等,与中国有关的研究都称“华学”。
“汉学”和“中国学”两大阵营的区分还是清楚的。关于这些概念的大体梳理和分析,比较有利于我们对学科研究对象的认定,包括对我们应该努力的主攻方向的认定。
二、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对象、任务、目的
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大学历史教学课堂上,有过关于中国史学史研究对象、任务、目的的讨论。但当时所讨论的,还仅仅是史学史研究的一个学科。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就不一样,涉及跨学科、多学科的研究,所以会是一个很综合的问题。这里仅提一个大体的、框架性的意见。
(一)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对象
1.对海外中国学家及其学术思想展开研究
2.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编撰史、发展史展开研究
4.对海外中国学的思潮与方法的研究
6.对海外中国古籍、文献、文物收藏的研究
(二)海外中国学研究的任务
在我们确定了研究对象以后,学科的研究任务也就提了出来。根据研究的实践和经验,基本可以将这样的几条作为大家的研究任务。
2.要探索海外中国学发展演变的特点和规律。历史一驰而过,是否有规律?应该有规律可循。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使命,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摸清被研究对象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规律。这种研究不仅对我们把握研究对象是必要的,对研究者自身的学科建设也是重要的。对这种规律的探寻与把握,也更有利于对其变化与特点的认识,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工作。正在开展的研究告诉我们:研究中国学演变规律和了解其演变特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相辅相成,彼此紧密联系。多年的研究实践也在表明,影响各国中国学发展演变的因素,基本可以归纳到五个方面的问题:
(1)对象国的国内社会形势。就是对象国研究中国问题要有其客观需求,没有这样的迫切需求他们是不干的。仅仅文化与文明的交流还不足以刺激某些中国学研究大国的研究冲动。就美国中国学而言,对中国研究的缘起,以及一战、二战后的几次振兴,都与美国的国家利益及其远东战略有直接关系。这是我们研究中必须注意到的一个问题。
(2)与中国国内形势和国际地位有关。这一因素也足以左右一些研究国的中国研究规模,他们的中国观、研究课题、探索之深入程度。近几十年来,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好时期,国泰民安,欣欣向荣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海外中国问题的新研究。他们觉得不可能无视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必须开展研究并寻找应对方略。西班牙曾是欧洲最早的汉学研究大国之一,后来中落,但最近中国研究热又出现,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的崛起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已经渗透到寻常百姓家,他们不得不再次重视中国问题的研究。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海外学者能够直接到中国寻找档案资料,直接深入民间作人类学的调查,这都会影响到其研究课题和研究深度。诚然,中国发展的丰富性和期间产生的诸多问题,也会促进海外学者的多角度、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思考。
(3)与中国和对象国的交往关系有关。这并不一定是正比例的关系,会有多种复杂因素的缠绕。同样是近邻,日本、韩国、越南、印度对中国研究的程度是很不一样的。日本是研究最深入的,但中日关系一直不是很顺畅,这主要与历史的传统有关。中韩建交才20年,但韩国的中国学发展突飞猛进,科研项目设置、研究机构建立、研究生硕博士论文、专门学术刊物的出版等,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其中,对中国政治、经济、语言学的研究相对突出。据知从1992年至2008年,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增加了34.4倍,对中国的进口增加了20.6倍。韩国到中国的留学生也已占韩国到世界各国留学生总数的76%,每天抵达中国的韩国人数已经达到约1万人。可见现实中韩交往的密切频繁是韩国中国学发展的根本原因。比较而言,越南、印度都是研究不足的,原因也不难寻找。
(5)语境等特殊情况的影响因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在对海外中国文学的研究中会更注意这些问题。一本文学著作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有时候不一定取决于原作品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而更取决于这本著作在对象国的接受语境和接受群体。为研究这样的类似问题,就产生了接受文学、接受美学、“文本的生命研究”等话题。对史学名著的研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史记》《汉书》在美国的传播和影响,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汉书》研究在先,穷尽考证,以十分严谨的方式,让美国人记住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史记》翻译在后,作者擅长文学,以轻松明快的语言译述了《史记》内容。这都与翻译者自身的翻译目的与受众群体的选择有关。所以所谓的语境,对海外的中国学的研究是存在大的影响的,不可忽略。
以上逐条因素,外在的影响因素大概三条,内在的影响因素两条,由此影响到海外的整个中国学发展轨迹。我们对它们发展特点、发展规律的研究,也主要从这样的几个因素去探讨。也就是说,无论是对国别的中国学的研究,还是对整个国际社会的中国学的研究,它们的发展规律都可以从这些方面去探寻。都可以从其具体变化中去发现。作为学术生命体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它可以表现为多国别、多区域的发展状态,但毕竟还是一个整体,它的产生、发展、发达,与其研究的对象国,以及原生地的诸种因素有关。它有自我调节运作的能力,使自己的发展更适用于认知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形式,以及密切关联的学术理论与学术思潮。总的说,这是很有魅力的研究任务。
(三)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目的
开展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去研究?这也是需要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