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头大多数情况下会介绍自己过来人的身份,表明自己对陌生人社交软件很有研究。一般有两种套路:一是说自己陷入了社交恋爱的窘境,“脱单”无望,但某天哪个兄弟姐妹给自己介绍了一个软件,结果立马有了对象;二是说自己曾经用过很多社交软件,被坑过也被骗过,经过精挑细选,发现以下这几个还不错!
2.碎片化的信息输出
这类社交软件的推广,往往难在需要慢慢讲故事把自己的特点传达给用户,经常会采用碎片化的方式,在有意无意中提及。
3.边缘路径下的说服
这些社交软件选取年轻人群体所认可的标签,更多的是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用户的青睐。有研究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标签或许更多的是“消费标签”,是在个人身份认同时对特定群体产生的认知,人们为了将自己定位在某一阶层,最先表现出的就是模仿。[5]而在这类模仿的影响下,就可能对特定的软件产生需求。
1.向好向上向着高质量
“最先是985、211的学历才能玩,后来被用户喷‘学历歧视’,才开始放低门槛。”高学历用户是此类软件推广时打出的重点牌,甚至是某些软件的用户准入条件。设计者通过这样的方式试图告诉潜在用户,使用我们软件的都是高净值人群,你们来了这里,会收获美好,更加积极向上。
2.一边注重信息匹配,一边强调隐私安全
陌生人社交软件在推广文案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智能匹配,翻译过来就是帮助找到更合适的人。像这样寻找自己标签,依靠智能算法寻找“灵魂伴侣”,实际上更像是发现自我欲望的过程[6]。希望能够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一个懂自己的陌生人,又或是想去摆脱身边没有朋友、没有人理解自己的尴尬,这些软件抓住了这个特点,不断宣传通过他们的算法,你能遇到最懂你的人。
3.更即时的聊天,更明确的目的
此外,这类社交媒体一般会给读者输入比较强烈的交流目的性,例如,“奔现”一词被提到的次数虽然不多,但“脱单”出现的频率却很高,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急于脱单的年轻人。
参考链接
1.孙皓玥.陌生人社交平台的用户互动研究[D].新疆大学,2020.
4.刘啸天.“00后”大学生恋爱观状况及有效引导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5.刘燕.符号标签与竞争原则:青年追求精致生活的逻辑与特征[J].中国青年研究,2020,No.298(12):77-83,47.
6.喻国明,朱烊枢,张曼琦,汪之岸.网络交往中的弱关系研究:控制模式与路径效能——以陌生人社交APP的考察与探究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9):141-146.
7.李欣阳.传播心理学视角下“人设社交”现象研究[J].中国报业,2020(0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