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代下的计算机技术是很落后的,人们还在用土方法认识异性朋友:派对、酒吧或者好友介绍。如果是个出生在那个年代腼腆的阿宅,说不定就永远认识不了隔壁小花,注定孤独终老。
1965年距离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只有19年,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小型计算机PDP-8刚刚问世;开发Win7、Win8的软件工程师史蒂芬杰伊刚出生,微软都还没个影。
小型计算机PDP-8▼
而当时,他俩提出了一个新想法,用计算机为大家配对约会对象。
可能在我们现在看来,这是在寻常不过的事。但在当时,能将一个非科研的事情和算力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想法。
很快,他俩就把想法变成了现实,创办了一家名叫OperationMatch的公司,利用问卷调查找到你的喜好,被收集的问卷答案会转换成打孔纸带被计算机识别,然后依次匹配。
当时买一张这样的问卷需要3美金,如果还想联系你的匹配者,还需要额外再支付4美金。不然你的资料只能成为数据库中的一列信息,运气好说不定才有有缘人联系上你。
他们的产品很快火遍了美国中西部的美国院校,最火的时候他们差点因为在宿舍散发问卷被校警抓起来。
这个计算机为大家配对的想法,在当时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肯定。
很多年轻人都希望找到自己兴趣相同的异性,哪怕是和自己一样抽烟喝酒的▼
“我也在高中的时候做过他们的调查,付了好像5块钱左右。我唯一记得的就是我最匹配对象的女朋友想把我翔都打出来,就因为我匹配上了她男友,而她却没有匹配上自己的男友,我俩还是闺蜜,这实在太尴尬了。。。”
很多当时的使用者回想起OperationMatch,都觉得是一段有意思的回忆,虽然很少有人真的从这款计算机约会软件中,找到了一生的真爱。
这两个哈佛学生的成果并没有在当时引起多大的反响,只是造福了一部分美国大学生。但这个利用计算机算力配对的方式,引起了一个英国商人JohnPatterson兴趣。
1996年的JohnPatterson▼
随后线上交友的鼻祖程序,OperationMatch就被JohnPatterson买下,并起了一个新的名字——Dateline。
早期Dateline问卷▼
为了能更好的运算对当时来说巨大的用户数据库,Dateline使用了时下最先进的计算机IBMSystem/3。
最终,Dateline加入了现在很多社交软件都有的地理位置信息功能,会优先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匹配。
不过即便算法完善后,Dateline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就比如把一个犹太女孩和巴勒斯坦男子相匹配的事故,还有很多女性用户抱怨,由于用户可以对自己的资料作假,导致很多人匹配到了已婚人士。(顺带一提,资料里也可以填已婚,观念还挺开放哈。。。)
就好比世界上最大的在线约会AppTinder。每天有16亿次滑动。
后来有人采访到最初萌生这个想法的那两个哈佛学生时,其中一个叫ChrisWalker的学生说:
“你可能会遇到一个,你喜欢这个TA的长相,喜欢TA说话的方式,想和TA在一起,哪怕只有一晚的人。如果我能实现你们这个愿望,对于你们来说,这都是可以让你们开心很久的事。如果这能让你们终成眷属那再好不过了,就算没有,这难道不是一个很美好的经历吗?”
TheEconomist:BeforeTinder,therewasDateline
Ada:ComputerLove:ReplicattingSocialOrderThroughEarlyComputerDatingSystem
Jezebel:BeforeOkCupid,therewasthis
GQ:TheSocialNetwork:ThePrequel
原标题:《在探探、陌陌、Tinder之前,它才是真的异性交友软件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