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交友、异性配对、一对一视频……近年来,交友类应用接连出现,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一些交友软件披着“交友”的外衣,利用“软色情”“性暗示”获取流量,甚至进行诈骗。
近日,某用户因在两款交友App上发布带有性暗示、性诱导的违法违规信息,被海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分别罚款20万元。对此,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对这些交友软件进行整治已势在必行。
部分交友软件沦为“软色情”温床
注册后,一个昵称为“迷茫的少女”的网友主动添加张先生为好友,聊天过程中,张先生按照“迷茫的少女”的要求,与其进行“裸聊”。让张先生想不到的是,几分钟后他就被告知,刚才的“裸聊”过程已经被录像。此外,张先生通过手机号注册这个交友聊天App时,手机通讯录竟也被同步复制,“迷茫的少女”告诉他,想要删除“裸聊”视频就要给“她”转账2000元,否则就把视频转发给张先生通讯录里的所有人。
张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记者尝试下载某交友软件后,按照提示用自己的手机号注册了一个账号,根据个性标签和地理位置,交友软件很快就为记者随机匹配了多名异性,并有人主动邀请记者参加“速配小姐姐”的派对活动。同时聊天室内经常出现带有色情内容的语音,系统并未能检测出来。在注册另一款交友软件时,记者无须实名验证就以女性身份注册成功。
注册信息审核尤为关键
南阳市公安局犯罪侦查支队党委书记王勇告诉记者,南阳警方梳理近1年来的案件发现,利用交友软件“钓鱼”是色情诈骗的高发地,其作案套路简单,没有固定作案人群,很多受害人碍于面子,损失一两千元就自认倒霉,大多不愿报警,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记者下载并注册多个交友软件后发现,平台信息审核形同虚设。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占领认为,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运营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等服务时,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但实际上很多平台只是设置了实名注册的环节,并没有进行验证,这样就很难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因此必须推动平台进行实名验证,而且要采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高级别验证方式。
袁康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及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社交网络平台获得巨大发展,成为人们重要的社交手段,但不断出现利用社交软件实现“招嫖”之类的功能,甚至还出现了以色情活动诱发的诈骗、敲诈勒索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受害人到公安机关报警后因为侦查难度较大无果,也有受害人因为羞于启齿而选择自认倒霉。因此,针对在社交网络上出现的色情诱骗行为,除了社交网络平台自身要积极承担起应尽的平台责任外,公安机关对这类案件的侦办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强,结合用户实名制以及支付账户的实名制,及时有效挖掘和打击网络犯罪,对存在侥幸心理的犯罪分子予以严厉打击。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网络文化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原平方向记者表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管理好网络空间的内容是基本的要求,只有对内容进行有效的监管,才可以有效防范有违公序良俗的信息的肆意传播。做好内容管理,既需要监管部门的积极作为,也需要用户的自觉行为,还需要互联网应用工具的提供者和运营者在运营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审查。
专家建议强化实名注册
记者梳理发现,针对交友软件暗含“软色情”现象,监管部门已开展多轮专项打击,如2019年4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曾对小众即时通信工具开展专项整治,首批清理关停9款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或为招嫖卖淫、售卖淫秽色情音视频等提供推广和平台服务的即时通信工具。
原平方认为,社交需求和情感需求是客观存在的,社交网络平台可以提供有效的途径来满足用户的这类需求,但是社交网络平台也应当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避免用户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目前仍有不少社交网络平台为争取客户而放松了合规审查,没有严格按照用户实名制的要求以及内容监管的要求为用户提供服务,从而为以交友为掩护的网络欺诈活动提供了温床。
袁康表示,目前,针对部分交友软件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现象,不论是平台的内容监管义务,还是对诈骗和敲诈勒索的刑事追责,都有比较全面的法律规定。当前最核心的问题是,监管部门以及公安机关对这类案件的重视程度应继续提高,不能因为受害数额小、社会危害性相对不大等原因就疏于管理。
原平方表示,现在还有一些犯罪分子“打擦边球”,利用诈骗罪和敲诈勒索罪的立案标准不同,开展频繁的小额诈骗活动,对于这类情况,网信部门除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外,公安部门也应当按照涉嫌犯罪的账户流水情况进行一并认定。另外,还要与运营风险高发的社交网络平台的运营商进行约谈,畅通受骗用户的投诉渠道,通过采取封号以及风险标识等方式来防范此类诈骗活动的蔓延,并且要落实用户实名制的要求,以便公安机关锁定嫌疑人身份,方便案件的侦破。
王勇建议,用户应当提高警惕、拒绝诱惑,增强法律意识、证据意识,同时在使用交友软件过程中,要以道德为底线,摆正心态,一旦上当受骗,要及时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