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广东、江苏、河南、安徽、陕西、四川、辽宁共8个省份分别选取省会城市和一个不发达城市作为二级样本,北京选取了1个市区与1个郊区抽取调研样本。被试为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三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共回收7898份问卷,有效样本7460份。其中,男生52.7%,女性47.3%;小学生26.0%,初中生39.5%,高中生34.4%;城市学生59.2%,农村学生40.8%。
是什么问题致使家庭对未成年人线上社交的监管“流于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未成年人表示家长“不怎么管”。和孩子讨论看到的内容、与孩子一起看视频内容排序靠后,不足一成。
课题组认为,家长的管理方法比较单一,大多以口头提醒为主,告诉孩子不许做什么较多,告诉孩子能做什么较少,善于使用青少年模式这一未成年人保护工具的家长就更少,对孩子的网络使用过程进行监督、能与孩子同乐的比例更低。
课题组通过学段比较发现,家长对小学生的管理更严格。
在家长“不怎么管”的比例中,超过三成高中生表示家长“不怎么管”,比初中生和小学生分别高出10个、21个百分点;而家长对男孩“不怎么管”的比例也高于女生6个百分点以上;城市家长“不怎么管”的比例高于农村家长约3个百分点。
是什么原因导致未成年人愿意“泡”在线上社交
线上社交产品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社交体验和更便捷的社交服务。健康合理地使用线上社交产品,不仅是对成年人的要求,更是对未成年人的要求。哪些因素影响到未成年人使用线上社交产品的行为呢?
是什么因素引导未成年人选择看不同类型的视频
调查显示,经常使用视频号的未成年人占比超过5%,有时使用的比例不到一成,偶尔使用的比例超过三成。合计下来,有近半数未成年人使用过视频号。
从未成年人使用视频号时长来看,近七成每次在20分钟以内,使用20-40分钟占比近两成。课题组分析,大部分未成年人都能合理安排使用时长。也有一成多未成年人每次使用超过40分钟。课题组通过比较发现,经常使用的男生比女生高2个百分点以上,高中生比初中生、小学生略高,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略高。
调查发现,未成年人对幽默搞笑类视频最感兴趣,占比超过七成,其次是励志奋斗类视频,占比超过半数。而旅游美食类、实用技能类、游戏动漫类、新闻热点类、知识教育类的比例均在三成多。课题组分析,未成年人使用视频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压力,放松心情,开心一笑,这是幽默搞笑类视频比例远远超过其他类型视频的主要原因。
课题组调查未成年人对视频号的看法发现,多数未成年人对视频号持肯定的态度,认为使用视频号带来的最大好处是缓解压力。其次是内容吸引了他们,使他们增长知识。
使用视频号的未成年人中,七成多赞同“看视频号能缓解压力”的观点,在众多观点中占比最高;其次是分别有超过六成赞同“视频号内容时尚有趣”“看视频号能增长知识”的观点,有超过五成赞同“视频号让我更了解朋友”。
课题组重点比较了未成年人看励志奋斗类、新闻热点类、游戏动漫类、猎奇八卦类、知识教育类视频与家庭中存在不尊重孩子行为的关系。
数据显示,家里很少有“大人不尊重我”情形的未成年人,喜欢看励志奋斗类视频的比例比家里经常有大人不尊重孩子情况的未成年人高17个百分点;同样,喜欢看新闻热点类、知识教育类视频的比例也分别高约4个、17个百分点;反之,家庭里经常有“大人不尊重我”这种情况,未成年人更喜欢看游戏动漫类视频,比很少有“大人不尊重我”这种情况的未成年人高20个百分点;喜欢猎奇八卦类视频的比例也高7个百分点。
同样,如果未成年人经常有“不自由”的感受,喜欢看游戏动漫、猎奇八卦类视频的比例更高。尤其是游戏动漫类视频,比家里很少感到不自由的未成年人高出近14个百分点;反之,家里很少感到不自由的未成年人,喜欢看励志奋斗、旅游美食、新闻热点、知识教育类视频的比例更高,尤其是励志奋斗类视频,比家里经常有不自由感受的未成年人高出近15个百分点。
课题组研究还发现,有较多负面心理感受和压力的未成年人,更喜欢看游戏动漫类视频,很少有负面心理感受的未成年人更喜欢看励志奋斗类或知识教育类视频。例如,经常有孤独感受的未成年人,更喜欢看游戏动漫类短视频,比很少有孤独感受的未成年人高近15个百分点;很少有被看不起感受的未成年人更喜欢看知识教育类视频,与经常有被看不起感受的未成年人相比高13个百分点。
是什么缘故使得未成年人愿意在网上“裸奔”
但是在知道的未成年人中,已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只有四成,半数没开启青少年模式,还有近一成开过后来关了。
调查发现,有超过七成未成年人表示“我愿意家长给我开青少年模式”、近七成赞同“所有平台都应有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提醒”。课题组提醒,作为监护人要具备未成年人保护意识,尽到监护责任,及时给未成年子女开启青少年模式。
调查显示,如果大人经常有不尊重孩子的情形与几乎没有不尊重孩子的情形相比,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相差了近13个百分点;经常有和几乎没有“家人各自上网不交流”情况的家庭,未成年人开启青少年模式的占比也相差了10个百分点以上。
在家庭中经常有吵架、唠叨、不交流的现象,未成年人的心里话往往无处可诉,或者只能到网上去跟网友说。研究发现,心里话跟谁也不说、只跟网友说的未成年人没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更高。调查显示,经常跟爸爸妈妈、老师、祖辈说心里话的未成年人,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更高,均在半数左右;而经常跟网友说心里话或者跟谁也不说的未成年人,没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更高,两者均在六成以上。
分析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发现,经常感到心理压力大的未成年人,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更低,比几乎没有这种感受的未成年人低16个百分点以上;经常感到心理压力大的未成年人,没开启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更高,与几乎没有心理压力的未成年人相比高13个百分点以上。而且,经常感到心理压力大的未成年人开启青少年模式后又关闭的比例更高。课题组分析,心理压力大的未成年人更想逃脱青少年模式的管理与限制,在网上“裸奔”以释放压力。